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九年己酉
北魏孝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宋(刘彧)泰始五年正月,北魏以民之贫富,始行三等输租法,上三品输平城,中品输它州,下品输本州。罢常赋之外杂调十五,民稍舒展。
四七零年庚戌北魏皇兴四年宋泰始六年
正月,州镇大饥,开仓赈恤。
十二月,北魏阳平王拓跋新成卒。
四七三年癸丑北魏延兴三年宋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
十月,魏伐宋,州郡十丁取一,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粮。冀定相三州饥民起事,遭镇压。
十二月,河北水、旱灾。饿死人。
四七六年丙辰北魏延兴六年宋元徽四年
牛疫,死伤大半。
四八五年乙丑北魏太和九年齐武帝(萧赜)永明三年
十月十三日,北魏颁布均田令。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两年轮种田,男女受田加倍;三年轮种田,加两倍。年老则还田,桑田为永业。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不得买卖。
四八六年丙寅北魏太和十年齐永明四年
二月,北魏定民户籍,初立党、里、邻三长,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立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领任,以乡党之法代宗主督护。
是年,分置州郡,元城县属魏郡。
四八七年丁卯北魏太和十一年齐永明五年
十月,诏诸州于党、里之内推荐贤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
是年,大饥,开仓赈恤。
四九四年甲戌北魏太和十八年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
十二月,禁士民胡服。
四九五年乙亥北魏太和十九年齐建武二年
先是,北魏未尝用钱,始命铸太和五铢钱,公私使用,结束谷帛交易。
四九七年丁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
分元城县复置贵乡县,寻省。析魏县东南复置昌乐县。
五零三年癸未
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四年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三月,河北大风拔树。
五零四年甲申北魏正始元年梁天监三年
十一月,营缮国学。时魏平宁日久,学业大盛,燕、齐、赵、魏之间,教授者不可胜数,弟子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五二五年乙巳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元年梁普通六年
十月,魏郡元城县木连理。
是年,河北钱少,百姓以物交易,钱不入市。
北魏正光年以后,百姓避赋役,多为僧尼,达二百万人。时鲜卑人皆轻视华人。
五二六年丙午北魏孝昌二年梁普通七年
四月,北魏遣大都督孙稚、河间王元琛率兵镇压鲜于修礼起义军,在五鹿被击溃。
是年,河北流民起义日盛,北魏征讨不息,国用耗竭,预征六年租调,仍不足用,于是一人征税一钱,旅店亦收税,百姓嗟怨。
五二八年戊申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 永安元年梁大通二年平季因议立孝庄帝而封为元城侯。
五二九年己酉北魏永安二年梁中大通元年
七月,魏多细钱,斗米千钱。始铸永安五铢钱。
五三四年甲寅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梁中大通六年
十一月,以魏郡、林虑、广平、阳丘、汲郡、黎阳、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皇畿。
五三五年乙卯东魏天平二年梁大同元年
阳平郡移治馆陶县,分馆陶西部于魏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今黄金堤乡包头村)复置贵乡县,由中郎将治,属魏尹。析元城县置平邑县,平邑县本汉元城县地。
五三六年丙辰东魏天平三年梁大同二年
九月,阳平郡人路季礼起义,寻被窦泰镇压。
五三七年丁巳东魏天平四年梁大同三年
十二月,阳平郡人路文徒及濮阳民杜灵椿聚众起义,东魏济州刺史高季式率部曲镇压。
五三八年戊午东魏元象元年梁大同四年
夏,河北中南部大水,蛤蟆鸣于树上。
五三九年己未东魏元象二年兴和元年梁大同五年
九月,发畿内十万人筑邺城,四十日罢。
十一月,因新宫成,改元兴和,免筑城民夫一年租税。
五四零年庚申东魏兴和二年梁大同六年
五月,大雪。
五四一年辛酉东魏兴和三年 梁大同七年
魏自丧乱以来,农商失业,六镇之民相率内徙。东魏、西魏连年战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至是,东方连年大稔,谷斛至九钱,民稍苏。
五四二年壬戌东魏兴和四年 梁大同八年
四月,贵乡县获白乌雏。
五四四年甲子东魏武定二年梁大同十年
因户口不实,徭赋不均。十月,得诸州无籍之户六十余万,侨居者令其返还本属。
五四六年丙寅东魏武定四年梁中大同元年
二月,大雪,大寒,人畜冻死者相望于道。
五四七年丁卯东魏武定五年梁中大同二年 太清元年
秋,大雨七十余日。
东魏武定年间,魏郡户十二万二千六百一十三、口四十三万八千零二十四,元城、贵乡两县平均约有户九千四百三十一、口三万三千六百九十四。
五五三年癸酉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梁承圣二年
正月,北齐废北魏永安五铢钱,改铸常平五铢钱,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
五五五年乙亥北齐天保六年梁承圣四年
六月一日,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居庸关)西至恒州(大同北),绵延九百余里。前后所筑东西长达三千余里。
八月,佛、道二教学者论难,道败,齐文宣帝令道士剃发为僧,不从者杀,于是齐境无道士。
五五六年丙子 北齐天保七年后梁宣帝(萧祭)大定二年
十一月十二日,北齐以北魏孝昌年间以来州郡滥置,大行并省州郡。废元城县入贵乡县,属清都尹。废魏县入昌乐县。
五五七年丁丑北齐天保八年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
三月,北齐大热,人有中暑而死者,有渴死者。
七月至九月,河北六州、河南十三州、畿内八郡大蝗,铺天盖地,声如风雨,免遭蝗处租。北齐筑长城、三台力役仍不止。
五六三年癸未
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陈文帝(陈倩)天嘉四年二月,大雪雨连月,南北千余里,平地数尺,繁霜昼下。
五六四年甲申北齐河清三年陈天嘉五年
六月十三日,太行山以东大雨水,昼夜不息,至十七日乃止,饿死者不可胜计。齐武成帝骄奢淫泆,役繁赋重,吏民愁苦。
是年,贵乡人伐枯木,得一黄龙,折脚,死于孔中。
五六六年丙戌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二年陈天康元年
十一月,大雪。
魏末以来,县令多用厮役,士流耻为。县令为治民之本,北齐择选贵游子弟为县令。北齐之士人为县令自此始。
五六七年丁亥北齐天统三年陈废帝(陈伯宗)光大元年
九月,太行山以东水,饥,僵尸满道。
五七零年庚寅北齐武平元年陈宣帝(陈项)太建二年
北齐境内槐华而不结实。
五七三年癸巳北齐武平四年陈太建五年
太行山以东饥。时邺大兴土木。
五七五年乙未北齐武平六年陈太建七年
三月,阳平郡郑子饶以佛道为名,密谋起义,魏、卫民多信从,被俘,烹杀于邺。时北齐地方官吏贪污成风,自邺至诸郡苛捐种种,民不聊生。
八月,太行山以东诸州大水。
北齐自河清之后至武平末,土木工役不息,选嫔嫱无尽,征税尽,人力殚。
五七八年戊戌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七年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因赵城西临淇水,卑湿,东南移三十里,以孔思集寺为贵乡县治(今大名县大街、双台村一带)。
五八零年庚子北周大象二年陈太建十二年
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周。赵、魏之士,从者如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杨坚命韦孝宽讨平。
八月,韦孝宽分兵讨平叛乱,坑尉迟迥党羽数万人,分相州,置毛州、魏州。魏州治贵乡县,韦孝宽兄子韦艺为魏州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