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西汉时期的魏郡元城县(前206年——公元6年)

西汉时期的魏郡元城县(前206年——公元6年)(1)

发表日期:2011-8-24 15:14:5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前二零二年己亥汉高祖(刘邦)五年

二月,刘邦即皇帝位,国号汉,都长安。

五月,罢士兵归家,百姓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经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普遍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十分凋敝。汉除秦弊政,采取得力措施,与民生息,逐步恢复发展社会生产。

前二零一年庚子汉高祖六年

立刘肥为齐王,食邑七十城。时民多流亡,令诸民能说齐语者皆归齐王。

前一九五年丙午汉高祖十二年

元城县魏县。《水经注》云黄河“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石家寨即沙丘堰,石家寨村东南的固城村,俗传是汉元城县治,与《水经注》记载相符,汉元城县治即此地。魏县治在今大名县西南的吴魏城、苗魏城、中魏城、双魏城、李魏城村、杨魏城村,村民传说,中魏城是十字大街所在,吴魏城是北门,双魏城是东门,杨魏城村是南门,李魏城村是西门。此为今大名县境内首次建县。

前一七五年丙寅汉文帝(刘恒)五年

初,秦用半两钱,汉高祖嫌其重,难用,铸荚钱。于是物价腾贵,米至一石值钱一万。四月,改铸四铢钱,废除盗铸钱令,民可自行铸造。

前一六八年癸酉汉文帝十二年

三月,晁错议贵粟,言汉初民生艰难状:“农夫五口之家,服徭役者不下二人,耕种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服徭役,一年四时无休息,又需迎来送往、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勤苦可知,尚遭受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前一六四年丁丑汉文帝十六年

六月,故韩王信太子韩婴以匈奴相国降汉,封襄城侯。食邑元城县,户一千四百三十二。是年为襄城哀候元年。襄城,即今北峰乡前后现城村。襄、现谐音,现城村名是由襄城音变而来的。

前一五八年癸未汉文帝后元六年

四月,大旱,蝗,发仓赈贫民。

是年,为元城襄城候韩泽元年。

汉初,兵革之余,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至文景时期,四五世间,流民归返,户口大增,社会稳定繁荣。

前一三二年己酉汉武帝(刘彻)元光三年

五月,黄河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淮、泗,泛滥十六郡,发卒十万塞后复坏。是时,丞相武安侯田蚡食邑鄃(中国汉代县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夏津二县之间。)在黄河北,黄河南决,食邑免除水灾。田蚡称江河决口皆是天意,强行堵塞不应天数。故黄河决口久不堵塞,致使横流二十余年。

前一二五年丙辰汉元朔四年

襄城候韩泽坐诈病不从、不敬,国除。襄城候食邑元城县三十九年。

襄城候家族墓地在今大名县束馆镇冢北村南,村民俗称“太子冢”。“文革”前夕,被村民破坏性挖掘,出土文物有鼎、罐等器物,“太子冢”南有墓葬数十座,为典型的一处西汉时期的家族墓葬,由其葬制规格来看,为襄城候家族墓地无疑。

前一二零年辛酉汉元狩三年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明清以来才专指山东省,下文同。)大水,民多饥乏。动用郡国粮仓赈恤贫民,不足用,又发动豪富借贷贫民,仍不能相救。官府供给贫民衣食,借给数年生产所需,护送迁徙至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以致县境大空。

前一一九年壬戌汉元狩四年

冬,因县官用度太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富积累达万金,不助国家急用。令销毁半两钱,改铸三铢钱,盗铸死罪,然盗铸仍不可胜数。

前一一八年癸亥汉元狩五年

三月,罢三铢钱,更铸五铢钱。民多盗铸,楚地尤甚。

前一一四年丁卯汉元鼎三年

山东水灾,连年不收,人相食,方一二千里。夏,遣使护送饥民流徙江淮间,愿留江淮者,予以安置,并以巴蜀粟米赈恤。

前一零九年壬申汉元封二年

四月,遣汲仁、郭昌发卒数万塞瓠子黄河决口。是时东郡烧草,薪柴少,砍伐淇园竹填塞决口,导引黄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此河道稳定四百七十五年,西汉末年,因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是年,魏郡大旱,少雨。

前一零七年甲戌汉元封四年

关东地区流亡人口达二百余万,无户籍者四十万,穷民犯法到处皆有。燕郡无终(今天津蓟县)人徐乐上书,指出汉天下局势面临“土崩之势”。

前九九年壬午汉天汉二年 

东方“盗贼”群起,道路不通。济南人王贺,字翁孺,为绣衣御史,围剿魏郡“群盗”,大多纵其还家,因不称职免官,遂迁元城县委粟里,为三老。元城人建公说王贺:“昔春秋沙麓崩,晋史王贺墓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王贺迁徙正值此地,日月当之,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

王贺墓在今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东北。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村民挖开,因地下水位较高,又填埋。

关于委粟里的地望,明正德《大名府志》载元城县东北堤上有汉元帝孝元皇后庙,民国《河北通志》载此地为孝元皇后故里。“堤上”究竟指何处,史料不详。委粟里在沙麓山崩堵塞黄河处,应位于沙麓山西,近汉黄河故道西侧。西汉以前黄河故道在今卫河以东,自南乐县入境,宽里许,蜿蜒而北,经龙王庙、顺道店、娘娘庙、金滩镇诸村之东,至宋二庄入山东冠县境。委粟里应在此黄河故道与卫河之间。卫河东岸的娘娘庙村西有一“娘娘庙”,早年被水冲毁,残迹尚存。距旧址不远重建有一小型“娘娘庙”,供奉三人,中间一人村民称为皇姑。因村民俗称皇后为“娘娘”,且这是故元城县东北方向唯一一处皇后庙,应是新朝皇帝王莽的姑姑孝元皇后庙无误。“堤上”是指卫河河堤之上,娘娘庙村即委粟里。

前九一年庚寅汉征和二年

司马迁《史记》书成。大名地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和汇处,形成独特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但大体与赵、魏相类,《史记》载“俗近梁鲁微重而矜节”,“重义而务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汉书·地理志》又载“刚武尚气力。”

汉武帝建元年间,魏郡大旱,魏县令赵夔自焚祷雨,大雨遂降,民获有秋,民感其诚,戴其德,立赵文君祠。

前四八年癸酉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

三月,立元城县委粟里人王政君为孝元皇后,封孝元皇后父王禁为阳平候,食邑一千二百户。

王禁(?——42),字稚君,故丞相史,初元年以来长安游宦求官者多得其力,无韬略有功于国家。卒后,谥号顷侯,子王凤袭侯。

前四七年甲戌汉初元二年

四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

前四五年丙子汉初元四年 

王莽出生于元城县委粟里。 

前三九年壬午汉永光五年

初,汉武帝堵塞宣房决口后,黄河复北决馆陶,分为屯氏河,经今馆陶北、临清南、清河东、景县南,至东光县西复归大河本流,广深与大河等,河阔无大害,故顺其自然,不再筑堤塞河。是年,黄河决清河灵鸣犊口(今山东高唐南),屯氏河至王莽时逐渐绝流。

前三三年戊子汉竟宁元年

六月,汉成帝即位,尊孝元皇后为皇太后,以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前三二年己丑汉成帝(刘骜)建始元年 

二月十八日,汉成帝封舅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崇次年薨。赐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关内候。元城王氏兴隆自此始,王氏子弟皆有治世材略。

四月,长安黄雾四塞,公卿大夫以为“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王凤上书请求辞职,汉成帝不许。

前三一年庚寅汉建始二年

清河都尉冯逡奏请浚通屯氏河以分水力,助黄河泄洪。若不加修治,黄河北决将灾及四、五郡,南决将灾及十余郡。因“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前二九年壬辰汉建始四年 

秋,大雨十余日,黄河北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兗、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官亭、室庐四万所。

十一月,遣大司农减黄河决口所灌郡县钱谷,动用船只五百艘,徙民避水,居丘陵九万七千余口。

是年,汉成帝将朝政悉委王凤,王凤治国多善政。

前二八年癸巳汉河平元年 

民国时期惬山庙旧址春,杜钦向王凤举荐王延世,王凤委任王延世为河堤使者,塞黄河决口河堤,经濮阳、清丰、南乐,由大名东北直达馆陶,长二百余里。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沉入决口。三十六日,河堤成,民心惬意,称此堤为惬山、惬山堰,并建惬山庙(在今大名城北岳庄村南)祭祀王延世,为境内一大名胜。

因堤防三旬立塞,汉成帝改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

前二七年甲午汉河平二年

六月,封王谭为平阿候,王商为成都候,王立为红阳候,王根为曲阳候,王逢时为高平候。时称“五侯”。因孝元皇后世居元城县委粟里,家凡九候五司马,因以“贵乡”称之。此为后世贵乡县、贵乡郡得名由来。

前二六年乙未汉河平三年

八月,因元城王氏权位太盛,刘向集上古以来符瑞、灾异事,著《洪范五行传论》。汉成帝心知刘向因王凤兄弟而起此论,然终不夺王氏权。

前二四年丁酉汉阳朔元年

汉成帝欲以刘歆为中常侍,临当拜,王凤以为不可,乃止。时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据要职,满朝廷。公卿见王凤,侧目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