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七·七事变后大名(元城、元朝)政情述略(1938–1945)

七·七事变后大名(元城、元朝)政情述略(1938–1945)(1)

发表日期:2011-8-19 8:08:3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九三七年·事变爆发,当时华北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二十九军)率军败经大名,曾驻在大名城内经短暂战斗,继续南撤,这时,大名县长马润昌亦跟随二十九军撤走,大名陷落,人心浮动,惶恐万状。

 

 

一九三八年夏初,突于大名城东南方北张一带出现一股军队。当时人称第三旅,司令叫丁树本,旅长是陈明韶,还兼任大名县长。这位陈县长也很有些干才,也较有胆识。除招兵募马外,还纠集了马润昌县长时期的科部人员到政府任职,也拜访了卫河两岸的士绅为他鸣锣开道。如郭献卿(又名郭鸿章,郭庄人,已故)任财政科长、白瑞臣(北京人)任科员,刘长卿(又名刘治善,翟町人,已故)任区长,申镇中(又名申福辰,大城人,巳故)任公安局长,孙会菴(又名孙文库,魏县边马人,已故》……嗣后又添置了一个民训科、由解蕴山(名瑨,大名杨桥乡谢儿寨人,烈士)任科长。

这陈明韶旅长兼大名县长经常游戈於卫河东岸的孟戈(南乐属)西付集、劝庄、张集、户村直到东临山东边陲的北峰等村庄,也喊起了抗日的口号。

与此同时——一九三七年冬,沿卫河东岸:北自金滩镇,南到西付集一带,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纵火掠人,人心惶惶,莫知所从。

这时各村、集的旧政府时代的保长、村长纠集一部分壮丁,组成了所谓 民团。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土匪抢劫、维护地方治安。所有枪支多系地、富家的,并配有一部分红樱枪,大刀片等武器。给养由各村长向村民摊派索取。一时日夜巡逻、声势也颇为红火,毗邻山东的股匪竟未敢前来骚扰。到一九三八年秋,也居然有些少数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民团进行了指导、宣传、歌谣、也唱些当时流传来了的歌曲,如东北流亡曲农工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也可听到国民党和共产党现在站在一条线上……”的清澈响亮的歌声,可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声言抗日,说是怕显露了自标,敌寇力量大,招来了围攻。当时这些民团计有三股:

一股是张集民团,经常游弋于张集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郭贤卿(又名郭心良,甘露村人、已故)。

一股是孙甘店民团,经常游弋于孙甘店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李呈祥(又名李北麟,马牧地村人,巳故)。

一股是西付集民团,经常游弋于西付集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熊益廷(小寨村人,巳故)。

一九三八年冬,所谓丁陈部队的大名县长陈明韶,看到这三股民团,枪支较全,阵容也较整齐,很为眼红,想收编为他的正式部队,这时民训科长解蕴山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一九三九年初,所谓丁陈部队下的营长,如马如何、杨法贤等常来这里阅边,声言打日本,说是什么正规军,也有些政工人员来讲说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道理。

所谓丁陈部队这时在南乐县的千口村驻扎。轰轰烈烈在千口成立个所谓千口训练班,广泛召集了些青年学生参加训练,卫河东岸的部分青年学生参加了一些。

这时,民训科长解蕴山也召集了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在民训科里进行抗日救亡工作,组织较为健全,人才济济,在宣传讲话上,很引动人,威望很高。

也有少数青年学生,赶赴东昌范筑仙部队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如韩国宝(郑寨村人)后改名韩凤,烈士,张振声(大名城内人)后改名李肼,现在广东工作。

这期间——一九三九年夏、秋,陈明韶的大名县政府也扩大了些组织,政府下设置了两个所谓行署,第一行署主任是郭宪卿(原名郭鸿章,郭庄人,原大名县财务局长,已故)。第二行署主任为崔炳南(国民党员、崔岳村人,已故)。郭宪卿活动在卫河两岸、崔炳南活动在万堤、金滩镇一带。

在陈大名县政府的施设上,发行了一种流通券名为大名县流通券

在文教的开展上,成立了四处中心小学:金滩镇中心小学,张铁集中心小学,孙甘店中心小学,马陵中心小学。

 

 

一九三九年末和一九四O年初,这期间正是冬季,人们都在准备过阴历年的时间。突然,所谓 丁陈部队不见了,传说是跟随所谓石友三部队南渡黄河投奔所谓蒋中央去了。当时这一带的民团枪支,大部分被带走。这民团的人员有跟随走的,也有留下没走的,部分青年学生也有走的,也有留下的。人民疑虑重重,又有些浮动,莫知所从了。

千口训练班回来的青年说,他们喊的口号是:中华民族复兴万岁,从东昌来的青说,他们喊的口号是: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人们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又有些裂痕了。

丁陈南走后,他的所谓九区区长刘长卿没走,来了一位接收九区区长的人,名叫王捷三(原名王乃敏、程道仙村人,已故),接任了刘长卿的区长。说是,卫东一带成立了一个卫东办事处,要来进行八路军工作。一天早晨大批南下支队进驻了张集一带,为首的人是解蕴山,说是从卫西北一带游击过来的,同时也进来了些干部,齐集在张集的西大寺(现在张集中学),选举了大名县长,解蕴山当选。

解蕴山当选县长后,并未停留,继来的是带战士的李大磊和行政人员郭养之、李向哲、张作三、张静华等人,组成了元城县抗日政府在这一带进行工作。李向哲(原名栗汶塘、又名汇川,广平杜村人,七师学生,现在湖南卫生厅)任县长,张静华为秘书,张作三任公安局长,郭养之任救国会主任……。在南至西付集,北至金滩镇,南、东至毗邻山东的北峰一带活动。

这时,这一带人的思想很庞杂: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对八路军共产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中央还有留恋,于是所谓正统的说法,到处谣传起来。李问哲县长猛一到来,在筹措给养上,进行各项工作上,暗有阻力,不太顺利。所以他在游动到各村时,便召集村长、村民、知识界人士、青年讲说什么是正统。他理论精当,又善于辞令,就事论事,讲话通俗易懂。特别他在接近群众上,态度和悦,没有官僚架子,不论大会小会,街头,巷尾,各阶层人士都乐于和他接近。在讲说,批斥所谓正统观念时,说的头头是道,令人称道,他总是在讲:“

正统是要有的。自古以来,大家想想看,谁能为老百姓办事,谁能叫老百姓过太平日子,谁能为国家的安全出力,谁就是正统,老百姓是要拥护的。现在八路军到了这里,要给老百姓办事,要组织起来,赶走日本,叫大家过太平日子,这不顶好吗?这还不够当个正儿八经地正统吗!?不错,大家曾认为蒋政府是正统,可他现在,不打日本,光往后退,把老百姓送到水深火热里边,还配当正统吗!我们到在这里,不是来当官,也不是来争什么正统,我们是跟大家商量,组织力量,共同起来,赶跑日本,过幸福日子的!

可是,八路军是人,我们大家都是要吃饭的,要住宿的,都是老百姓,希望大家……

象这样的讲话,从一九四O年的春天直到夏天,几乎天天讲,讲的群众啧啧称道,对他可好了。各村村长也都渐渐听讲,很顺当地拿出给养,欢迎住吃,军民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