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东周时期的魏国别都(前770年——前221年)

东周时期的魏国别都(前770年——前221年)

发表日期:2011-8-24 15:16:0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前七七零年辛未周平王(姬宜臼)元年卫武公四十三年

周平王即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卫武公屡率卫人助周平戎,有战功。

前七零一年庚辰周桓王(姬林)十九年卫宣公十八年

卫宣公遣太子伋出使齐国,密令强盗于边界杀害太子伋。公子寿得知阴谋,冒名顶替太子伋先行出发,被强盗杀害。太子伋赶来后,指责强盗错杀,亦被害,尸不返国,葬于当地。今大名县、莘县均传当地有太子伋、公子寿墓冢葬在县境,概仰慕二子争死而附说,孰是孰非难以考证。

卫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故《诗经》序其事以风。

前六六一年庚申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

冬,晋灭霍、耿、魏(今山西省芮城北)三国,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晋国掌卜大夫郭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此为后世魏州魏县大名府、大名县冠名之由来。

前六五九年壬戌周惠王十八年卫文公元年

卫文公初立,轻赋税,平刑罚,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

前六五八年癸亥周惠王十九年卫文公二年

齐桓公筑五鹿(今大名县东石家寨村)、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盖兴(今山东沂源县东南)、杜丘(今山东聊城)以卫诸夏之地。

战国时期的五鹿马陵城

前六四六年乙亥周襄王(姬郑)六年卫文公十四年

八月五日,地震,沙麓山崩,临河山体阻黄河。

前六四三年戊寅周襄王九年卫文公十六年

齐田庄子率师伐晋,围阳狐。(《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阳狐郭在魏州元城县东北三十里。约在今金滩镇东。)

前六三七年甲申周襄王十五年卫文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出逃过五鹿,饥,乞食野人(农夫),野人给以土块。重耳大怒,赵衰以为此乃皇天授土,吉祥征兆,当跪拜接受。重耳于是大礼接过,车载远去。

春秋时期,自卫适齐的古莘道和自清河联结东武城、五鹿至陶的古午道均在五鹿交汇。重耳乞食处当在西付集、束馆、冢北一带。

前六三二年己丑周襄王二十年卫成公三年

正月,晋伐卫取五鹿,晋文公封五鹿为舅父狐偃(子犯)采邑,狐偃后世遂以五鹿为氏。

城濮战役后,五月,晋文公会诸侯,盟于践土。(践土有二,一在河南郑地,一在河北。《史记索隐》载元城县西有践土驿。)

前六一三年戊申周顷王(姬壬臣)六年卫成公二十二年

夏,晋赵盾以卫、郑两国归服,遂会宋、鲁、陈、卫、郑、许、曹之君结为同盟。

前六零二年己未周定王(姬瑜)五年卫成公三十三年

初,引黄河水为“鸿沟”,通宋、郑、陈、蔡、曹、卫诸地,与济、淮、汝、泗诸水相会。因鸿沟分水,黄河水弱不足以刷沙,而生壅塞,且各诸侯国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黄河自浚县宿胥口决徙,宿胥大河断绝,黄河全水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与漯川分行,东经今滑县、濮阳、内黄东南、清丰北、南乐西北入大名境,自大名东,东北过馆陶,折向东行,经高唐县西南,再折向北至东光县西合漳水,复下折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今卫东黄河故道即是,北宋时黄河水再此流经。

谭其骧考证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形成时间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王颋考证禹导河与“大河故渎”二者为干流时间,认为禹导河从舜后期至周成王元年、从襄王六年至定王五年,“大河故渎”从成王元年至襄王六年,从定王五年至秦统一止。

前五八八年癸酉周定王十九年卫定公元年

晋、卫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卫国收复新筑(今魏县南)、马陵(今大名县西付集乡郭马陵、刘马陵、李马陵村,隋于此地建马陵县)。

前五八四年丁丑周简王(姬夷)二年卫定公五年

楚公子婴齐兴师伐郑,八月,诸侯救郑,晋、齐、鲁、宋、郑、卫、曹、吕、邾、杞盟于马陵。

前五四八年癸丑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四年卫殇公十一年 

卫献公自齐还国,临行,齐执政崔杼止其帑求五鹿。五鹿归齐。

前五四五年丙辰周灵王二十七年卫献公复元二年

吴国使者季札于鲁国观周乐,为其歌邶、鄘、卫,季札大加赞叹卫风优美。

前五二三年戊寅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 

齐国大夫孙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书遂举家迁徙乐安。孙书为妫姓孙氏始祖,乐安为妫姓孙氏姓源地。春秋乐安即今大名县束馆镇,现尚存孙氏宅院、祠堂遗址及孙操故里碑等。流传有关于著名军事家孙膑的民间故事。

《春秋乐安地望考辨兼论孙武、孙膑故里》一文对束馆镇即春秋乐安作了详细考证,摘录要点如下:

一、文献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把孙书采邑乐安作为孙武故里,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唐林宝《元和姓纂》二十三魂部载:“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孙顗等人避地的“魏”就是春秋乐安。“魏”即魏州,魏州治所在今大名县东北五里。

二、考察孙武后裔的播迁地。孙武之后,其一支由吴归齐,“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孙操故里碑、孙家故宅、孙氏祠堂等遗址和关于孙操、孙膑等人的民间传说可证孙操、孙膑居住地在束馆镇。束馆镇在唐为魏州元城县辖地。孙武后裔归齐后家族的首次分徙,《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载:“府君讳壬林,字茂卿,其先安乐人也。……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此碑记与束馆镇流传的民间传说相同。孙膑率族徙居的齐安乐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北部的安乐镇。安乐镇附近有孙氏聚族而居的大小孙百户寨、迷魂阵村等村落,古阿城有孙膑古庙等诸多遗迹。迷魂阵村孙姓村民奉孙膑为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举办祭祖大会,每次四天,隆重纪念孙膑。此祭祀时间与束馆镇大致相同。迷魂阵村千古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沙麓山是阳谷县周围唯一的山,束馆镇民间流传孙膑幼年在沙麓山放牧青牛、晚年大摆青牛阵,“孙膑下山骑青牛”指的应是沙麓山。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始于魏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决战在二十八年。“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是指孙膑在农历二月自沙麓山旁的束馆镇东迁齐安乐的。安乐镇与束馆镇关于孙膑几乎相同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崇拜绝非偶然巧合,充分说明了束馆镇与安乐镇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力证实了孙膑率族由束馆镇迁往安乐的史实。

三、由乐安孙氏的分支郡望回溯寻根。孙壬林神道碑中有“其?孙会宗?安太守”字样,太原望是“(孙)会宗裔子福”任太原太守,避赤眉乱,落居太原形成的,太原望确系自齐安乐分流的一个郡望。在东汉,太原孙氏又分流形成清河、青州、钜鹿等房望,西晋“八王之乱”时又分流出昌黎孙氏和孙顗这一房支,孙顗之后标望魏郡或乐安。《元和姓纂》记载乐安望的重要人物“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乐安望的形成不会晚于汉朝。乐安孙氏的分支钜鹿孙氏形成于南北朝,此望称“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士有因,遂居钜鹿焉。”《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收录有孙中山先生祖祠所在地广东省中山市左埗头雍正初年所作的《孙氏祖谱序》云:“予郡乐安,望出太原。”无论南北朝还是现代,这两支孙氏均宗太原、祖乐安,乐安望早于太原望是乐安孙氏的共识。太原望之前的孙膑徙居地名安乐明显不是,孙明北归后的居住地束馆镇在唐代归属魏州,与文献一致。孙明北归,是在寻根念祖的观念下,回迁到先祖封邑齐乐安,承祧宗嗣,世居于此,其后裔方称为“乐安孙氏”。

前五零三年戊戌周敬王(姬丐)十七年齐景公四十五年

齐候、卫候盟于沙丘。(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元城县东南有沙亭。沙丘,左丘明称为“琐”,晋《地道记》载元城县南有琐阳城。今不详其地。)

前四九四年丁未周敬王二十六年晋定公十八年

四月,赵稷据邯郸起兵,齐、卫出兵相救,围晋五鹿。

前四九一年庚戌周敬王二十九年晋顷公二十一年

八月,齐、卫救范氏,围晋五鹿。

前四三八年癸卯周考王(姬嵬)三年魏文候八年

魏文候得邺地(今大名、魏县一带),改为“魏”,后世遂称“魏郡”、“魏州”、“魏县”,寻又改为“邺”。魏文候礼贤下士,以名士子夏(隐居在沙鹿山)、段干木(家居今馆陶县西河寨村)、田子方等为师,筑礼贤台(今大名城东孙村古黄河堤南老堤厂。魏县城所筑礼贤台系明代修建,以存其迹,并非原址。),四方贤士多归之,魏地成为魏国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魏文候治魏有方,魏遂强大于三晋,魏人由此拒赵抗齐。

魏文侯礼贤台唐宋以来改名铜台,后世小说中多以铜台代指大名府,明清时期,卫河从铜台南侧东流,铜台夕照一景即指此。

清康熙《大名县志》新旧景图谭其骧考证,约公元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基本以黄河为界,各在黄河东西两岸修筑堤防,绵亘数百里,距河床各二十五里,两堤相距五十里,蓄洪拦沙作用很大。此后,《禹贡》、《山经》河断流,专行《汉书·地理志》河,一直沿袭到汉末。黄河下游左堤起自武涉马曲,经获嘉、新乡、汲县、滑县、浚县、内黄、清丰入大名境。右堤起自原阳,经延津、滑县、濮阳、清丰、南乐入大名境。今大名县残迹尚存,城北岳庄、刘堤口、康堤口、万堤、黄金堤等村座落其上。因黄河淤泥肥沃,百姓又在黄河大堤内筑数重河堤,聚居其间,至西汉时期,黄河堤防狭窄处距黄河仅数百步,远者不过数里,致使黄河多次决溢。

前四一三年戊辰周威烈王(姬午)十三年

魏文侯三十三年齐宣公四十三年齐田和攻晋,毁其黄城(今山东冠县黄城村),围阳狐。

前四零三年戊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四十三年

周王正式册立晋大夫魏斯、韩虔、赵籍为侯。今大名县地时属魏。

前三九六年乙酉周安王六年魏文侯五十年

魏文侯卒,子魏击立,是为武侯。魏武候以魏地为别都,筑城廓建馆舍,公子元食邑于此,谓之元城,“后因遂氏焉”。此为后世元城县得名由来。明正统《大名府志》载:魏武侯庙在城东赵家里,去城一十里,有坛,曰“武侯坛。”明正德《大名府志》载魏武侯台在旧城南门南十里,为武候别都、魏武侯城在此地,今大名县李茂堤村一带正居其位。别都即陪都,这是大名在历史上首次作为陪都出现于世,开启大名辉煌陪都历史之端倪。

前三八一年庚子周安王二十一年魏武侯十五年

赵连年遭受魏、卫攻伐,求救于楚。赵、楚伐魏,取棘蒲(在今魏县南)、黄城。

前三七九年壬寅周安王二十三年魏武侯十七年

赵袭魏河北,烧棘蒲,拔黄城。

前三七三年戊申周烈王(姬喜)三年

魏武侯二十三年田齐桓公二年六月,雨雪。

是年,魏伐齐取几城(在今大名县东南棘固村)。

前三七零年辛亥周烈王六年

魏惠王(魏罂)元年田齐桓公六年魏罂立,是为魏惠王。武侯台西南筑有惠王台。

前三五三年戊辰周显王(姬扁)十六年

魏惠王十七年田齐威王四年

魏围攻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命田忌、孙膑救赵。十月,孙膑兵法竹简孙膑以围魏救赵计,在桂陵生擒魏将庞涓,大败魏军。孙膑(379——前314),齐人,今大名县束馆镇人,孙武后裔,有《孙膑兵法》传世。

田氏代齐后,至威王、宣王时期,齐国疆域更加扩大,为当时第三大国。钟凤年《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考证,今河北东南端大名、南乐及清丰东部此时属齐国。

前三四三年戊寅周显王二十六年

魏惠王二十七年田齐威王十四年

魏伐韩,韩求救于齐。十二月,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师,救韩。孙膑设减灶计,诱使魏将庞涓弃步军,率精锐骑兵兼程追击,孙膑令齐军一万弩兵夹马陵道设伏,万弩俱发,大败魏军。庞涓自刎,虏太子申。孙膑遂名闻天下,世传其兵法。马陵战址在今大名县埝头乡东、西马陵村。

马陵之战起止时间,文献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云:马陵之战为当时一大战役,始于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决则在次年。从是说。

马陵战址在大名县史有定论,对莘县、郯城二说应辨清源流,以正视听,避免误说流传,贻误后世。春秋战国记事“有名邑以名邑冠名,无名邑冠以国名”,此战役冠名马陵而不系国名,马陵必为当时名邑,莘、郯城、大名三地唯有大名县的马陵为历史名邑,史籍中从未记载莘县、郯城在战国时期有地冠名马陵。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马陵在卫地元城县东南”。这是史籍中最早明指马陵在大名。“地近则宜核,时近则迹真”,大名说为真。

孙膑故里束馆镇在马陵东二十余里,孙膑早年生活在马陵,熟知这里的地形地貌,故而虽膑脚但仍能运筹帷幄,置伏取胜。《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记载,布阵方面,以金属蒺藜作为壕沟、以战车作为城墙、以盾牌作为城上矮墙。兵种配备方面,持长柄甲士在前,短兵器次后,弓弩最后。侦察方面,相距五里远的地方设置观察哨,各观察哨能相互望见。可见,战地是丘陵地貌,既不是“涧谷深峻,可以置伏”的莘县,更不是高山峻岭的郯城马陵山(马岭山),大名沙鹿山崩后的地貌最为适宜。

莘县说始于东晋虞喜。虞喜《志林》:“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始出现鄄城说,即今莘县说。东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由模棱两可的推测语气可知,虞喜未到此地考察,指此陵为马陵不足取。又以东晋地貌指为战国,更大误,且此地貌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地貌不符。唐朝张守节附和虞喜说,认为“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乃是地理常识错误。杜预所言元城治所在黄河东,为汉元城县治,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之元城即是。唐元城县治与汉元城县治并非一地,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复置元城县于王莽城,开元十三年(725年)移元城县治附郭。张守节以唐元城县处于黄河西侧而非论元城说,明显不成立。故而《通典》、《元和郡县志》等持元城说。

郯城说始于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因郯城有马岭山,附会为马陵山,遂由马陵山又附会出马陵战址,为论证己说成立,更是任意篡改文献,不足辩。徐鸿修等《马陵战址“新说”商榷》(《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严正指出:“山东郯城县马陵之战研究课题组在坚持和发展《沂州志》误说时所表现的主观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书等不正之风,在近年的学术讨论中是罕见的!

《山东通志》对三说评论为:“通志列此山(马岭山)于郯城,谓在县东十五里,以山接郯城界也。又谓齐孙膑胜庞涓于此,其说则误。战国马陵在今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东南十五里,后人谓在曹州府濮州者误,谓在沂州府属者愈误。”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齐魏马陵之战经过图

前三四二年己卯周显王二十七年

魏惠王二十八年田齐威王十五年马陵之战中,魏太子申伤重而死,藏当地(大名、莘县、冠县均指称魏太子申墓在县境,然均不可采信。)。孙膑为使家族免遭魏军报复,自束馆镇护子孙,迁居齐安乐。齐安乐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当地至今流传民谣有“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当是指孙膑农历二月间自沙麓山下的束馆镇东迁至安乐镇。

前二七六年乙酉周赧王(姬延)三十九年

魏安嫠王元年赵惠文王二十三年楼昌攻魏国几城,不克,十二月,廉颇为将一举攻取。

前二七零年辛卯周赧王四十五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年

秦攻赵地几,廉颇救几,败秦军。时大名为赵、魏、齐三国争战之地,战乱频仍,归属数异。

前二五六年乙巳周赧王五十九年

周赧王卒。东周君虽尚存,但不再称王,史家遂以秦王纪年。

前二四三年戊午秦始皇四年

十月,蝗虫蔽天。天下疫。

前二四二年己未秦始皇五年

秦将蒙骜伐魏,破顿丘、酸枣等二十余城,始置东郡。大名为东郡边地。

前二三六年乙丑秦始皇十一年

赵伐燕,秦以救燕为名,分秦军两路救赵,取阏与、邺、安阳九城,赵之漳河流域为秦全有。秦军兵锋进逼大名境。

前二二二年己卯秦始皇二十五年

五月,天下大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