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隋朝时朝的武阳郡(581年——618年)

隋朝时朝的武阳郡(581年——618年)

发表日期:2011-8-24 15:07:56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五八一年辛丑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

九月,行五铢钱。自是钱币始统一,民间便之。

是年,任听百姓出家,时民间佛教书籍多于《六经》数千倍。 

顿丘县、繁水县改属武阳郡,复置昌乐县属武阳郡。魏州领武阳郡、昌乐郡。

开皇初年,魏州刺史杨文恩甚有惠政,去职后,吏民怀念,立碑颂德。

开皇年间风俗,每年正月十五日,魏州燃灯游戏,百姓全家出游,不论贵贱,男女混杂,挤满街道,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五八三年 癸卯隋开皇三年

十一月,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里。魏州辖贵乡、武阳、聊城、昌乐、卫国、乐平六县。定租庸调法,

五八六年丙午隋开皇六年 

析贵乡县复置元城县,析昌乐县置魏县魏县治于村渡西五里(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元城县治古殷城。《旧唐书·地理志》载古殷城在朝城县治东北十二里。朝城县治在今南乐县韩张镇,古殷城约在今大名县文集村、山岳村一带。又分元城县置马陵县,属魏州。马陵县治所在今天的西付集乡郭马陵、刘马陵、李马陵村。

五八八年戊申隋开皇八年

八月,河北诸州饥,遣吏部尚书苏威赈恤。

五九二年壬子隋开皇十二年

各地户口岁增,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地少人多,衣食不足。十二月,遣使均田,狭乡每丁二十亩,并减轻百姓田赋。

五九四年甲寅隋开皇十四年

四月,令行新乐,禁民间流行音乐。

五九六年丙辰隋开皇十六年

析贵乡县复置平邑县,析魏县置漳阴县。

六零零年庚申隋开皇二十年

十一月三日,天下地震。

六零一年辛酉隋仁寿元年

六月,废太学及州县学。颁舍利于诸州。

六零二年壬戌隋仁寿二年

正月二十三日,令魏州等五十一州建舍利塔,一如仁寿元年建塔仪式。于四月八日午时同下舍利,封入石函。

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遣工部尚书杨达赈恤。

六零五年乙丑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

正月一日,废诸州总管府。

三月,营建东京,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是年,天下鸡多夜鸣。时军事频繁,军需不足,守宰急征暴敛,民不聊生,群起为盗。

废马陵县入元城县,废平邑县入贵乡县,废漳阴县入魏县。

六零六年丙寅隋大业二年

四月二十七日,免天下今年租税。

是年,魏州民户二十一万三千零三十五,贵乡、元城两县平均约有户一万五千二百一十六、口八万六千七百三十一。

六零七年丁卯隋大业三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武阳郡图正月,魏州河水清,数里明镜如澈。

四月十四日,改魏州为武阳郡,治贵乡,辖贵乡、元城、繁水、顿丘、魏县、观城、临黄、武阳、莘县、武水、馆陶、冠氏、聊城、堂邑十四县。

五月十日,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弛道。

六月,敕开永济渠,引沁水南入黄河,于沁水东北开渠,合渠水北通涿郡,全长二千余里,通龙舟。

十月,敕河北诸郡送东都三千余艺户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

六零八年戊辰隋大业四年

正月一日,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时丁男不足,始役妇人。隋炀帝赐名“御河”,此后淇水名无,而卫河专有“御河”之名。

隋永济渠即今卫河前身,历史上经多次改道变迁,方形成今卫河河道。《元史·地理志第十四》载:“御河,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渡,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经实地考察,并参考唐代志石记载,隋永济渠大致由今内黄县入临漳县,过魏县西南旧魏县村北,东北行入大名县境,经大名县铺上村南,东北行至南马头村(即于村渡)东,折而北行永济渠魏桥段约十里,在冯屯村东又东北行经王胜滩村西北、包头村(即包家渡口)西,迤逦北行入馆陶县境。

魏州西之永济渠东西宽约五里,魏桥(今魏庄即是魏桥故址)横跨其上,为交通要道。因俗称渡口为码头,故后世把于村渡口演变为马头村。下游的包家渡口因永济渠改道断绝,演变为包头村,为古赵城所在。今南马头、周庄、冯屯村东、王胜滩西北仍有永济渠旧迹,明清时期漳河南迁,由永济渠故道行水,村民俗称为漳河故道,而不知其是永济渠故道。清嘉庆《一统志》大名府漳河条载此河道即隋永济渠故道。

六零九年已巳隋大业五年 

正月二十一日,禁绝民间铁叉、搭钩、槊刃之类。

十月,民间脱漏户口甚多,令貌阅。是年,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隋朝之盛,极于此。河北为全国富裕地区之一,有“燕南赵北,实为天府”之说。

大业中,洛阳人卫玄拜为魏郡太守,隋炀帝谓之曰:“魏郡,名都,冲要之所,民多奸尻,是用烦公,此郡去都,道里非远,亦数往来,询谋朝政。”赐物五百段而遣之。

六一一年辛未隋大业七年

二月,隋炀帝自江都前往涿郡,三千余名官员徒步随船,冻馁劳顿致死十之一二。所过州县,命五百里以内进献珍奇食物,船队出发之际,多丢弃埋掉。

四月,隋炀帝至涿郡。征调天下士兵,不论远近,俱汇集涿郡。各路兵马,昼夜兼程,死者相枕。

五月,发河南、河北民夫供应军需,数十万人往还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天下骚动。

秋,大水,山东、河南漂没三十余郡,百姓卖身为奴婢。令饥民就食黎阳仓,官吏不按时出发,死者每日数万。

是年,因讨伐高丽,郡县官吏贪贿,急征暴敛,百姓困穷,民不堪命,“盗贼”群起,不可胜数,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贵乡长魏德深为政清静,不严而治,武阳郡属城多沦陷,唯有贵乡县乡里不扰,百姓镇静,称为大治。不久改任馆陶,赴任之际,倾城相送,号泣声道路不绝。贵乡百姓赴京请留,许可。贵乡吏民歌呼称庆,馆陶合境悲哭,追随魏德深迁居武阳郡城者数百家。元宝藏妒嫉魏德深贤能,令率一千士兵赴洛阳,战没于阵。

六一二年壬申隋大业八年

七月,隋炀帝离涿郡,途经武阳郡,九月返回洛阳。

是年,大旱,疫,人多死,太行山以东尤甚,百姓流亡。

六一四年甲戍隋大业十年

六月,李密从杨玄感之乱被擒。十一月,押送高阳,至武阳郡石梁驿逃逸。石梁驿:《方舆纪要》载在大名府西南。

六一五年乙亥隋大业十一年

二月七日,因“盗贼”繁多,诏百姓悉居城内,随近给以耕田,郡县驿亭村坞皆筑城。

六一七年丁丑隋大业十三年义宁元年

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王,号魏公,称元年。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盗”响应,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等归附李密,归降如流,众至数十万。

九月,武阳郡丞元宝藏降李密,李密以元宝藏为上柱国、武阳公。六日,元宝藏请改武阳郡为魏州,李密以元宝藏为魏州总管,以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魏征初为道士,元宝藏召为典书记。元宝藏率所部西取魏郡(隋炀帝改相州为魏郡,治今河南省安阳市),南会李文相攻取黎阳仓,瓦岗军军声大振。

是年,天下大旱,人饥相食,邑落为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