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北朝时期的贵乡郡(308年——581年)

北朝时期的贵乡郡(308年——581年)(1)

发表日期:2011-8-24 15:11:3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三零八年戊辰晋永嘉二年

二月,石勒略赵魏,渡河攻广宗、清河、平原、阳平四郡,降九万余人。

十一月,石勒、刘灵率众三万寇魏、汲、顿丘三郡,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授垒主将军、都尉印绶,简其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

三零九年己巳晋永嘉三年

三月,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

三一零年庚午晋永嘉四年 汉刘聪光兴元年

四月,大蝗,自幽、并、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饥馑。是时,天下兵乱,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存亡所继,惟司马越、苟晞。

三一二年壬申晋永嘉六年

岁大疫。 

永嘉乱后,司州沦没刘聪。北方流民相继过淮避乱,祖逖率部曲数百家由阳平避地淮泗。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人,早年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三一五年乙亥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

司、冀、并、兖流民数万户在辽西,民不安业。石勒遣使招抚,流民多归。

三一七年丁丑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

七月,大暑,旱。司、冀、并、青、雍州大蝗,初穿地而生,二旬则化为蚕状,七八日而卧,四日蜕而飞,食百草,不食豆麻,冀并二州尤甚。时石勒亦竞相取百姓禾,百姓称为“胡蝗”。

侨置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郡县于徐州,安置北方流民。

三一九年己卯后赵(石勒)光初二年晋太兴二年

十一月,石勒以魏郡、广平郡、汲郡等二十四郡为赵国,即王位,称元年。定都襄国(今邢台市),国号“赵”,史称后赵。

石勒以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领门臣祭酒,专主胡人辞讼,重禁胡人不得凌侮衣冠华人,号胡人为国人。

三二六年丙戌后赵光初九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

无麦禾,天下大饥。

三三零年庚寅后赵建平元年晋咸和五年

九月,石勒即皇帝位,建元建平,拥据幽冀地区二十四郡。石勒广开求贤之路,遣使巡行州郡,劝课农桑。

后赵信佛,民多削发出家,各地大建寺院。

三三六年丙申后赵建武二年 晋咸康二年

赵大旱,金一斤值粟二斗,百姓嗷然,石虎用兵不息,百役并兴。河北谣云“麦入土,杀石武。” 

三四零年庚子后赵建武六年 晋咸康六年

三月,石虎命司、冀、青、徐、幽、并、雍七州民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邺城旧兵,满五十万,船万艘,自河通海,运谷一千一百万斛于乐安城。悉括取民马四万余匹,欲击燕。

三四二年壬寅后赵建武八年晋成帝咸康八年

十二月,石虎于邺城作台观四十余所,又营造洛阳、长安二宫,役夫四十余万人。又自邺起阁道至襄国。又三五发卒征东晋,令诸州兵征士五人出车一乘,牛二头,米十五斛,绢十匹,调不办者斩。官吏竞相营私取利,百姓失业愁困,甚至卖子以供军需仍不足,自绝于道树者相望。

三四五年乙巳后赵建武十一年晋建元三年

正月,发诸州二十六万人修洛阳宫。发百姓牛二万头,配朔州牧官。大发民女三万余人分三等配东宫、公侯,太子、诸公私令采发又近万人。郡县务求美色,多强夺人妻,杀其夫及其夫自杀者三千余人。

三四七年 丁未后赵建武十三年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

八月,征发男女十六万人,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广袤数十里,百姓凋弊。适逢暴风大雨,死者数万。

永嘉乱后,民外迁众多,是年,前燕在辽东以广平、魏郡人为兴平县。

三四九年己酉后赵太宁元年晋永和五年

十二月,冉闵灭赵,亲率赵人诛胡、羯,无论贵贱、男女、少长皆斩,死二十余万。

三五零年庚戌魏(冉闵)永兴元年晋永和六年

闰正月,冉闵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易姓李。诸王将帅多不服,国内大乱。

三五一年 辛亥魏永兴二年晋永和七年

中原大乱,饥疫,人相食,无人耕种。

赵王石祗遣将刘显率众七万攻邺,冉闵大破刘显军,追至阳平,斩首三万余级。刘显杀石祗请降,冉闵乃引归。

三五二年壬子魏永兴三年晋永和八年

三月,姚襄率户六万南攻阳平、元城、发干,破之,杀掠三千余家,入河南,奔东晋。

三五三年癸丑前燕(慕容镌)元玺二年晋永和九年

后赵故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拥兵割据乐陵、平原、清河、阳平,十一月,降前燕。

三五八年戊午前燕光寿二年晋升平二年

十二月,慕容俊命州郡户留一丁,余皆为兵,来冬集邺。时燕调发频繁,百姓凋弊,郡县愁苦。

三六零年庚申前燕(慕容玮)建熙元年晋升平四年

元城县置贵乡县,建贵乡郡,筑郡城,郡县治所同郭。建熙中裁贵乡郡,贵乡县属昌乐郡,稍后亦废。贵乡县治在今大街、双台村一带。

三七零年庚午前秦(符坚)建元六年晋太和五年

十一月,前燕亡,王猛镇邺,以韦钟为魏郡太守,彭豹为阳平太守,遣使劝课农桑,赈恤穷困,燕政于民不便者,变更除去。

三八二年壬午前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七年

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田亩收三十石。

三八三年癸未前秦建元二十年晋太元八年

七月,秦王符坚下诏大举伐晋,每十丁出一兵,良家子年二十以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

三九四年甲午后燕(慕容垂)建兴九年晋太元十九年

十月,慕容垂东巡阳平、平原。 

三九六年丙申后燕(慕容宝)永康元年晋太元二十一年

六月,慕容宝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户属郡县。

三九八年戊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 正月,慕容德自邺率四万户南徙滑台,魏拓跋仪入邺。至此,河北地域除冀东一隅为后燕所据外,其余大部归魏。北魏广川太守贺赖卢袭冀州,掠阳平等郡,渡黄河,奔南燕。

六月十六日,拓跋珪命群臣议国号,黄门侍郎崔宏以“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民,宜称魏如故。”因建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四零一年辛丑北魏天兴四年晋隆安五年

四月,置相州,统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六郡。 

四零五年乙巳北魏天赐二年晋义熙元年

五月,晋北青州刺史刘该反,引魏为援,清河、阳平二郡太守孙全聚众响应。

六月,刘裕遣其弟南彭城内史道怜、东海太守孟龙符率兵救援,刘该、孙全被斩,魏军败走。

四零六年丙午北魏天赐三年晋义熙二年

正月,魏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三者中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此 “三长制”为北魏特有。

天师道得到北魏道武帝支持,在幽冀诸州纷纷建立道坛,发展迅速。

四零九年己酉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兴元年晋义熙五年

十月,拓拔嗣即皇帝位,诏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共听朝政,时人谓“八公”。

四一三年癸丑北魏永兴五年晋义熙九年

正月,北魏诏诸州六十户出军马一匹。

三月,东晋刘裕请重申庚戌土断,除居晋陵之徐、兖、青三州流民外,河北诸州流民寓居郡县多并省。

四一八年戊午北魏泰常三年晋义熙十四年

九月,命诸州征调民租,户五十石,屯积定、相、冀三州。 

四二一年辛酉北魏泰常六年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

二月,北魏诏天下户二十输军马一匹、大牛一头。

四二五年乙丑北魏始光二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

五月,诏天下十家发大牛一头运粟塞上。

四二六年丙寅北魏始光三年宋元嘉三年

北魏初得河北平原,百姓多逃匿,天兴年间,令漏户缴纳缯帛,于是自占为蚕罗谷户者甚众,不隶郡县,赋役不均。是年,罢隐漏户,属郡县。

四二八年戊辰北魏神蒨元年宋元嘉五年

正月,因天下守令多行不法,精选忠良之人取代。

四二九年己巳北魏神蒨二年宋元嘉六年

十月,魏令柔然、高车降附民耕牧,收其贡赋。自此民间马牛羊及氈皮价贱。

十一月一日,日食,不尽如钩,星昼见,至晡方没,河北地暗。

四三零年庚午北魏神蒨三年宋元嘉七年

三月,宋军北伐,魏诏冀、定、相三州于漳水造船三千艘,严备以拒,选幽州以南戍兵集黄河之上以备宋军北伐。

四三一年辛未北魏神蒨四年 宋元嘉八年

二月,魏南部大水,自太行山以东,遍遭水害,民多饿死,免境内一岁租赋。

四三四年甲戌北魏延和三年 宋元嘉十一年

二月,令郡县括贫富为三级,富者租赋如常,中者除二年,下穷者除三年。

四三五年乙亥北魏太延元年 宋元嘉十二年

去春小旱,今时和年丰,魏郡野木连理。

四四五年乙酉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宋元嘉二十二年

八月,因民间讹言“灭魏者吴”,发天下兵,三取一,各自戒严。

十一月,选六州骁骑二万,以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分领掠淮、泗以北,徙青、徐民以实河北。

四四六年丙戌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宋元嘉二十三年

二月,北魏灭佛,僧众藏匿经像,逃亡获免,魏境塔庙无复孑遗。

四四八年戊子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宋元嘉二十五年

正月,太行山东民饥,开仓赈之。

四五二年壬辰北魏南安王(拓跋余)承平元年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元年宋元嘉二十九年十一月,迁陇西起义失败之屠各人三千余家于赵魏。

魏太武帝晚年,佛禁稍弛,民间往往有私习者。十二月,文成帝初复佛法,命诸州郡县各造佛图一区。

四五七年丁酉北魏太安三年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

刘宋侨置阳平郡,郡治遗址在今汶上县郭楼乡杨城坝村北。辖馆陶 (寄治无盐县)、乐平(寄治平陆县)、元城(寄治无盐县)、平原、顿丘五县。又侨置魏郡,治魏县 (侨置于济南郡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南,辖魏、安阳聊城、博平、肥乡、蠡吾、顿丘、临邑八县,大部分在今历城区、章丘市、邹平县、济阳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