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丁亥汉建武三年
王充画像东汉著名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诞生。王充(27——约97),字仲任,原籍魏郡元城(今大名县束馆镇),本姓孙,系孙武后裔。出身“细门孤族”,后迁居上虞。少以孝名乡里,后赴京师受业太王充墓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因仕途无进,回乡教书自给,中年做过县州小官吏,晚年从事著述。时人赞曰:“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之始,对以后唯物发展影响大。著作今存《论衡》,其余皆佚。
三七年丁酉汉建武十三年
因百姓遭难,户口减少,省减冗员,州牧各实所部。元城县属冀州牧。
四零年庚子汉建武十六年
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
五三年癸丑汉建武二十九年
四月,魏郡蝗灾。
东汉时期的元城县
五八年戊午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
汉明帝即位,历心图治,专行礼义,数年大治,天下安宁,民无横徭,赋税尤轻,比岁登稔,府廪积实,百姓殷富,粟斛三十,草树殷阜,牛羊被野。
七零年庚午汉永平十三年
经王景治理,黄河自濮阳东去,元城县脱其害,然干流至建安末年方绝。
八六年丙戌汉元和三年
二月,令常山、魏郡等将闲田给予贫民开垦,以尽地力。
一零七年丁未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
十一月二十日,冀、并二州民讹言相惊,弃旧居,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约是年,佛教传入元城县。
一零八年戊申汉永初二年
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冀州百姓流离失所,老弱相携于途。
一一零庚戌汉永初四年
四月,冀州蝗灾。
一一一年辛亥汉永初五年
正月,先零、羌起义军至河内,兵锋直逼赵魏,百姓相惊,多南奔渡河。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以备义军。
一二六年丙寅汉顺帝(刘保)永建元年
元城县建兴隆佛寺。
一五三年 癸巳汉桓帝(刘志)元嘉三年
七月,蝗,黄河水溢,百姓饥穷流散者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一五五年乙未汉永寿元年
二月,冀州大饥荒,人相食。
一五七年丁酉汉永寿三年
闰正月,蝗灾,食尽良苗,饥民四处流徙,致使地广而不得耕,民众无所食。
一五九年己亥汉延熹二年
六月,汉桓帝欲除梁冀,与小黄门史唐衡、中常侍单超、小黄门史左悺、中常侍徐璜、黄门令具瑗歃血为盟。具瑗,元城人。
八月十日,具瑗率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诛灭梁冀。因诛梁冀有功,封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县侯,具瑗封东武阳侯,单超食二万户,具瑗等各食万余户,世人称为五侯。
是年,时冀州饥荒,流民甚多。因范滂清廉,命按察冀州,守令贪赃者闻范滂来,皆望风解印而逃。范滂治冀州政绩尤著。
一六五年乙巳汉延熹八年
正月,司隶校尉韩延縯奏中常侍具瑗兄沛相具恭脏罪累累,具瑗上还东武侯印绶,贬为都乡侯,死于家。
具瑗家族墓位于县城东北二十公里的福堪乡宋耿落村南,土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一九石砚七八年、一九九九年两次挖掘,出土国家一级文物一件,二级文物二件,三级文物多件,是河南省最大的汉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一号墓中出土的石砚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带有纪年和价值的古砚,国家一级珍品,堪称“国宝”。砚通体高十二点八厘米,砚面直径三十二厘米。此盘龙砚为棕褐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砚体略呈扁圆形,由砚盖、砚身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以高浮雕手法雕出相互缠绕的六条飞龙。龙头共戏一珠于盖中,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宝珠样盖钮,钮上阴刻一个隶书“君”字。趾爪俱全的六条龙身在砚盖上蜿蜒盘曲,依次散开,错落有致。砚盖边沿饰以圆圈和波浪纹各一周,砚盖外侧亦刻一周波浪纹。砚面光亮平滑,并有明显墨迹,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在砚面的一侧有阴线波浪纹环绕的椭圆形水池,砚面与砚盖相扣合处又阴刻有一周隶书“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共计四十二字。砚座底部为弧形,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装饰与砚盖上的波浪纹相互衬托,使六条飞龙仿佛恣肆畅游于波浪汹涌的江海之上。
一八三年癸亥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
巨鹿郡(治今河北宁晋南)张角奉事黄、老,号“太平道。”分遣弟子周行四方,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民众,莫不响应。秋,张角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约次年三月五日于邺起事。
一八四年甲子汉中平元年
正月,张角弟子唐周叛变告密。张角等见事已败露,一时俱起,着黄巾为标志,故时人谓之“黄巾贼”。旬月之间,天下响应。
一八五年乙丑汉中平二年
张角起义失败,各地义军并起,博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褚飞燕所部发展迅猛,部众百万,号“黑山”,纵行河北郡县,汉军无力讨平。
一八八年戊辰汉中平五年
三月,因四方兵起,刺史威轻,改置州牧,镇安四方。元城县属冀州牧。
一九一年辛未汉献帝(刘协)初平二年
七月,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人,略魏郡、东郡,曹操率兵击破白绕于濮阳。袁绍遂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南乐县韩张镇),今大名县东南地属东武阳。
一九二年壬申汉初平三年
正月,黑山于毒军攻东武阳,为曹操所败。
一九四年甲戌汉兴平元年
八月,东郡蝗起,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百姓饥饿逃离。
一九六年丙子汉建安元年
汉灵帝中平年以来,天下大乱,百姓失业,军阀并起,粮草匮乏。袁绍军在河北,兵士仰食桑椹。十月,曹操募集流民屯田,于州郡列置屯田官,每年收谷数千万斛,数年间,仓廪皆满。元城县、魏县时为屯田区。
二零零年庚辰汉建安五年
六月,袁绍、曹操官渡对抗,袁绍令其子袁谭遣使逼郑玄随军。时郑玄得病,不得已抱病至元城县,疾笃不进,寻卒于元城县沙鹿,年七十四。
二零四年甲申汉建安九年
正月,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四方粮运,在内黄北与洹水会合,经今魏县、大名、馆陶,东北流入海。
二零八年戊子汉建安十三年
六月九日,曹操为丞相,以元城令司马朗为主簿,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二一三年 癸巳汉建安十八年
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运,名“利漕渠”,在今大名县境西北,今不见其迹。
十月,分魏郡为东、西两部,置都尉,择强守治理。魏郡东部都尉治元城县。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魏郡都尉图
二一四年甲午汉建安十九年
七月,曹操南征孙权,留曹植守邺。吴质迁元城令,过邺,劝曹丕流涕送曹操出征。至元城任后,作诔与曹丕。吴质,字季重,南皮人,与曹丕友善,曹丕与书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忆昔南皮之游,不可忘也。”
二一七年丁酉汉建安二十二年
冬,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