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七·七事变后大名(元城、元朝)政情述略(1938–1945)

七·七事变后大名(元城、元朝)政情述略(1938–1945)(2)

发表日期:2011-8-19 8:08:3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这时金滩镇安有敌寇钉子,南边孙甘店也安了钉子距离张集以西八华里的郑寨村也安了钉子。敌伪非常疯狂,时出骚扰。

针对这紧张情况,元城抗日政府,在李向哲县长的领导下,成立了县武装大队,配合当时的卫东支队(支队长王嘉善,首要领导人秦振、赵云山、孙继刚等)日夜巡逻,打游击。

李向哲县长这时除辟谣,对敌斗争外,对文化教育也大力发展,首先召集了当地知识分了、青年学生组成文化救国会,协同郭养之发动群众,进行宣传,还在北峰成立了抗日高小,专一拜访聘请了张集宋慕雍,马牧地的罗怀周担任教员,招收学生,进行讲课,旋任张作三为校长,继聘了刘敬之、唐继圣等人任课,一时来入学的青少年十分踊跃。

一九四二年初,李向哲县长调离元城,继任县长的是张樾,县秘书是陈毅(女)。

张樾县长到达以后,正值自然灾害空前严重,这年——一九四二年因天气大旱,麦秋二季比乎颗粒未收。敌寇合围扫荡也极频繁。伪顽小股部队在敌人卵翼下也时常出动抢粮。加上毗邻山东的股匪,地方上的饥民,也时常出动偷窃,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张樾县长面对这恶劣环境,并没有丝毫畏缩情绪,仍然坚强奋斗,率领县队,配合卫东支队,日夜游击,几乎没有睡过一夜安生觉。在日常工作上,召集士绅座谈,畅述世界形势,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道理。这时正值增资增佃”“二五减租填平补齐工作繁重,还在大力号召全体军民实行坚壁清野——藏粮,挖路,站岗放哨严防敌伪抢掠,组织各村民兵,严阵以待。

记得在一九四三年的春末,张县长和陈毅秘书在距离敌伪八华里的司庄开会,突然被驻铁卜营的汉奸队包围,但张、陈沉着应战,村民兵队长任家振,任有真父子闻讯赶到村东北,

用手榴弹袭击敌人,陈毅秘书伏在巷口,向敌人射击,敌人受到内外夹击,旋即狼狈败退。

卫东支队闻讯赶来时,战斗已告结束,这次事件后全体军民,乡老群众,都夸陈秘书是能征善战的女英雄。

张县长、陈秘书除对敌斗争、发动群众之外,特别对抗日高小的创建、发展总是一贯大力协助。郭养之、任笑凡主持该校,带领师生,游动於各乡村,进行宣教。食宿缺乏,几乎每天不得一饱,张县长总是生尽百法开掘所储粮食,给予额外补贴。

张樾县长和陈毅秘书,在敌伪的扰乱下,对有的边陲村庄,时常出没的盗匪,张、陈以铁的手腕大力给子了惩治——关、押、杀,很得当时广大群众的拥戴。特别在这时——一九四三春夏间,灾荒严重,加以敌伪抢劫,环境更是恶劣,而张、陈日夜奔波,并未稍加喘息,为安定人心出了大力。

一九四四年初,张樾县长奉命调离。元城县政府定住在北峰村,为了工作上的方便,毗邻山东萃、朝两县,部分朝城西陲村庄并归元城县领导,改成元朝县。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大名完全解放,张樾担任了大名市长,宣讲了党的各项政策,并镇压了大汉奸刘庚寅,人心称快。这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睛朗的天……”的欢快歌声,响彻了大名城周围和卫河两岸的广大地区。

 

                                                                (文史办搜集整理)

 

                                                              (大名文史资料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