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一年辛酉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
六月,以何重霸为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赐名“重顺”。
八四三年 癸亥唐会昌三年
二月,赐何重顺名“弘敬”。
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请求继袭,不许,刘稹反唐。宰相李德裕因河朔三镇许其传袭,已成故事,与泽潞不同,力主平叛。
五月十三日,诏成德节度使王元逵为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中、河东诸道合兵讨伐刘稹。王元逵受诏,出兵屯赵州,何弘敬得诏,悚息听命。
七月,遣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镇,令幽州乘秋早平回鹘,镇、魏早平泽潞。李回至河朔,何弘敬、王元逵、张仲武郊迎,立于道左,请李回先行,自兵兴以来,未有先例。十七日,河朔用兵各镇暗与刘稹相通,以占据一县一栅邀功。诏王元逵取邢州,何弘敬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今山西长治),不得取县。洺州、磁州先后降何弘敬。
八月六日,因镇、魏屯兵虽多但不能灭刘稹,李德裕奏请诏令王钊引兵入潞州取刘稹。事成之日,许以王钊为别道节度使。
王元逵前锋已入邢州境月余,而何弘敬仍未出兵。王元逵屡有密报,称何弘敬首鼠两端。十一日,诏王晏宰将兵过魏博讨刘稹。何弘敬恐王晏宰军入魏境,军中生变,仓皇出兵。二十日,魏博全军渡漳水,趋磁州。诏王晏宰引兵五千,兼统河阳行营,监制魏博。
九月五日,何弘敬奏拔肥乡、平恩,杀伤甚众,加何弘敬检校左仆射。镇、魏奏邢、洺、磁三州降,刘稹平。
自用兵以来,河北三镇每有使者至长安,李德裕亲自接见,晓以大义,喻以利害,故三镇不敢有反叛之心。范祖禹《唐鉴》十卷:“自唐失河朔,兵加而不服,恩厚而愈骄,李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镇,如运之掌。”
八四五年乙丑唐会昌五年
正月,春旱,魏博、成德饥谨。
七月,敕并省天下佛寺,镇州、幽州、魏博三节度使公然反对,故佛教在三地得以发展。日本求法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
九月,魏博判官员额由八员减留六员。
是年,命魏博、泽潞、淄青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人,明经不得过十五人。
八四六年丙寅唐会昌六年
四月二十一日,以何弘敬为检校司空。
八四七年丁卯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
大中初,诏求三十七人画像,续图凌烟阁,郭元振为其一。
八五八年戊寅唐大中十二年
八月,魏、博、幽、镇等州大水,害稼。
八五九年己卯唐大中十三年
八月十三日,唐懿宗即位,九月,加何弘敬兼中书令,命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往魏博赐麻制。
八六六年丙戌唐懿宗(李漼)咸通七年
何弘敬墓志铭盖三月五日,册拜何弘敬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十三日,何弘敬去世,十七日,唐懿宗闻知,罢朝三日,赠何弘敬太师。
何弘敬(807——866),灵州(今宁夏永宁县西南)人。十八岁从军,未及弱冠而事奉唐文宗,四朝迁官十三任,七次兼佩相印。唐宣宗时,党羌来侵,献兵器五万助军,唐懿宗时,群蛮盗扰交何弘敬墓志铭局部趾,献马五百匹助征。卒年六十岁。
六月,魏博军立何弘敬子左司马何全皞为留后。七月,以何全皞为魏博留后。何全皞年少,好杀戮,偶有小罪难逃一死,人人自危。何弘敬墓志铭
八月一日,葬何弘敬于魏州贵乡县义君乡司徒村三城里先茔西一百二十步。
何弘敬墓在今大名县万堤镇东北,漳河南岸。一九六三年被发现,一九六四年、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四年破坏性地挖掘三次,其墓志铭为青石质,盖顶边长一点八八至一点九六米,厚零点八八米,顶面纂刻阴文二十五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及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刻精美,神态生动。四周侧边雕刻波浪,图案洗炼,线条流畅。志石为正方形,边长一点九五米,厚零点五三米,四侧边中部雕刻花卉、供奉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志石正面楷书志文五十九行三千八百字,内容以歌颂何弘敬功德为主,但叙述历史较深,涉及面较广,对研究唐代藩镇格局,唐王朝与藩镇、与邻邦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何弘敬墓志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在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中实数罕见,属全国之最。1969年运至邯郸,现藏邯郸丛台公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六七年丁亥唐咸通八年
兴化寺大殿正月,何全皞为魏博节度使。
四月十日,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在魏州兴化寺东堂圆寂。其弟子分建二塔收藏舍利,一塔在魏州兴化寺,一塔在镇州(今正定县)临济寺。敕谥“慧照禅师塔”,号“澄源”,赐“澄灵”塔额。
义玄禅师(?-867年),俗姓邢,曹州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人,自幼聪颖。长以孝闻名,落发受戒后,精研佛典,后游方参学,一惮艰苦。习禅二十年,得悟黄檗宗旨,北归乡土,游方观风,广接徒众,弘扬禅道。用“四宾主”(通过师徒问答方式衡量对方悟境的深浅)、“四料简”、“四照用”(针对对悟境程度不同的参学者进行说教)宗旨接引禅入。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峻峭”著称,常以“棒喝”接引学人,声名远播。义玄大机大用,虎骤龙奔,时天下称为正眼法藏。从此,临济宗形成,广传天下,为佛教五宗之一。义玄晚年来魏州,嗣法二十四人,义玄将佛法传侍者广济存奖禅师,存奖传慧颙。南宋时,临济宗传入日本,信徒众多,为日本佛教中一大宗派。
八六八年戊子唐咸通九年
闰十一月,何全皞遣将薛尤领兵一万三千人讨庞勋起义军,安营丰、萧。
是年,袁郊作传奇小说《甘泽遥》一卷,凡九则,皆记诡异之事。其中《红线》一则记红线女魏州盗盒之事(《唐代丛书》署名杨巨源作)。
八六九年己丑唐咸通十年
正月,魏博军攻丰县,庞勋遣心腹引兵三千助守。与魏博战,尽没。
四月九日,庞勋率兵夜至丰县,悄然入城,魏博军惊溃。魏博军分为五寨,其近城寨屯数千人,庞勋纵兵围攻,诸寨来救,庞勋杀二千人,其余败走。唐懿宗恨魏博军不胜。
八七零年庚寅唐咸通十一年
正月,何全皞年少,骄暴好杀,又减将士衣粮。魏博军乱,何全皞单骑脱身,被牙军追杀。自何进滔得魏博,传三世,四十二年而灭。
军推大将韩君雄为留后,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为之请命。时唐僖宗为王,降诏遥领节度使。九月一日,授韩君雄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充节度观察留后。
八七一年辛卯唐咸通十二年
正月,韩君雄为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观察等使,子韩简为副使。
是年,公乘亿登进士第。乘亿,字寿仙,魏州人,生卒年不详,大历才子之一。善作赋,擅名科场,为应举士人所效仿,但不干请权要,故而科举考试屡屡不中。至咸通十二年,已离家应试十年,作诗有“十上十年皆落第,一家一半已成尘”之句。时高湜为礼部侍郎,主持科举,革除干请之弊,乘亿方与名士聂夷中、许棠等一起中进士。后入乐彦祯幕府,官至侍郎。著有《赋集》十二卷、《诗集》一卷,《珠林集》四卷,《华林集》三卷,《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八七三年癸巳唐咸通十四年
九月,以韩君雄为同平章事,赐名允中。
八七四年甲午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
十一月,以韩允中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二日,因疾薨于镇,时年六十一。次年二月二十五日,葬于魏州莘县修善乡依仁里先茔之侧,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
韩允中(814——874),魏州人,本名君雄,允中为赐名。君雄曾祖、祖父皆为魏博节度押衙,其父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卒。君雄为国昌长子,年轻时就效力魏博军营,会昌中,从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讨伐昭义镇叛将刘稹,因功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韩允中墓碑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氏家族墓地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两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五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一百五十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两米有余。神道碑西北三百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四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两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侄子辈。
韩允中神道碑通高六点三八米,宽二点一五米,厚零点七五米,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韩允中神道碑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三行十二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三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三点五七米,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五十行,行约八十四字,现存约三千八百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十二月,魏博军立韩简为留后。
八七五年乙未唐乾符二年
三月,韩简任魏博节度使。
是年,蝗自东而西蔽天。
临济宗师存奖禅师在魏州城南砖门外创立江西禅院,开法演化。
八七六年丙申唐乾符三年
七月,加韩简同平章事,后封魏郡王。
八八二年壬寅唐中和二年
闰七月,加韩简兼侍中。
魏博韩简军势方盛,韩简有兼并之志,东窥曹、郓,八月,自将兵三万攻河阳,败黄巢部将诸葛爽于修武。诸葛爽弃城逃走,韩简遣大将守河桥而还。十八日,韩简陷孟州。
九月,韩简攻郓州,节度使曹全晸战败被杀。曹全晸大将朱瑄收残卒保郓州,韩简围城六月,不能拔。
八八三年 癸卯唐中和三年
二月,诸葛爽袭取河阳,朱瑄请和,韩简解郓州围,引兵赴河阳,与诸葛爽部将李罕之战于武陟,大将乐彦祯鼓动牙军奔回魏州,八万魏军大败。韩简为部下所杀,澶州刺史乐行达先归魏州,被众军推为留后。二十二日,以乐行达为魏博留后。
韩简(?——883),魏州人。父允中,为魏博大将,咸通十一年被骄兵拥立为帅,朝廷授以魏博节度使。次年,韩简为副大使。乾符元年其父死,代为留后,累加值侍中,封昌黎郡王。不久天下大乱,韩简趁机扩张,有图王之志,而魏军不愿远离,军心动摇,兵败被杀(一说忧愤发疽而死)。自韩君雄咸通十一年得魏,传二世十二年。
七月,以乐行达为魏博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