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二年壬戌 唐建中三年
正月,李艽引兵逼卫州,田悦守将任履虚诈降,既而复叛。
闰正月二十七日,马燧、李芃破魏博兵于洹水,斩首二万余级,俘三千余人,溺死无数,陈尸三十余里。田悦仅收散兵千余夜遁魏州城南郭。此时城中士卒不满数千,死者亲属号哭满街,人心浮动,大将李长春企图降唐被杀。田悦与城中诸将结拜为兄弟,宣誓同生死,又悉出府库所有及敛取富豪财物百余万,赏给士卒,众心始定。又令贝州刺史刑曹俊整顿部伍,修缮守备,军势复振。李纳遣使求援,田悦遣符璘率三百骑救援,符璘听取其父符令奇劝告与副将李瑶率兵降唐。田悦族灭符令奇全家。田悦入城十余日,唐军方到魏州城下,屡攻不下。
二月,洺州刺史田昂举城降唐。时河北略定,仅魏州不下。马燧下令堵塞魏州御河领水口,河流绝,城中益恐。田悦遣判官王侑、许士则说服朱滔,又遣判官王郅与许士则说服王武俊,二人复叛。
四月,发卢龙、恒冀、易定兵万人讨伐田悦,朱滔、王武俊自宁晋合兵南下救田悦。因援兵将至,田悦遣大将康愔率万余人出城西,与马燧等战于御河上,大败而还。
五月九日,诏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朔方及神策步骑一万五千人东讨田悦,北阻朱滔、王武俊。马燧讨伐河北,久战无功,兵力不济,长安禁军尽数东来。时河北用兵,每月费用一百三十万贯,国库不支数月。
六月二十日,朱滔、王武俊率军至魏州北,营于惬山,田悦备牛酒出迎,魏人欢呼动地。是日,李怀光率唐军亦到。因王士真围赵州,李晟自魏州引兵北援解围。
三十日,李怀光与朱滔战于惬山西,初战杀朱滔步兵千余人,王武俊、朱滔合兵横冲李怀光军,唐军大败,跌入永济渠溺死无数,人相蹈藉,投尸永济渠三十余里,水为之不流。夜,朱滔等堵塞永济渠,决水断绝唐军粮道及归路。次日,水深三尺余,水入王莽河。马燧惧怕,向朱滔等请求与诸节度使回归本道,不从。
七月十九日,马燧、李怀光、李抱真、李芃四节度兵涉水而西,退保魏县(今大名县周村西、祝村东一带)。后数日,朱滔、王武俊、田悦引兵扎营魏县东南,与唐军隔水相对。李纳向朱滔等求援,朱滔遣魏博兵马使承庆引兵往救。
十一月一日,朱滔、王武俊、田悦于魏县西四十里筑坛祀天,各僭为王告天。朱滔称大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朱滔为盟主,称孤;王武俊、田悦及李纳称寡人。署官名如唐初亲王行台之制。魏州功曹韦稔作《益土颂》取媚田悅。田悦取吉兆,改魏州为大名府,以长子为大名府留后,以扈萼为留守。此为大名府第一呼声。
关于四镇建立王号官制的时间,《新唐书·朱滔传》记载为“十月十一日”。《旧唐书·德宗本纪上》、《王武俊传》、《朱滔传》都记载为十一月,而不载具体日期,只有《田悦传》确切记载为“十一月一日”,为《资治通鉴》采用。《资治通鉴·考异》曰:“实录于十一月末云:‘是月朱滔僭称大冀王。’《燕南记》云:‘十月十一日,于下营处各筑坛场,设仪注告天,稽首称名,同日伪立为王。’《旧·本纪》、《朱滔》、《王武俊传》皆云十一月,而无日,惟《田悦传》云‘十一月一日’,今从之。”故从《资治通鉴》取十一月一日。
十二月,朱滔、田悦等与唐军相拒累月,粮草供给仰仗魏州,魏州渐感不支。时李希烈军势甚盛,遣使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与朱滔等胶固叛乱。
七八三年癸亥唐建中四年
正月,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向李希烈上表称臣,李希烈召问颜真卿,颜真卿劝其作唐忠臣。四使以宰相、坑杀引诱威胁,终不能改颜真卿志。
五月,李晟谋取涿、莫二州,以断绝幽、魏往来,围清苑(今河北保定),累月不下。朱滔以司武尚书马寔为留守,将步骑万余守魏州军营,亲率步骑一万五千北救清苑,李晟军大败。
十月,泾原军哗变,泾原节度使朱泚自称皇帝。其弟朱滔向诸道夸大。唐德宗遣使告难魏县行营,魏县行营解散。凡一年十个月,魏州始终未下。王武俊与马寔北归,十八日,田悦送别馆陶,馈赠丰厚。并与王武俊各自遣使赴河间,贺朱泚称帝。
十一月,遣使劝田悦、王武俊、李纳,赦其罪,加官进爵。田悦等暗中归顺,仍未与朱滔断绝,各自称王如故。
七八四年甲子唐兴元元年
正月一日,唐德宗下“罪己诏”,赦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所管州县、官吏、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并赐田悦铁卷。王武俊、田悦、李纳见诏书去除王号,上表谢罪。朱滔毫不理会,引兵南下,欲取大梁,进入魏境,田悦供应倍丰,使者迎候,相望于道。
五日,朱滔至永济县,约田悦相会馆陶,偕行南下。田悦以将士不听命,遣司礼侍郎裴抗等往告。朱滔大怒,攻拔宗城、经城、冠氏,又纵回纥兵掠馆陶。田悦闭城自守。
十日,朱滔遣返裴抗等,分兵置吏守平恩、永济。
十四日,朱滔部将马寔率步骑五千驻屯冠氏进逼魏州。
二十四日,加田悦检校右仆射,封济阳郡王,命田悦讨伐朱滔。
二月,田悦用兵数败,士卒战死十之六七,部下苦厌。唐德宗以给事中孔巢父为魏博宣慰使,宣慰魏州,告诫田悦及将士逆顺祸福,田悦等皆大欢喜。
三月一日,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魏博兵马使田绪杀田悦及其母、妻等十余人,请命于孔巢父,孔巢父由田绪权知军府,田绪又杀田悦亲信将领薛有伦等二十余人。朱滔闻田悦死,合兵一万二千人攻魏州。马寔驻军王莽河,纵骑兵及回纥四出剽掠。朱滔、李抱真、王武俊相继遣使见田绪,许以结盟反唐。田绪听从幕僚曾穆、卢南史劝告,坚守魏州城以待王命。
四月十日,赠田悦为太尉,以田绪为魏州长史、魏博节度观察使。
田悦(751——784),平州卢龙(今卢龙县)人,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有才略,剽悍勇斗,冠于军中,残忍诡诈,对外告诫将士行义,轻贱财物施舍,博取美名,人们多归附于他。田承嗣甚是欣赏,授中军兵马使。田承嗣死后,袭任魏博节度使,对朝廷外示恭顺,内蓄异志。与成德、幽州二镇合谋同叛,引起战祸连年不息,士卒死伤惨重。因其从弟田绪凶险不法,田悦将其杖责囚禁,与孔巢父夜宴,大醉归寝,不设警卫,为田绪所杀,终年三十四岁。
二十七日,朱滔攻贝州百余日,马寔攻魏州四旬有余,皆不能下。李抱真、王武俊合兵救魏州。
五月五日,李抱真、王武俊距贝州三十里扎营,朱滔闻知于夜间焚军营,引兵出南门,逃奔德州,掠夺物资丢弃如山。
秋,螟蝗蔽野,草木无遗,惟不食稻,大饥,道殣相望。十月一日,诏宋亳、淄青、泽潞、河东、恒冀、幽、易定、魏博等八节度,螟蝗为害,蒸民饥馑,每节度赐米五万石。
冬,旱。
七八五年乙丑唐贞元元年
三月,将唐代宗女嘉诚公主下嫁田绪,拜驸马都尉,封检校尚书左仆射、雁门郡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斗米一千五百文。时大军之后,民无积蓄,饿殍纵横,饥冻死者相枕于路。
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断,所至草木叶及畜毛无有孑遗,谷价腾踊,赋调益急,饿殣枕道,民曝晒,蒸食蝗虫。
七八六年丙寅唐贞元二年
五月,河南、河北麦将登而大霖雨,斗米千钱。时民久饥困,食新麦过多,死者众多。
十月,将秋夏两税、青苗等钱改为粟麦,又高估其价以便民。
七八七年丁卯唐贞元三年
自兴元以来,至是年最为丰稔,斗米值钱一百五十、斗粟值钱八十,诏所在和籴。
七八八年戊辰唐贞元四年
夏,郑汴管内乌鸦群飞集魏博田绪、淄青李纳境内,衔木为城,高二三尺,方十余里。田绪、李纳恶而焚之,信宿又然,乌口流血。
七九零年庚午唐贞元六年
二月,田绪残忍、猜忌,杀兄弟姊妹数人,又欲杀其兄田朝,被李纳护送至长安。
五月,王武俊遣其子王士清伐贝州,取经城等四县。
十一月八日,唐德宗屡命李纳将棣州归还王武俊,李纳百方拖延,请以海州与朝廷交换,不许。又请令王武俊先归还田绪四县,从之。十二月,李纳始将棣州归还王武俊。
七九三年癸酉唐贞元九年
四月,李师古毁连通魏州要冲之三汊城。
七九五年乙亥唐贞元十一年
闰八月,元谊据洺州叛唐,唐将李廷芝讨伐,战长桥,斩级数百。又破鸡泽,守军逃奔魏博。
七九六年丙子唐贞元十二年
正月七日,元谊、李文通率洺州兵五千、民五万家东奔田绪。唐德宗释而不问,命田绪安抚,并加田绪检校左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月十日,田绪暴死。左右推其幼子魏博节度副使季安为留后。田季安时年十五。
田绪(764—796),平州卢龙(今卢龙县)人,字绪,为田承嗣第六子。田悦命其统领牙军,然而田绪为人凶狠奸诈,多次犯错,田悦经常鞭打教训。兴元元年,杀堂兄田悦为帅,从幕僚之计,归附朝廷,授魏博节度使,尚嘉诚公主,拜驸马都尉。在魏博镇猜忌同族,杀兄弟姑妹数人。因酒色无度而暴卒,时年三十三(《全唐文》收录之《常山郡王田绪神道碑》作田绪享年“六十有三”)。
八月十一日,以田季安为魏州长史、魏博节度观察等使。
十月四日,葬田绪于魏州贵乡县金堤乡吴河里之原,田承嗣墓侧。
七九八年戊寅唐贞元十四年
八月,准魏博节度使置管内州县官员,共八十一人,内元城县、贵乡县更置县尉一员,昌乐县、魏县、冠氏县、馆陶县、朝城县、莘县等四十一州县置尉、丞。
七九九年己卯唐贞元十五年
九月十五日,命宣武、河阳、郑滑、成德、幽州、淄青、魏博、易定、泽潞、河东、淮南、徐泗、山南东西、鄂岳诸军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少诚。
八零四年甲申唐贞元二十年
王建画像王建入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幕府,开始了他与魏博田家“五侯三任”关系密切的一段生活。王建在魏博田氏幕中前后历时近九年,先后在田季安、田怀谏、田弘正三人的幕府中任职,受到不少照顾与厚遇,因此王建对魏博田氏家族深怀敬重和感激之情,尤其是田弘正的知遇之恩深怀感激,曾多次赠诗以表心意,从《留别田尚书》、《路中上田尚书》、《田侍中归镇八首》、《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等诗可以看出。“从军株马十三年”的魏博幕府生涯是王建一生经历较为丰富的时期,也是王建在诗歌创作上极具收获的一个时期。
在魏博幕府期间,王建先后有过两次出使的经历。第一次是在贞元末年,王建刚入魏博幕不久,奉命出使淮南,由汁州经运河到达扬州。第二次出使是在元和五年,出使荆南。两次出使的经历,给王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使他写下了大量关心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的优秀乐府诗篇。
王建(766——卒年不详),中唐诗人,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和当时的张籍齐名,世称“张王”,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少年时代在长安度过,科举应试落第,遍谒诸侯,企望举荐亦多次碰壁与失败而告终,入幽州节度刘济幕府,后入魏博田氏幕,元和八年(813),在田弘正保荐下前往长安谋职,次年,授昭应县丞。长庆初,由太府寺承转为秘书郎,迁秘书丞。大和中,出为陕川司马,从军塞上,后归咸阳。工诗,擅长乐府,其诗发扬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新乐府的形式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面貌,王建乐府“远承汉魏,近接杜甫,下启元白(元镇、白居易)”,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开启了元白新乐府讽刺兴寄之先河。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有《王司业集》。(全唐诗》存其诗五百二十余首,编为六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四,《唐才子传》卷四。
时魏州多骚人墨客,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王建、张籍等久居魏州,王建有《田侍中宴席》、《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田侍中归镇八首》等诗,张籍《田司空入朝》大约也作于此时。
唐代游侠诗人刘叉,贞元与元和间人,少任侠,居魏州,与焦濛、闾泳、田滂辈为伍,任气尚侠,体壮有大力,尝出入市井,杀牛击豕犬,罗网鸟雀。因酒杀人,亡命,因赦免得出,改志从学,能博览,工诗歌,师从韩愈,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后浪迹齐鲁,不知所终。有诗一卷,《全唐诗》卷三九五收录其二十七首诗。
八零五年乙酉唐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
三月,进封田季安为检校司空。
五月,左散骑常侍张万福卒。张万福(716——805),魏州元城县人,唐德宗赐名万福。张万福不爱读书,以军功历任舒、庐、寿三州刺史、都团练使。后任淮南节度副使,拜右金吾将军。大历年间,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载道。令其侄带一百车米前往救济,又派人于汴口,凡见魏人自卖皆令赎回,给以车牛遣返。
八零六年丙戌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
二月十九日,加田季安同平章事。
八零七年丁亥唐元和二年
六月,魏州立原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张宏靖书。
是年,魏州立观音寺碑,李赞撰,王立伯书。观音寺还有陀罗尼经幢碑,会昌四年立。舍利塔碑,裴涧撰文并书篆额,天佑二年立。
八零九年己丑唐元和四年
河北三镇相继各置副大使,以嫡长子为主,父没子代,形同世袭。四月,唐宪宗有意革除河北诸镇世袭之弊,由朝廷任命各镇节度使,不听命则讨伐。李绛等以范阳、魏博、易定、淄青相互盘结,不可轻易动用兵力相劝。
七月,田季安病,唐宪宗忧虑田季安死后以魏博传其子。
九月七日,以王承宗为成德军节度、恒、冀、深、赵州观察使,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德、棣二州观察使。田季安得信,告知王承宗,称薛昌朝暗中与朝廷勾结,王承宗将薛昌朝囚禁真定。使者送薛昌朝节钺过魏州,田季安又留待数日,到达德州,为时已晚。
是年,田季安闻吐突承璀率兵越魏境讨伐王承宗,势必危及魏州,无计可施。时幽州牙将谭忠出使魏州,劝田季安,唐军若入魏境,厚加犒劳。然后魏州出兵压赵境,以伐赵为名,暗中使赵送魏城池,魏得城后向朝廷奏捷,既可北于赵和好,又可西面为臣。田季安采纳,果得堂阳。
冯伉卒。冯伉(744——809),魏州元城县人,少有经学,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郎。出使泽潞,不受币,唐德宗因其清廉可用,授醴泉令,著蒙书劝俗。韦渠牟荐为给事中,再领国子祭酒,充睦王侍读,后充皇太子及诸王侍读,卒赠礼部尚书。著有《三传异同考》等,《全唐诗》录其诗三首。子冯药,中进士与制科,官至尚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