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台与奎光塔,是大名府过去的一大景观,历代名人游客作文题诗者颇多,特别是崔东壁《礼贤台新居记》巧得景观犹真。
礼贤台初是魏文候为礼贤隐士段干木而筑。段干木是个“守清道而抱雄节”的入,因世政不明而草庐结舍隐居于城南郊。魏文候为招贤纳士,不惜以诸候的高价而折节于贫贱的段干木,而段干木每闻魏文候到,就躲避起来。魏文候求贤心切,索性在段干木的庐舍处筑起一座高台,人称“礼贤台”。
按地形家说:这台处于巽位,内藏灵秀之气,如果稍稍规整,造成峰峦回翔起伏之势,使灵秀之气疏泻于外,奇禀藻之士必然会应其灵气而出,象云蒸霞蔚一样。但年远久失存了。
明嘉靖年间,知县陆柬重在城外东堤上把礼贤台筑起,人们又称魏台。万历十九年知县梅守相,又在礼贤台上建起奎光塔。这时的礼贤台成为漳水环廓,岸狭流驶,林木蓊蔚。台后是湖水回环,周十余里,城处当中,竟然象一座美丽的小岛。湖中植满荷花,夏秋间花开,香满亭内。雨后打开轩窗,可以饱览蜿蜒起伏的太行山峰,真是当时魏城的一大景观。可惜在清乾隆二十二年被水淹没倒塌。据说,后来台上长出一种奇草,根下结一种指把长的坚硬葫芦。刨挖时,先得的是红色,再得的是黄色,后得的就成了白色。秋末春初挖,不见枝叶形状,给人一种遗憾。
注:魏城:即大名府城,因大名曾是魏州驻地。有旧志说,魏城是魏县的城址,是一种误辨。魏台的前遗址,有资料推测在未城乡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