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四年甲辰唐中和四年
正月,赐乐行达名彦祯。
二月,乐彦桢见唐衰败,志满骄矜,心生不轨,征魏博六州百姓百万余人,历时月余,在魏州西门外依河门旧堤版筑罗城,周八十余里。至此,魏州城有城墙四道:自内向外为牙城、子城、大城、罗城。据史料记载,牙城四面四门,城内有武德殿、文思殿、画殿、寝殿等;大城周围四十里,有城门五,南为观音门、南砖门,其它三面三门,分别为登槽门、冠氏门、朝臣门;罗城周长八十里,每面城门二座,南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上斗门、下斗门。
十二月,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铎,厚于奉养,过魏州,侍妾成列,服御鲜华。李山甫数举进士被黜,入魏博幕府,怨恨朝中大臣,诱使乐彦祯子乐从训设伏漳南高鸡泊,杀王铎及家属吏佐三百余人,掠其资装侍妾。魏人恶之,乐彦祯奏称王铎等被强盗杀害,朝廷不予过问。
八八五年乙巳唐光启元年
秋,蝗自东方来,群飞蔽天。
七月,洺州刺史马爽与昭义行军司马奚忠信不和,起兵驻屯邢州南,胁迫孟方立诛杀奚忠信,不久众溃,马爽奔魏州。
八月,奚忠信使人贿赂乐彦桢杀马爽。
八八六年丙午唐光启二年
五月二日,襄王僭即皇帝位,年号建贞。大行封拜以取悦籓镇,户部侍郎杨涉宣谕江淮,户部侍郎夏侯潭宣谕河北,籓镇受封十六七,定州、太原、宣武、河中拒绝受封。
十二月,魏州地震。
八八八年戊申唐光启四年文德元年
乐从训凶险,聚收拢亡命之徒五百余人为亲兵,号称子将,欲诛牙军。牙兵察觉,乐从训逃奔外县,乐彦祯以乐从训为六州指挥使、相州刺史。乐从训遣人自魏州运甲兵、金帛,交错于路,牙兵更疑,魏博军乱,乐彦祯避位龙兴寺为僧,众推都将赵文弁知留后事。二月八日,乐从训与大将王问、马武率相州步骑三万人攻魏州。十二日,至魏州城下,赵文弁不敢出战,被牙兵所杀,推牙将罗弘信知留后事。罗弘信引兵三千出南门,初战斩张全素,杀兵无数,余退守元城(即汉元城县,今大名县张集乡固城村)。
二十二日,罗弘信遣梁怀谨率三万人马直扑元城,乐从训率余部逃窜。罗弘信在金波亭设立营帐,在小校场检阅部队。
先前朱全忠讨蔡州,遣押牙雷邺以银万两籴于魏,魏博军乱,被杀于馆。乐从训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遣朱珍救魏,破黎阳、临河、李固(今魏县东南),于临黄杀魏博豹子军两千人,俘其将周儒等十人。罗弘信遣使与朱全忠修好,朱全忠召还朱珍军。时籓镇各以兵力相残,不以养民为事。
三月二十六日,罗弘信遣都指挥使程佐率三万兵马出魏州城西门,尹行才率八千人马出南门,围歼乐从训。时两支劲旅有大小六雄之称。二十八日,在洹水城合围乐从训余部,乐从训万余人未战先溃。六雄副兵马使王元武斩杀乐从训,传首魏州。魏博牙军杀乐彦祯于龙兴寺,与乐从训一起枭首示众。
乐彦祯(?——888),魏州人,原名行达,父少寂历任澶、博、贝三州刺史。彦祯少年从军,累升马步军都虞候,转博州刺史、澶州刺史。中和三年(883),魏博节度使韩简征讨河阳,至获嘉,彦祯趁军心不稳,鼓动牙军回奔魏州,韩简大败逃回,忧愤而死(一作被杀)。彦祯被立为帅,朝廷授以魏博留后,不久升魏博节度使,累加至司徒、使相。爱儒术,引著名文士公乘亿、李山甫入幕府。因其子从设子将对抗牙军,失败被杀。自乐彦祯得魏博,传二世七年。
罗弘信将魏州事据实上奏,四月,褒奖罗弘信,加工部尚书,权知魏博节度留后。
七月十二日,临济宗师存奖禅师在魏州江西禅院鸣钟坐化,享龄五十九岁。弟子奉命于龙纪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得舍利千余颗,建塔于魏州城南贵乡县薰风里(今旧治乡砖桥村),公乘亿撰师塔碑。存奖禅师深得先师棒喝妙用。
是月,以罗弘信为魏博节度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魏州大都督节度使兼御史大夫。
八八九年己酉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
罗让碑三月,下诏立罗让神道碑,因子罗宏信为魏博节度使故。罗让,字景宣,罗迥之子,少以文学知名,举进士。历尚书郎,散骑常侍,终江西观察使。有集三十卷,今存诗二首。
罗让神道碑位于今大名县康堤口村南。碑为青石质,高四点二米,宽一点四三米,厚零点五米,首身一体,碑首雕刻六龙戏珠,碑额阳题“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公神道之碑”,碑身阳面碑文。碑身阳面碑文主要记述罗让之子罗宏信代乐彦桢为魏博节度使之事。朝议大夫、左散骑常侍公乘亿撰文,文林郎、检校尚书郑褒书丹并篆额。龟趺深埋地下。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罗让卒于乾符三年(876),此碑立于龙纪元年,中间相隔十三年,名为罗让神道碑,碑却记述其子罗宏信之战功业绩。唐昭宗因罗宏信而追赠其父罗让为御史大夫、工部尚书,并为其立神道碑。由此可见,晚唐藩镇割据,不受朝廷节制,朝廷姑息藩镇之事实。
六月,李克用拔磁、洺二州,攻邢州,刺史孟迁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遣将赵昌嗣见罗弘信,假道相卫二州,罗弘信不许。朱全忠遣王虔裕将精兵数百,间道入邢州共守。
八九零年庚戌唐大顺元年
四月,朱全忠率汴、滑、孟三军,与河北三镇共除李克用。
十月三日,朱全忠讨李克用,假道魏州,并令魏州供军粮三万斛。前次攻黄巢魏博供粟三万斛、马二百匹。朱全忠欲以此激怒魏博,开启兵端。又命镇州助兵粮,如破太原,势必危及镇、魏,王镕不敢从命,遂通好李克用。
十二月二十日,因镇、魏观望不助兵粮,朱全忠遣丁会、葛从周领骑兵万余自黎阳渡河击魏,大军继后。
八九一年辛亥唐大顺二年
正月,朱全忠击罗弘信,五战五捷,自内黄至永定桥,斩首万余级,屠故元城(王莽城),陷十县。罗弘信厚币请和,时朱全忠欲吞并河北,结交罗弘信,命止焚掠,归其俘,还军河上。魏博自是屈服于朱全忠。
八九四年甲寅唐乾宁元年
五月,朱全忠攻郓州节度使朱瑄,朱瑄求援李克用,李克用遣安福顺、安福应、安福迁督精骑五百,假道魏州救援。
八九五年乙卯唐乾宁二年
十二月,朱全忠大举进攻兗、郓,朱宣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遣大将史俨、李承嗣率数千骑兵假道魏博救援。
八九六年丙辰唐乾宁三年
闰正月,李克用遣蕃汉都指挥使李存信将步骑三万假道于魏救兗、郓,屡败朱全忠。朱全忠游说罗弘信击晋军。因晋军法纪不严,侵犯魏人,罗弘信发兵三万夜袭,晋军大败,丧失士兵十二三,丢弃粮草兵械数万。罗弘信自是与李克用断绝,专事朱全忠。
四月,李克用发兵大掠相、魏,攻李固、洹水,破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余县,杀魏兵万余人,进逼魏州。
五月,李克用攻魏博,遣兵大肆侵扰抢掠魏、博、贝、卫、澶、相六州,报莘县夜袭之仇。朱全忠遣葛从周自郓州引兵营洹水以救魏博。
六月一日,李克用引兵五万攻魏州,葛从周将兵三万来援,战洹水,李克用长子落落被擒杀。
八月,李克用与罗弘信两军对垒洹水。
九月,李存信攻临清,败葛从周等援军于宗城北,乘胜攻至魏州北门。
十月,李克用自将大军攻魏州,败魏军于白龙潭(在今魏县泊儿村西),追至魏州观音门。葛从周来救,屯洹水,自以大军继后,李克用乃退兵。
十二月,李克用纵兵游击剽掠魏博所属城邑,魏州民死九余一。
是年,罗弘信进检校太师,封临清郡王。
八九七年丁巳唐乾宁四年
二月三日,葛从周攻入兗州。李存信在魏州,闻兗、郓失陷,引兵还。
八九八年戊午唐光化元年
三月,义昌节度使卢彦威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争盐利,刘仁恭遣其子刘守文袭沧州,卢彦威弃城逃奔魏州。罗弘信不纳,转而投奔朱全忠。朱全忠与刘仁恭修好,合魏博兵攻李克用。
五月,朱全忠合魏博兵拔邢、洺、磁三州,斩首二万,擒将百余人,魏博境获安。
九月八日,加罗弘信侍中。是月,罗弘信卒,葬贵乡县通济乡蔡村新营南祖茔(在今大名镇康堤口村南)。牙军立其子副大使罗绍威知兵马事。
罗弘信 (836——898) ,字德孚,魏州贵乡人。自曾祖世为魏州军校。弘信状貌雄伟,善骑射,少年时从军,投魏博节度使韩简、乐彦祯为裨将,主管马牧。迁魏博节度观察使后,累加至司空、同平章事。卒年六十三岁。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号庄肃。
十月七日,以罗绍威为魏博留后。
十一月十九日,罗绍威为魏博节度使。
八九九年己未唐光化二年
二月,刘仁恭发幽、沧等十二州兵十万伐魏,攻陷贝州,进逼魏州,营魏州城北。罗绍威向朱全忠求援。
三月十日,朱全忠遣朱友伦、张存敬、李思安等援魏军屯内黄,镇州王熔亦前来相救。葛从周自邢、洺率劲骑八百驰救魏州。刘仁恭遣刘守文及其妹婿单可及率精兵五万沿御河而上攻李思安。
十四日,李思安施计大败刘守文,俘斩幽州兵三万,夺马二千余匹,擒都将单可及以下七十余人。刘守文率余众退还魏州。
十五日,刘仁恭率军攻魏州上水关、馆陶门,葛从周与贺德伦率军出城,大败刘仁恭。次日,汴、魏合军乘胜攻刘仁恭,连破八寨,刘仁恭父子只身奔逃沧州。自魏至沧五百里间,僵尸相枕。刘仁恭从此衰微不振,朱全忠在河北兵势益强。
刘仁恭攻魏州时,罗绍威遣使与李克用修好,请相救。十九日,李克用遣李嗣昭将兵来救,而刘仁恭已败,罗绍威复与李克用绝交,李嗣昭引兵还。
十二月,加罗绍威同平章事。
是年,魏州城中地陷。
九零零年庚申唐光化三年
四月一日,朱全忠部将葛从周率兗、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
九月二十九日,朱全忠遣颍州刺史张存敬会魏博兵击刘仁恭,拔瀛州。十月,再拔景州、莫州,连下二十余城。易定节度使王郜逃奔晋阳,留后王处直请求依附,方退兵。
九零一年辛酉唐光化四年天复元年
二月,加罗绍威兼侍中。
三月,朱全忠攻太原,魏博都将张文恭将兵自磁州新口入山西。
葛从周率赵、魏、中山兵攻陷承天军,与氏叔琮合兵。四月一日,氏叔琮等率魏博、兗郓、邢洺、义武、晋绛兵大举进攻晋阳。时霖雨积旬,储存粮草不足,痢疟多发,士兵多有死亡。五月,退兵,晋阳围解。
九零三年癸亥唐天复三年
三月二十七日,朱全忠率四镇及魏博兵十万征平卢节度使王师范。
六月,王师范大败朱全忠军,俘斩万计,魏博兵殆尽。
九零四年 甲子 唐昭宣帝(李木兄)天祐元年
正月,朱全忠发河北、河南丁匠数万,治东都洛阳宫室。
闰四月,赐魏博节度号天雄军节度,罗绍威进爵邺王。
八月,罗绍威进救济百官绢千匹、绵三千两。
九零五年乙丑唐天祐二年
魏州城地无故自陷,七月十三日夜,天雄牙将李公佺与牙军谋乱,为罗绍威觉察。李公佺焚府舍,剽掠,出奔沧州。
九零六年丙寅唐天祐三年
正月一日,朱全忠遣四镇七万军会合河北诸军,屯深州乐城。
八日,朱全忠自汴河赴魏州。
魏博牙兵,势固骄横,屡异其帅,罗绍威恶而不能制。朱全忠遣部将马嗣勋以设祭为名进入邺城,十六日夜,与罗绍威及其奴客数百杀牙军八千家,婴孺无遗。天明,朱全忠自内黄入魏州,此后倚魏州为肩背。
二月一日,罗绍威于魏州建三代家庙。
四月一日,因罗绍威诛杀牙军,魏军惧怕怨恨。朱全忠在魏州城东数旬,北巡行营之时,天雄牙将史仁遇军乱,聚兵数万,占据高唐,自称留后,天雄巡内州县大多响应。朱全忠移军入城,遣兵攻高唐,擒杀史仁遇,击退太原、沧州援军,分兵攻讨天雄牙军残部所据之澶、博、贝、卫等州。
二十六日,博州聊城、武阳、莘、武水、博平、高堂五县位于河东岸,乡村百姓渡河纳税不便,五县接连天平军管界,从罗绍威奏请割属郓州。
五月,朱全忠北巡边防军备,还入住魏州。
七月十五日,魏博六州平定,朱全忠自魏州引兵南还。朱全忠在魏半年,罗绍威供应巨亿,杀牛羊猪近七十万只,资粮称是,所贿赠又近百万,积蓄为之一空。牙军一灭,罗绍威虽无威胁,但魏兵由此衰弱,罗绍威势力单薄,为朱全忠牵制,追悔不己,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魏博割据结束。
八月十四日,从魏博奏请,割贝州永济、广宗,相州临河、内黄、洹水、斥丘六县隶魏州。
九月一日,朱全忠驻军长芦,攻沧州刘守文。自魏至长芦五百里,罗绍威馈运不绝于路,又于魏州建元帅府,所过驿亭供应酒馔、幄幕、什器,上下数十万,无一不备。
自秋迄冬,攻沧州无功。闰十二月,朱全忠闻潞州失守,撤沧州围还军,所输刍粮尽数焚烧,烟火数里,舟中粮食凿沉水中。时沧州城中数万人绝粮已数月,刘守文遣使求粮,朱全忠留下数囷,沧州居民赖以活命。
九零七年丁卯唐天祐四年
正月十日,朱全忠病卧魏州元帅府,罗绍威忧虑朱全忠突袭魏州,入见朱全忠,愿竭尽魏博六州军赋资助朱全忠行登基大礼,劝其早日代唐自立,以绝他人之望。
三月一日,朱全忠命大将李思安率兵三万,合魏博之众,攻掠幽州,所过焚荡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