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迎着料峭的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土地,健步如常,陪同人员竟难以跟上,人们暗暗称奇赞叹!总理一口气行走了三里多地,从村南到村北,看了小麦又看机井。在回来的路上,总理还再三叮嘱鉴锡凤学文化,鉴默默忍着饱含的泪水……
突然,一阵叫号子声响起,前方不远的地方,一总理见一群人在抬什么,于是就问:“那是干什么?”鉴锡凤说是抬牛,总理好奇地问,“抬牛做什么?” 鉴说“牛饿得爬不起来。”总理微微叹了口气说:牛瘦得可怜啊。”“三可怜”村自此得名。
总理视察完毕,就要走了。这时,前桑圈的群众纷纷围过来,他们多么想见一见敬爱的总理呀!总理知道他们的心情,薇笑着同他们握手。当总理简饲养员鉴锡之握手时,总理说:“你辛苦了,你要想办法喂好牲口,它是农民的宝啊。”鉴锡之的手被总理紧紧握着,他刚刚抬牛回来,手上还沾着牛粪,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中一个劲的流泪,只是心里千万遍的感慨:这就是周总理么?想我鉴锡之年过七十,因长年害眼病人都喊我“二烂眼”全村人哪一个不嫌我脏,有谁愿挨我的边呢?可总理您……他不由得唏嘘起来。
当总理走到一个名叫张女的面前同她握手时,这位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青年却惶惑了,她把伸出去的手又缩回来,总理笑了,说:“怕什么嘛,说不定我们以后没机会了。”张女后悔极了,她整整哭了一夜,把眼睛都哭肿了。总理说对了,因为那次的惶惑使她遗憾终生。
人们恋恋不舍地望着总理。总理说:“我有机会再来看你们。“直到上了车,还频频向人们招手致意,人们依依惜别的脸上挂满了泪花。
车子徐徐开动了,土路上扬起微微黄尘。
再见吧——总理!人们心中默默。他们在祈祷,保佑总理一路平安!
这时,跑过两个人,他们气喘叮吁,满头大汗。这是两位国务院工作组的“小子辈”因公一时外出,当得知总理来看她们的消息后,就急忙赶回来。她俩听说总理刚走,一种怅然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她们日日夜夜都在等着这一天啊,何以如此福薄!她俩遥望着远方荡起的尘土,懊悔得放声大哭……
周总理当天住在大名县委,连夜听取了县委领导同志关于打井抗旱工作的情况汇报,很晚才散会,可是,当有人起大早的时,候,总理屋里的灯还在亮着,总理于四月四日上午八时许离开了大名。
总理这次来桑圈视察工作,在桑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惊异,又深感奇妙和幸福。家家户户传颂着关于总理的美谈,人们在细细品味着、谈论着。“你见到总理了?”“见到了。”“瞎吹!我怎么没看见你”“我还没看见你呢。”“你同总理握手了吗?”“那还用说。”“不对吧,那时你在家里。”“你才在家里呢!”就这样,人们常常以见总理而引以为豪,而那些没见到总理的,觉得受了莫大委屈。
“文化革命”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务院工作组随之撤走。周恩来,这个国家的擎天柱,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他勉力支撑,再也无暇抽身了。
前桑圈人民,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总理时,他们才感到一丝安慰。他们理解总理,总理太忙了,你看,电影上的总理不是瘦了吗?有人肯定而沉重地说:“总理瘦多了。”
然而,总理一刻也没忘记桑圈人民。一九七三年,总理在百忙当中,委托国务院事务组组长王观澜同志到大名看望桑圈人民。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不幸逝世的恶噩传来,桑圈人民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后来,人们说,就在总理逝世的当天晚上,有一颗巨大的明星殒落了。它在桑圈的上空划了个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在它殒落许久许久,其余辉还不肯逝去……
尾 记
这不是“天人感应。”笔者很久以前也曾见到过类似人们描述过的流星景象。说到底,那不过是桑圈人民对总理崇敬、怀念的一种精神奇托而已。姑且做这样的比喻:在历史的长河中,倘若一个流星的殒落象征一个历史伟人消失,那么,又有哪一个伟人的星象能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星象比美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偿不是空中的“星”!如果你为人民办了好事(比如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这总不算勉为其难吧),虽不及总理的那颗“星”亮,但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闪光的。
愿总理英灵,与世长存,与日月同辉!

(大名文史资料第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