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三年癸丑唐先天二年开元元年
正月,令河北诸州加团结兵马皆由刺史统领。
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为巩固统治,剪除功臣,借口郭元振军容不振,预诛杀,又赦死罪,流新州,郭元振郁愤而卒于途中。
郭震(655——713),唐代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元振,魏州贵乡县人,史称郭代公。少倜傥,有大志,好任侠使气,不务小节,年十六为太学生,十八登进士第,为第一。尝因事武后召见,与语,以为奇士,索其文章,上《宝剑篇》,为唐代“惊绝一时”之名作,武后阅后嘉叹,封馆陶县男。著作颇丰,有《郭元振集》、《安邦策》等二十余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十三首,《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
是年,赐魏州刺史单思远等人物一百段。
七一四年甲寅唐开元二年
因都督专杀生之柄,权过重,如任用非人,为害不轻。闰二月九日,罢都督复置十道按察使。
九月,因岁稔伤农,令诸州修常平仓法。
七一五年乙卯唐开元三年
四月,大蝗。至六月,飞蝗蔽日,食苗稼,声如风雨。百姓于田地旁焚香膜拜,不敢捕杀,河南、河北百姓流亡殆尽。寻大水,诏免受灾州县一年租。
七一六年丙辰唐开元四年
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魏县、顿丘等县升为望县。
五月,蝗复大起,百姓仍不敢捕杀,遣狄光嗣、敬昭道、高昌等为检校杀蝗使,分道详查州县灭蝗。连年蝗灾,河南、河北家无余粮,但不至大饥。
八月二十四日,敕杀蝗使,待蝗虫捕尽,见刈禾有次序,即入京奏事。
七一七年丁巳唐开元五年
二月三日,诏河南、河北遭涝及蝗虫处,不出今年地租。
七一八年戊午唐开元六年
正月二十六日,禁断天下诸州恶钱,重二铢四分以上好钱方可使用,民间不能用者销毁。
是年,解琬卒。解琬(637——718),魏州元城人,著名唐代大臣。成都丞任上每奏事与皇帝旨意相符,升监察御史。与郭元振同官相善,为宗楚客诋毁。景龙中升右台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前后戍边二十余年,务农习战,边境安然,封爵济南县男。以老致仕。旋吐蕃寇边,起拜左散骑常侍,迁太子宾客。唐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是年卒。
七一九年己未唐开元七年
正月二十一日,魏州长史敬让、辰州长史周利贞上朝奏事,敬让因其父敬晖受周利贞迫害致死,不胜愤恨,越位而奏周利贞受武三思指使枉害其父。唐玄宗夺敬让一季俸禄,贬周利贞为邕州长史。
五月,魏州立善达法师碑,宋《陈思宝刻丛编》载郭庭海撰文,任遗祚书丹。
六月,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置常平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每籴具本利与正仓帐同审。
七二一年辛酉唐开元九年
十一月四日,令节度使自领支度营田使,河东、河北不再别置支度。
七二二年壬戌唐开元十年狄仁杰祠堂碑
十一月,立狄仁杰祠堂碑,李邕撰文,张廷硅书。安史之乱使狄仁杰祠遭到彻底破坏。
十二月,停十道按察使。
七二三年癸亥唐开元十一年
九月七日,颁《广济方》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医博士一人。姜师度
是年,姜师度卒。姜师度(653——723),魏州人。以明经中举,曾任丹陵尉、龙岗令,以清白著称。神龙年间,历任易州、沧州、蒲州、陕州、同州等地刺史,后官至大理卿、司农卿及将作大匠,勤于政事,喜渠漕,好沟洫,兴水为民,任上必发众穿凿,虽有时不利,但成功亦多。当时太史令傅孝忠以知天文著名,坊间流传“孝忠知仰天,师度知相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之佳话。
七二四年 甲子唐开元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僧一行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河北凡十三处测日晷及极星,魏州为其一。
是年,崔沔任魏州刺史,徙置新市,吏人便之。崔沔,字善冲,长安(今西安)人。
唐开元年间,河朔始起喝茶风俗。
七二五年乙丑唐开元十三年
十月,唐玄宗自洛阳动身,过怀州、上党、安阳、魏州至泰山封禅。每安歇,数十里内人马遍野,输送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帐,不用锦绣。因俭朴,以崔沔为散骑侍郎。时潦雨坏庐舍,崔沔弛禁便民,先行后闻,活者万计。
十二月二日,移元城县治于魏州东北三百步,与贵乡县同附郭,为望县。自此以后,元城县始终是魏州(大名府)附郭县,直至民国初年并入大名县。
是月,吏部置刑部尚书韦抗、工部尚书卢从愿、右散骑常侍徐坚、御史中丞宇文融、朝集使蒲州刺史崔林、魏州刺史崔沔、荆州长史韦虚心、郑州刺史贾曾、怀州刺史王邱等十铨。
是年,天下以一缣易一马。
七二六年丙寅唐开元十四年
八月一日,魏州言黄河溢,决口谓之“龙窝河”,在今南乐县东北部。时河南、河北水灾尤甚,黄河及其支流皆溢,遣御史中丞宇文融验实后赈给。
七二七年丁卯唐开元十五年
二月二日,宇文融左迁魏州刺史。宇文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聚敛财富受宠,百姓愁怨。
是月,河北牛畜大疫,赈贫乏。
秋,天下六十三州大水,害庄稼、庐舍,河北尤甚,民饥,转输江淮以南租米百万石赈给。
开元中,韦景骏任贵乡令,有母子互告,韦景骏以子忘孝道、母不教养开释,并授以《孝经》。母子感悟,请求自新,遂为孝子。时治有名者贵乡令韦景骏与清漳令冯元淑、临洺令杨茂谦三人。
七二八年戊辰唐开元十六年
正月十七日,以宇文融为户部侍郎兼魏州刺史,充河北道宣抚使,宣抚使官职自此设置,又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宇文融兴役不息,然事多不就,曾筹划开王莽河,成可溉田数千顷,作为稻田等,然事未果而宇文融败。此王莽河即魏州城西之王莽河。
六月,发十八总管兵征奚、契丹。
七三零年庚午唐开元十八年
五月,征讨突厥,于关内、河南、河北三道招募勇士。
六月,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率十八总管兵讨奚、契丹。
七三一年辛未唐开元十九年
高适四月十八日,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庙,名将孙膑、郭元振等配享。
秋,高适游魏州,时魏州城北有魏征旧馆,里中有郭元振别业,城外有狄仁杰生祠,睹物思怀,遂作《三君咏》记其事。描述魏州繁荣盛况诗句有“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闾里。”
高适《三君咏》
【魏郑公】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郭代公】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拥兵抗矫征,仗节归有德。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流落勿重陈,怀哉为凄恻。
【狄梁公】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
七三二年壬申唐开元二十年
以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制置使,增领魏、博、卫、相、洺、贝等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
河北饥,以卢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赈饥民。
七三三年 癸酉唐开元二十一年
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择贤刺史领之。时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治魏州,领相、魏等二十四州。
长安谷价踊贵,增晋、绛、魏、濮、邢、贝、济、博八州租,漕运至河阴仓、柏崖仓、集津仓、盐仓。三年间漕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七三七年 丁丑唐开元二十五年
二月十四日,罢江淮运,停河北运。
七月,岁稔,谷贱伤农,命增值十二三。
九月,令河南、河北租应输送含嘉仓、太原仓者留本州。
七三九年己卯唐开元二十七年
米斛、绢匹值钱不满二百,海内富庶平安,行人万里不持寸兵。
七四零年庚辰 唐开元二十八年
九月,魏州刺史卢晖移永济渠,自石灰窑(在今大名县铺上村,村民俗称“烟墩”)引流至魏州城西,此渠名西渠。夹渠筑楼百余间,存储江淮货物,转销各地。水陆交通枢纽的便利条件,使魏州迅速成为全国闻名大都会和商业、文化中心,河北最繁华富庶的地区。唐西渠故道
永济渠自石灰窑分水入魏州城后,渠水“却注魏桥”,仍返回魏桥由故道北流,永济渠并未因开凿西渠而改道,西渠仅是永济渠的延伸。
西渠故道早已淤塞,地表无存。今大名城北程营村砖窑取土坑发现一河道,西北东南流向,河底距地表约八米,宽约一华里有余。程营村东有村庄名傅桥,应是因桥位于西渠之上而得名。西渠大致是自铺上村东南行,经程营北、窦营南,东行经傅桥村南,由教善、铁窗口之间的引河口入魏州城东行,直达魏州城西。
是年,卢晖移贵乡县治于魏州罗城西百步。
七四一年辛巳唐开元二十九年
九月,大雨雪,稻禾折毁,又霖雨月余,道路阻滞。河北博、洺等二十四州言雨水害稼,命御史中丞张倚往东都及河北赈之。
七四二年壬午唐天宝元年
二月二十日,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魏州改为魏郡,辖贵乡、元城、馆陶、临黄、莘、魏、顿丘、昌乐、朝城、冠氏十县。时魏州户一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零八万二千八百二十九。
六月,河东、河北官员职田既收地租,又收桑课,百姓不堪忍受。诏自今以后,职田有桑,不得收取丝课。时河北中南部地区桑树遍野,户户机杼,丝织业非常发达。
十月,魏郡猫鼠同处同乳。
七四四年甲申唐天宝三载
正月一日,改年曰载。
夏,以苗晋卿为魏郡太守。
是年,魏县徙治,由汉旧县北迁至旧县庙,即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
旧县庙远景
七四五年乙酉唐天宝四载
河南、河北麦收倍胜常年,诏令河南、河北取常平钱,于时价外,每斗加三五钱,收籴大麦储存,义仓一并准此。
七五二年壬辰唐天宝十一载
魏郡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元城、贵乡两县平均户一万零八百二十八,口七万九千二百六十七。土贡有花䌷、绵䌷、平䌷、施、绢、紫草,每年常贡白绵绸、平绸各八匹。
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百姓逃匿府兵役,因承平日久,以武将为耻,猛将精兵,聚于西北边地,内地无武备。
七五三年癸巳唐天宝十二载
李白六七月,李白前往范阳探访安禄山谋叛虚实,路经魏郡贵乡县,魏郡太守苏晋、贵乡县令韦良宰盛情款待。李白留诗《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曰: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永济渠水清澈碧绿,女子姣似芙蓉。水面千船竞发,陆路万车争驰。青楼夹岸,万室钟鸣。天下豪富,多会于此。
魏州的繁华富庶尽现笔底。苏明府即魏郡太守苏晋,李白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
七五五年乙未唐天宝十四载
三月二十四日,遣给事中裴士淹等巡抚河南、河北、淮南等道。
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反唐,于范阳引兵夜发南下,陷河北诸郡,所过残杀。
十二月十四日,恒山郡太守颜杲卿收复常山,河北诸郡响应,文安、信都、魏、邺等郡固守待援。颜杲卿性刚直,有干才,开元年间中,为魏州录事参军,振举纲目,政称第一。
安禄山遣史思明率兵三千人攻河北州县,每破一城,城中财产、女子尽数掠夺,壮年男子为挑夫,羸病老幼皆戏杀。河北殷实,百姓富饶,衣冠礼乐,天下莫敌,经此叛乱,经济文化大受摧残。
魏郡侯氏、滑州唐氏、青州王氏三女子歃血赴行营讨伐叛军,节度使表其忠勇,皆补果毅。其敢决不忘国,胜过男子,时称“河朔三女子”。
天宝年间,于魏郡置义成军。
七五六年丙申唐天宝十五载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载
正月,邺、广平、巨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河北九郡复为叛军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占据。
三月,颜真卿部录事参军李择交、平原令范馥与清河太守率唐军在魏郡东北大败叛军,斩首万余,俘数千,得马千匹,军威大震,安禄山所署魏郡太守袁知泰出逃,遂克魏郡。魏郡城自安禄山反叛后,袁知泰、能元皓等进行修缮,甚为坚固。当日,魏郡东南女墙一百五十步无故崩塌。
十月,河北郡县尽陷于安史叛军,安禄山每郡置防兵三千,杂以胡兵镇守。
七五七年丁酉唐至德二载
正月,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以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为将,于邢、卫、洺、魏四郡募兵六万,割据汲、邺、赵、魏、平原、清河、博平等七郡六十城,搜索胁迫儒生为其所用。
十二月十五日,改郡为州,魏郡改为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