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永久的怀念一一记周总理视察大名前桑圈

永久的怀念一一记周总理视察大名前桑圈(1)

发表日期:2011-8-19 9:24:5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纷纷发表文章来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尤其是聆听总理教诲、亲感总理温暖的人们,那怕是短暂的一瞥,人们无不蘸泪成书或直抒胸臆,或曲诉衷肠以寄托他们的哀思。然而,周总理深入我县视察前桑圈的史实,当时竟没有一篇纪念文章得以在电台、报刊播发,大名县人民深以为憾。为此,作者走访了罗纪安、张文广、鉴锡凤等数十位曾亲厉其事的老同志,辑成此文,意在播诸今世,留及后人,以作永久的怀念。

                                                                                                                               一一题记 

 

 

一九六六年春天,正当河北省遭受严重干旱的关键时刻,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方八省、市、区的抗旱会议上,提出要直接抓我省的抗旱打井工作。为了正确指导抗旱工作,周总理于四月上旬亲自来到久旱不雨的邯郸搞调查,在视察有关地方后、周总理来到了大名。

这是大名县人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一天。

一九六六年四月三日下午三时许,有若干辆北京牌吉普车缓缓驶进县委大院后,停在了县委会议室前,敬爱的周总理从一辆车上走下来。他身着深蓝色上衣和灰色的裤子,脚穿一双徽微发白的半旧皮鞋;那胖瘦适中的颀长身影,慈祥和蔼的面容;那睿智机敏的眼睛以及那超凡的气质和潇酒的风度,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微笑着,亲切地同近前的人们一一握手问好。

在人们的簇拥下,总理走进了县委会议室,当人们要总理坐沙发休息的时候,总理谢绝了,他顾不得稍息片刻,就要去杨桥公社前桑圈村(即后来有名的三可怜村),说是要先看一看

吉普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行驶着。也许,总理太劳累了吧,竟在颠跛的汽车里静静地睡着了。

当周总理来到前桑圈大队的办公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了。前桑圈人民为了更好的招待总理,他们找来了最好的小凳子和一个罗圈椅子。当人们清总理坐椅子时,总理却对陪同前来的邯郸行署专员周吉福说:当家子、你坐嘛说着就首先坐在了小板凳上。然后兴致勃勃地问: 这个村叫什么名字?县委领导回答:前桑圈。又问:为什么叫桑圈?这时,前桑圈贫农代表靖洪绪接过来答道:据老辈人说,这个村过去种桑树多,因此得名总理听后高兴地说:对呀,这话很有道理嘛。又握着靖的手问:今年多大岁数?靖洪绪说六十八岁。总理亲切地说:我俩同庚啊。总理又问:谁是鉴锡凤?前桑圈女支书鉴锡凤回答:我是。总理详细询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又问:上过几年学?鑑锡凤说没上过学,总理说:要好好学习文化,要下决心学,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学三百六十五个,你在家虽说是家长,孩子也可以当你的老师嘛。”鉴锡凤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她表示一定不辜负总理的期望。接着,她向总理汇报了前桑圈大队的基本情况。

当总理听到前桑圈大队年产量不超过一百五十斤时,总理说:‘“少得可怜啊。当总理了解到社员日工值只有五分钱时,总理心情沉重地说:低得可怜啊。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要把他们的话牢牢记住。

总理沉默了好一会儿,问:桑圈为什么这样苦?这时,国务院驻桑圈工作组组长王德正说:主要是井少,只有一眼深水井,也没配套。总理说:前桑圈的群众生活很苦,如果这井配不上套,困难会更大。他对在场的县委领导说: 你们要想办法帮他们一下,尽快给他们配上套。接着,总理又指示国务院驻村工作组说:你们要搞三年,搞不好不要回去。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地、县的打井情况后,又问:谁是杨桥公社书记?杨桥公社书记张文广回答:我是。总理询问了杨桥公社的水利情况后又问:前桑圈共有多少井?张回答说:一眼。这时,国务院工作组的同志插话:还有井、可惜废置不能用了。总理听后严萧地对张说:我在北京不了解桑圈的情况,犯了官僚主义错误情有可原,你在杨桥公社怎么不了解桑圈的情况?

也许,是张第二次见到总理的缘故吧,总理这次批评了他。这位校级军官转业的干部,在疆场上从没有因为怕而出汗,这次,他不禁汗颜了。其实,他才到这个公社不到一个月时间。然而他并没有觉得委屈,当他看到总理那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求实的精神,以及总理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那么多情况时,他也就引咎自责了。

在听取汇报过程中,由于总理的不断插话,以至水凉了都没顾得喝,当有人要泼掉换热水时,总理连忙说 :不要泼掉嘛,现在的旱情这么严重,省一滴水可多增一颗粮。当第二次给总理换水时,总理连说:不凉。竟端起来喝了。

室内的光线渐渐暗下来,有人点着了一盏马灯,灯头大了些,总理说:群众生活这样困难,灯头大了浪费油嘛。并亲自捻小了灯头。

快六点了,总理还在关切地询问着前桑圈的一些情况,尤其是群众生活,总理更是关怀备至,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有保卫人员示意总理,总理说:怎么,现在就走?我来这里不容易啊,我还要看看那眼深井嘛。

周总理从前桑圈办公处走出来,发现有一处防震棚,于是就 问:那是谁搭的?国务院工作组老王同志答:是我们的。(当时闹地震)问:是谁让搞的?总理身边的鉴锡凤忙说:是县里通知的。总理严厉地对王说: 一定要拆下来,等群众都住上了你们再住,你们是国务院的工作组,一定要给群众带个好头。

受到总理的批评,这位行之矻矻、言之默默的老王,感到十份渐愧不安,以至从帐蓬里出来时忘了穿外罩。总理见状,连忙拿起王的衣服说:老王啊,穿上穿上,不然要感冒的。说着亲自披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