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唐朝时期的魏州(618年——907年)

唐朝时期的魏州(618年——907年)(1)

发表日期:2011-8-24 15:07:0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六一八年戊寅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 

五月,李渊继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

九月,宇文化及拥众二万余,号称十万,车辆两千乘行至魏县,鸩杀隋秦王杨浩,即皇帝位,国号许,改元天寿,置百官。

六一九年已卯唐武德二年

宇文化及攻魏州,四旬不克。魏征前往游说,正月七日,元宝藏举魏州降唐。十八日,唐淮安王李神通大败宇文化及,斩二千余人,拔魏县,宇文化及东走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

六二零年庚辰唐武德三年

正月二十九日,魏州李文相,号李商胡,聚众五千余人,母霍氏,善骑射,自称霍总管。李世勣与李商胡结拜为昆弟,共谋袭窦建德部下曹旦营,然后投奔唐军。霍氏恐日久生变,于是,李商胡尽杀曹旦偏裨将二十三人、兵三百人,归唐。 

二月二十日,窦建德攻李文相,杀之。窦建德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劝课农桑,严于吏治,以至“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甚得民心。

六二一年辛巳唐武德四年

五月二日,唐军俘获窦建德。窦建德未败时,河北民谣有“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洺州有卧牛城之说,窦建德都洺州,恰应民谣。

十五日,窦建德部下齐善行散尽府库、将士,以洺、相、魏等州降唐。“河朔之州魏为大”,时魏州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冠氏、馆陶、漳阴十三县。不久,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

隋末钱币滥薄,甚至裁皮糊纸作为钱,民间不堪其弊。七月十二日,初行开元通宝钱,轻重大小最为折中,远近便之。

窦建德故将推举刘黑闼反唐,十九日,袭破漳南县。唐闻乱,于魏、冀、定、沧并置总管府,魏州总管辖魏、黎、澶、莘、毛五州。

八月十二日,刘黑闼陷鄃县,唐魏州刺史权威、贝州刺史戴元祥战死。

九月三十日,李神通与李艺合兵,又发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计五万余人,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唐军大败,李艺退归幽州。

十二月三日,刘黑闼陷冀州,移檄赵、魏,原窦建德部下争杀唐官吏响应刘黑闼,所过郡县相率而降。十八日,陷魏州,杀魏州总管潘道毅。

六二二年壬午唐武德五年

三月,刘黑闼败入突厥。七月,复起,旧部响应,河北州县多叛唐归附。

八月,析繁水县置昌乐县,属魏州,寻改属澶州。

十月六日,魏州刺史刘君会叛归刘黑闼。

十二月二十五日,齐王李元吉败刘十善于魏州。刘黑闼拥兵南下,相州以北州县相继降附,独魏州总管田留安不降。二十六日,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元城(即汉元城县,今固城村),挥军再次攻魏州。田留安击败刘黑闼,俘其莘州刺史孟柱,降六千。是时,豪杰多杀长吏响应刘黑闼,上下猜疑,人心离散,独有田留安待部下坦然无疑,无论亲疏,均可直入卧室。苑竹林本系刘黑闼党羽,田留安置为心腹,令其掌管锁钥,遂被收买。

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军至昌乐县,两军对阵不战。刘黑闼军粮竭尽,士卒多逃亡或降唐。刘黑闼恐魏州城出兵,被围歼,趁夜逃遁馆陶,因永济桥未建成,无法渡河,仅率残兵数百骑北走。

六二四年甲申唐武德七年

正月,依周、齐旧制,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门望高者领之,无品秩。

二月十二日,改魏州大总管为魏州大都督府,辖魏、卫、相、德、贝、博、豫七州。

六二五年乙酉唐武德八年

移贵乡县治于魏州罗城内。

六二七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

三月十日,以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道设巡察使,监察州县官吏。河北道治在魏州,辖魏、相、赵、定、贝、德、易、定、幽、涿、燕、营、平等二十八州,其范围相当今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及辽宁大部以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

六月,太行山以东旱,免今年租。因大旱,九月,命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等视察灾情,赈问下户。

是年,罢魏州大都督府,省漳阴县入魏县,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

六二八年戊子唐贞观二年 

七月,河南、河北大蝗。八月,大霜,黎民饥荒。

六二九年 己丑唐贞观三年 

闰十二月十七日,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阵亡者各立一寺,为之碑铭,以纪功业。

六三零年庚寅唐贞观四年 

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四钱,流散者咸归乡里。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路。

六三二年壬辰唐贞观六年 

房玄龄荐举魏州贵乡人司马才章。司马才章父司马烜,博涉《五经》,善纬候。司马才章少承父业,隋末为魏郡博士。被荐举后,屡被唐太宗召问,擢国子助教,学者称之。

六三九年己亥 唐贞观十三年 

黄河南北、山东地区隋朝有四百七十万户,唐贞观时方七十万户,仅及隋朝七分之一。是年,魏州户三万零四百四十,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二。

六四二年 壬寅唐贞观十六年 

七月七日,制再有自伤自残者,依法治罪,仍服赋役。隋末赋役苛重,百姓往往自折肢体,谓“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

六四三年癸卯唐贞观十七年 

六月十七日,省元城县入贵乡县。

是年,征辽东,于河北诸州征军粮贮营州。

六四四年甲辰唐贞观十八年 

改繁水县为昌乐县,今大名县西南部属之。

贞观时,祁州鼓城人崔珏迁魏州魏县令,时漳河水决,百姓围困水中,崔珏站立水中数日,朝夕堵塞决口。后升蒲州刺史,离任后,百姓立祠纪念,名“崔府君”。时漳河在魏县治城西北十里,后徙西北三十里处。

六五零年庚戌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

李治继位,令各州设立景教寺(基督教堂)。景教兴盛,遍满中土,号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 

六五四年甲寅唐永徽五年

大稔,粟米一斗两钱半,粳米一斗十一钱。

永徽中,唐高祖孙李灵龟任魏州刺史,政尚清严,奸盗屏迹。又开永济渠直达新市,以控引,商旅百姓利之。

六六一年辛酉唐显庆六年龙朔元年 

正月,募兵伐高丽。

六六二年壬戌唐龙朔二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改魏州大都督府为冀州大都督府,改魏州为冀州。冀王李旭轮遥领冀州大都督,仍治贵乡县,辖冀、贝、沧、魏、德、相、棣七州。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唐魏州图

六六五年乙丑唐麟德二年

比岁丰稔,斗米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六六六年丙寅唐乾封元年

十二月,河北诸州租赋悉运辽东以供军需。

六六七年丁卯唐乾封二年

正月,自行乾封泉宝钱以来,谷帛踊贵,商贾不行,罢之。复行开元通宝钱。

六六八年戊辰唐总章元年

长安及山东、江、淮旱、饥。

六六九年己巳唐总章二年 

去冬至正月无雨雪。

六月十三日,冀州降雨不止,水深五尺,二十日夜暴雨,水深一丈以上,坏屋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公顷。

六七零年庚午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五月,州县营造、修缮孔子庙堂及学馆,使生徒有肄业之所。 

六七二年壬申唐咸亨三年

九月二十五日,改冀州复为魏州,罢大都督府。

六七八年戊寅唐仪凤三年

正月二十五日,遣左金吾将军曹怀舜、李知十等分往河南、河北招募猛士,不问布衣仕宦,以伐吐蕃。

六八零年庚辰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溺死甚众。遣使赈恤,溺死者官给薄棺,其家赐物七段。

六八七年 丁亥武后垂拱三年

七月,魏州地出铁如船,长数十丈。

是年,河朔大饥。武功人苏干迁魏州刺史,前任苛刻残暴,致使百姓流徙四方,苏干检吏督奸,劝课农桑,因此流民返乡,以治称。

六八八年戊子武后垂拱四年

博州刺史唐宗室琅邪王李冲先前于贵乡县放粟债,贵乡县尉博州人颜余庆代为征收,所得钱财,李冲购置弓箭,密谋反武则天。八月十七日,李冲募兵五千余人攻武水县,武水令郭务悌向魏州求救。莘县令马玄素率兵一千八百名救援,与郭务悌共守武水。李冲受阻,退还博州,为守门人所杀,李冲起兵七日而败。魏州人冯敬同告发颜余庆系李冲同反,武则天以颜余庆系李冲支党,改断流三千里。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云:垂拱年间,武四恩摆酒水阵遍列天下名酒,魏州滴溜酒为其一。

六九零年庚寅周天授元年

九月八日,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敕改州为郡,遽止之。

六九三年癸巳周长寿二年

五月七日,来俊臣诬冬官尚书苏干在魏州与李冲通谋,下狱,苏干激愤而卒。

六九六年丙申周万岁通天元年

九月,吐蕃遣使和亲,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人郭元振向武后献策,每年派和亲使去吐蕃,权臣钦陵不允,赞普必衔恨,君臣猜忌,不战自乱。遣郭元振主和亲事。数年后,吐蕃果内乱,钦陵被诛杀,其弟归降。武后大加赞赏郭元振政治才能。

十月二十二日,契丹孙万荣大举南下,河北震动,起用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独孤思庄畏惧契丹,尽驱百姓入城,修缮守备。狄仁杰以契丹尚远,其来自有办法,不必劳烦百姓,尽数遣返回乡。孙万荣闻风退兵,民心得安。

六九七年丁酉周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

五月,因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流移百姓。

六九八年戊戌周神功二年圣历元年

四月,赦神都及河北。

十二月二十五日,令河南、河北置武骑团,以备突厥。每一百五十户出兵十五人、马一匹。

是年,魏州民众仰爱狄仁杰,为其立生祠。每月初一,魏州民众来祠堂以滴溜酒祭祀狄仁杰,是日入朝狄仁杰必有醉意。武则天得知情况后,狄仁杰将魏州滴溜酒进呈武则天,醇香浓烈,武则天大为赞许,下旨为皇宫御酒。

六九九年己亥周圣历二年

三月二十一日,分贵乡县、莘县置元城县,元城县治王莽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王乍村)。

七零零年庚子周久视元年

九月,狄仁杰子狄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民恶,乃毁狄仁杰生祠。

是年,开挖马颊新河以排涝。

七零一年辛丑周大足元年 长安元年

十一月,拜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治凉州五年,筑垒屯田,军粮充足,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吐蕃、东突厥均不敢加兵凉州。

七零四年甲辰周长安四年

十月二十三日,以韦嗣立检校魏州刺史。

七零六年丙午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

八月,魏州大水。

是年,郭元振迁右骁卫将军,任安西大都护。安西五年,竭尽全力,民族和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任满将行,“安西酋长有剺面哭送者,旌节下玉门关,去凉州犹八百里,城中具壶浆欢迎。”

七零七年丁未唐神龙三年景龙元年

自去年冬至今年五月不雨,长安、山东、河北、河南大旱,饥。

夏,自长安至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疫,饥谨疫病死者数以千计。

七零八年戊申 唐景龙二年

纪处讷、武廷秀、韦温等人封户多在河南、河北,因两道风土适宜养蚕,奏请准许封户在水旱之时以蚕抵租。三月十一日,敕令自今以后,河南、河北蚕熟,秋苗若损,准折租,为常式。魏州刺史张廷圭力争取消。

是年,黄河南北旱饥。

七一一年辛亥 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

六月二十八日,敕天下分置汴、齐、兖、魏、冀等二十四都督府,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善恶。魏州都督府,管卫、相、洺、德、贝、博、豫七州

十月三日,韦安石、郭元振、张说、李日知并罢相。

唐睿宗时,阳峤任魏州刺史,以清白闻名,后调荆州长史,魏人上书朝廷,请阳峤为魏州刺史,再治魏州。

七一二年 壬子唐玄宗(李隆基)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

六月,以郭元振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

九月,郭元振协助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登基做皇帝,以功封代国公。关于郭元振这一功绩,大诗人杜甫《过郭代公故宅》称道:“定策神龙后,宫中翕清廓。俄顷辨尊亲,指挥存顾托。群众有惭色,王室无削弱。迥士名臣上,丹青着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