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6000年——前2286年)

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6000年——前2286年)

发表日期:2011-8-24 15:18:0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前六千年至五千五百年

据古地理分析,华北平原至少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最大的一次“冰后期海侵”发生在公元前六千年至五千五百年,海侵波及到今白洋淀、献县、大名一带,海退之后,部分海水滞留,封存于地下,形成原生高矿化度咸水,对现代土壤盐碱化带来重大影响。

约前五千年

今大名县境地处黄河、漳河、淇水等河流的冲积区,西部河网纵横,气候温湿,易于渔猎、农耕,东部沙麓山(今大名县东四十五华里南北沙窝庙一带仍残存遗迹)巍然突起,草木繁盛,野兽出没其中。在“逐水草而居”、“渔猎而生”的原始时期,这里是人类理想的繁衍栖息地,开发较早。文献记载,炎帝、黄帝曾在此地活动。黄帝之后,为黄帝之子昌意活动区域,今南乐县西北有昌意城遗址,接近大名县西南。昌意之后,为其子颛顼高阳氏畿内区。今大名县沙疙瘩乡赵鸭窝村东南约两公里处一砖窑厂取土坑内发现距今七千年前的人类生活痕迹,距地表十六米,出土有陶器、石磨盘、石磨棒、石斧和砺石等遗物,其时代约相当于磁山文化晚期,可资佐证。

《邯郸历史大事编年》又载:仰韶文化时期邯郸东南部魏古域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形成原始的“人行小路”。

前二二八六年

大禹始治水。尧之时,共工族在黄河中游填土造地,致使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说文解字·川部》载:“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今河北中北部和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北部皆被淹没,从而成为各州的天然分界线。沙麓山为太行山至泰山之间平原地带凸起的一座土山,百姓多居其上以避水患。

四岳举荐鲧治水,鲧修筑堤堰以治水,筑沙丘堰(在今大名县东北)遏黄河水使之北流。因鲧治水无功,舜举荐禹治水。黄河水势湍悍,平地难行,禹乃酾二渠以引河。黄河引河故渠一为东大河,在今大名县东部,此河道为“《汉书》〈地理志〉河”;一为西大河,在清丰、大名西,魏县东,过馆陶南,入东大河,即位于北宋大名府西的王莾河。黄河自沙丘堰以北又“播为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九河,大禹逐一疏导,消除水患。今马颊河仍由大名县东部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