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唐朝时期的魏州(618年——907年)

唐朝时期的魏州(618年——907年)(3)

发表日期:2011-8-24 15:07:0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七五八年戊戌唐至德三载乾元元年

二月五日,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废道建制。

十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合兵二十万讨安庆绪,围邺城。魏州刺史萧华为内应,事泄,被叛军禁锢于狱。

十一月八日,郭子仪收复魏州,萧华得救。魏人美誉萧华惠政。十七日,正授萧华为魏州刺史。

十二月五日,以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为魏州刺史,于魏州置魏博节度使,崔光远充魏州节度使,领魏、博、贝、卫、澶、相六州。

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十三万大军分兵三路,一出邢洺,一出冀贝,一军自洹水直趋魏州。崔光远遣李处崟迎战,史思明连战不利,计诱崔光远腰斩李处崟。因李处崟被害,守兵无所依恃,军心涣散,崔光远渡河逃奔汴州。二十九日,史思明陷魏州,杀三万人,平地流血数日。

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是岁值钱一百一十。

七五九年己亥唐乾元二年

正月一日,史思明筑坛魏州城北,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李光弼请合朔方军与史思明叛军战于魏州,被鱼朝恩阻止。

二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史思明自魏州率军救邺。

三月,围邺唐军粮尽,大溃败,战马万匹仅余三千,十万甲仗遗弃殆尽。

四月九日,史思明诱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更国号“大燕”,改元“顺天”,改诸州为郡,魏州改为魏郡。

七六零年庚子唐乾元三年上元元年

岁荒,斗米至七千钱,人相食,叛军区域物价尤贵。是时史思明铸顺天、得一钱,一钱抵开元钱一百。

七六一年辛丑唐上元二年

五月十日,令狐彰以滑州降唐,授彰、滑、魏、贝、德、相六州节度使。

七六二年壬寅唐宝应元年

十一月,仆固玚率唐军至昌乐县东,史朝义率魏州兵迎战,败走,唐军火攻魏州,开元寺三门楼荡为灰烬。魏州开元寺为大开元,唐中宗草创,名“中兴”,唐玄宗改名“开元”。开元寺为魏州名刹,在河北首屈一指,“河朔之州,魏为大;魏之招提,开元为大。”寺楼火焚,行人兴叹。

七六三年 癸卯唐宝应二年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

米文辩墓志正月十日,史朝义自杀,田承嗣以魏州降唐。安史之乱,历经八年,魏州历尽战祸,魏人南迁江淮,躲避战乱,十室九空,人口大减,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破坏。

闰正月十九日,以田承嗣为检校户部尚书、魏州刺史、雁门郡王、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

四月,浙东袁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魏州人张伯仪率唐军讨平。

五月二十五日,分河北诸州:魏、博、德为魏州管;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恒、定、赵、深、易为成德军管;相、贝、邢、洺为相州管;沧、棣、冀、瀛为青淄管;怀、卫、河阳为泽潞管。唐全盛时期结束,藩镇崛起。

六月十八日,以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魏博镇成立。田承嗣为政简易,去除烦苛,一年流民归乡,二年田亩开辟,不到十年,魏州既庶且富,教义大行。举管内户口,强壮为兵,老弱耕种,数年间集众十万。又仿北蕃牙兵制,选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自行委任郡县官吏,户籍、税赋不入朝廷,并以土地传子孙。名曰藩镇,实为蕃人自治地方政权。

天宝末年以前,河北已成胡化之区。《太平广记》卷二十八载魏郡城“养生辟谷之物……日日于市邸,谒胡人觅之。”因安史之乱,国内出现排胡情绪,胡人蒙受打击,或改换姓氏、郡望等转胡为汉,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或率众转移,寻求生存之地。河北三镇割据一方,吸引大量胡人迁居河北,加重河北胡化倾向,增加河北三镇力量,魏州就形成一粟特胡人军事集团,米文辩墓志即是一个例证。然河北三镇除卢龙外,成德、魏博境内之人,虽染胡风,究以汉人居多。

七六四年甲辰唐广德二年

正月十七日,田承嗣奏名所管曰“天雄军”,唐代宗宠其军,从之。自此,大名始有“天雄”别称。

七六五年乙巳唐永泰元年

魏博镇田承嗣、成德镇李宝臣、幽州镇李怀仙为河北三强镇,各自在本镇纠集安史旧部,拥劲卒数万,互为表里,割据一方,不供贡赋。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制服,虽名籓臣,羁縻而已。田承嗣傲狠不轨,五月,郭子仪遣使至魏州,田承嗣西望而拜,指其膝对使者说:“此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七六六年丙午唐永泰二年大历元年

正月一日,大雪平地二尺。

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钱杂铅铁供流通使用,以弥补钱币不足。

七六七年丁未唐大历二年

正月二十六日,升魏州为大都督府,田承嗣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

七六八年戊申唐大历三年

因幽州乱故,闰六月二十八日,相州薛嵩、魏州田承嗣、恒州李宝臣并加左右仆射。

七六九年己酉唐大历四年

贵乡县治由魏州罗城西移于御河南岸。

七七一年辛亥唐大历六年

三月,河北旱,斗米千钱。

七七二年壬子唐大历七年

正月六日,于魏州顿丘县置澶州。并以顿丘县观城店置观城县,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清丰县。因县界有孝子张清丰,田承嗣请为县名。并割魏州临黄县隶澶州。析贝州临清县张桥店置永济县,永济县因临永济渠而得名。

七七三年 癸丑唐大历八年 

二月三日,封田承嗣一千户。

九月,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宰相。内侍孙知古奉使令毁之。

十月一日,加田承嗣同平章事。

七七四年甲寅唐大历九年

三月九日,皇女永乐公主下嫁田承嗣子田华,意欲固结其心,然田承嗣愈加骄横。

十月,田承嗣诱使昭义将士作乱。

是年,田承嗣营缮魏州开元寺,新建三门,镇以层楼,另建舍利塔两座。并令一子出家,法名敬昂,主持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神龙年间,重建后的开元寺“一时之壮观,而全魏之卓绝也”。开元寺内有舍利塔两座,藏经楼两座。开元寺碑刻甚多,《开元寺新建三门楼碑》,封演撰文;《新修法华院记碑》,长庆四年(八二四年)立,张若撰文,李系正书;《开元寺碑》,太和元年(八二七年)立,李轴撰,崔弁书;《开元寺琉璃戒坛碑》,太和七年(八三三年)四月十九日立,李轴撰,文见《文苑英华》;《尊胜陀罗尼经幢》,卢重元书,开元中立。

七七五年乙卯唐大历十年

正月十五日,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留后,率众归附田承嗣。田承嗣声言救援,引兵夺取相州。命内侍孙知古赴魏州谕田承嗣各守封疆,田承嗣不听。十九日,遣大将卢子期取洺州,杨光朝攻卫州。

二月一日,田承嗣杀卫州刺史薛雄,自置官吏,其精兵良马尽归魏州,遂据有相、卫、磁、邢四州。

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弟李宝正娶田承嗣女,李宝正与田承嗣子田维在魏州击马球,马惊,踏死田维。田承嗣大怒,杖杀李宝正。田承嗣叛唐后,李宝臣、李正己上表请求讨伐。四月二十一日,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命河东、成德、幽州等道发兵魏博,朱滔、李宝臣及河东节度使薛兼训攻魏州北,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攻魏州南。

五月三日,田承嗣部将霍荣国以磁州归唐。

十五日,李正己拔德州。

六月九日,田承嗣遣将裴志清围攻冀州。十二日,为李宝臣所败,裴志清降。田承嗣自将兵围冀州,李宝臣遣张孝忠将骑四千先行,自率大军继后,田承嗣烧辎重逃遁。

八月六日,田承嗣因四面被围,部将多叛,遣郝光朝上表请求归顺朝廷。

二十八日,田承嗣遣大将卢子期引兵一万攻磁州,城几陷。

九月,李宝臣、李正己围贝州,田承嗣出兵救援,李宝臣、李正己各自退兵。朱滔会同李宝臣攻沧州,田承嗣从父弟田庭玠坚守。

十月四日,唐军于磁州清水县大破魏博兵,斩首九千,生擒卢子期。又于陈留大破魏博兵,田悦率残兵连夜退回魏州。混战百余日,田承嗣不支,遣说客赴成德军、淄青军晓以利害,并将境内户口、甲兵、谷帛之数交付李正己,李正己遂按兵不动,河南诸道兵均不敢攻魏。田承嗣除去南顾之忧,专意北方,诱使幽州、成德两镇交战,李宝臣惭怒退兵。田承嗣称时年八十有六,实则七十有余。

十一月七日,田承嗣部将瀛州刺史吴希光以城降唐。

十二月,元载、王缙奏魏州盐贵,请禁盐入其境以困乏魏州。唐代宗不许,曰:“承嗣负朕,百姓何罪!” 

七七六年丙辰唐大历十一年

正月一日,田承嗣上表请罪,李正己也屡屡上表请求许田承嗣自新。

二月二十二日,谏议大夫杜亚宣慰魏州,赦免田承嗣,复其官爵,许与家人入朝,部下不问。田承嗣复逗留不去。

五月,汴宋都虞候李灵耀杀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唐授李灵耀为濮州刺史,李灵耀不受,北连田承嗣为援。

七月五日,田承嗣攻滑州,汴州刺史李勉战败。

十月十六日,因李灵耀战败,田承嗣遣田悦引兵三万救援。二十一日,田悦扎营汴州城北数里,败淮西军、河阳军,与李灵耀合兵。二十二日夜,唐军李忠臣裨将李重倩率轻骑数百人突入田悦军营,纵横贯穿,斩数十人而还,营中大惊。李忠臣、马燧率大军乘机进攻,魏州军不战而溃,田悦脱身北走,将士战死不可胜数。

七七七年丁巳 唐大历十二年

田承嗣又上表请罪,唐代宗别无他计,三月十八日,复授田承嗣魏博节度使,仍令不必入朝,其他官职如旧。田承嗣侄田悦、子田绾、田绪、田纶官复旧职。

四月二日,给事中杜亚出使魏州,赐田承嗣铁券。时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拥有淄、青等十五州之地,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田承嗣据魏博七州,李宝臣据恒赵七州,各拥兵五万,梁崇义据襄邓六州,有兵二万。李正己、田承嗣、李宝臣、梁崇义相互勾连,虽事奉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唐代宗听其所为,名为藩臣,实如异域。 

七七九年己未唐大历十四年

二月十二日,田承嗣病卒,葬魏州贵乡县金堤乡吴河里之原(今不详其地)。田承嗣有十一子,但尤爱其侄魏博中军兵马使、左司马田悦,临终时命田悦为留后,开藩镇世袭之先例。十三日,以田悦兼御史中丞、充魏博节度留后。田悦初袭位,时待朝廷颇为恭顺。

田承嗣(704——779),平州卢龙(今卢龙)人。祖、父以豪侠闻名,世为平卢将校。开元末,承嗣为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前锋兵马使,累俘斩奚、契丹,以功迁武卫将军。安禄山叛乱,田承嗣充前锋将,攻陷河北,辅佐安禄山称帝。安禄山死,有辅佐其子安庆绪,授魏州刺史。安庆绪灭,又从叛帅史思明。安史之乱平,田承嗣降,朝廷授其魏博节度使,仍统旧部。田承嗣不习礼教,沉猜好勇,虽外授朝旨,而阴图自固。修缮甲兵,数年之间,兵至十万。又选魁伟骁勇者号“牙兵”。擅自署置管内官吏,不贡赋税。唐代宗无力制约,姑息优容,累加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雁门郡王,并以公主嫁其子。魏博与幽州、成德号为“河朔三镇”。

七八零年庚申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

正月,实行两税法。二月一日,遣使十一人分巡天下,勘定两税法,河北黜陟使、谏议大夫洪经纶不识时务,闻田悦有兵七万,令罢四万为农。田悦赐给应罢士兵财物,告知朝廷用意,仍令各还所部,士兵感恩田悦而怨恨朝廷。

四月十九日,唐德宗诞辰,李正己、田悦各献缣三万匹,命悉归度支作为租赋。

七月,幽州、魏博等地大雨成灾,苗稼荡尽。

是年,李正己上表请论刘晏罪。杨炎惧怕,分遣心腹赴各道辩解,裴冀往东都、河阳、魏博,孙成往泽潞、磁邢、幽州,卢东美往河南、淄青,李舟往山南、湖南,王定前往淮西。

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土增高三丈,长四五尺,大数亩,里人骇异。魏民丰收,田悦以为此乃增土吉兆。后二年,朱滔等于此地称王。

七八一年辛酉唐建中二年

洹水之战示意图正月九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其子李惟岳欲求继袭,田悦屡次代为奏请,唐德宗不许。李惟岳遂自任留后,与田悦、李正己密谋举兵反叛。魏博节度副使田庭玠劝告田悦不要叛唐,告病还家,田悦前往探视,田庭玠闭门不开,忧虑而死。

五月,田悦遣将孟祐率步骑五千北助李惟岳,唐命神策都战候李晟、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河阳节度副使李芃讨伐。

七月,田悦欲取邢、磁二州,以太行山作为魏州边界。遣兵马使康愔将兵八千围攻邢州,别将杨朝光引兵五千驻军邯郸西北,阻断昭义救兵。二十五日,田悦率兵数万围临洺,累月不拔,城中粮食将尽,士卒死伤众多。田承嗣旧将贝州刺史邢曹俊,老而有谋,请以一万兵于崞口阻击西援唐军,则河北二十四州皆下,田悦不听。

二十六日,马燧、李抱真、李晨救邢、洺,田悦军败,损兵万余,田悦率二万余人夜遁,退守洹水。李纳遣卫俊引兵万人,李惟岳遣兵三千人救援。

淄青将王温与魏博将崇庆攻彭城,二旬不下。十一月七日,淄青、魏博兵与朔方军刘洽等战于徐州七里沟,崇庆等中伏,兵溃,斩首八千,溺死过半。魏博、淄青撤兵,江淮漕运始通。二十三日,马燧与田悦战于双冈,斩田悦部将杨朝光。

十二月,加马燧魏博招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