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大名”名称的来历

“大名”名称的来历

发表日期:2011-8-18 18:42:2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杨友云19081990,大名县鲍庄乡中户村人。早年就读于大名直隶第七师范学校,曾任中共大名县委办公室主任、文教局长、人委办公室主任、县化肥厂革委会副主任、县招待所副所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详情见本网“历史人物”)

 

大名县的县名与大名府的府名为什么叫大名”?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县内的、县外的询问此问题,经查阅有关史籍和《大名县志》、《大名府志》,就我所得,写出此篇。讹错之处,请识者指正。

一、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字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盈数也! ‘,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旺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名的金冠。

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朱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僭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改为大名,把魏州的改为。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

现在的大名县,唐是元城、贵乡两个县。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郭里。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三、大名县名开始于五代后汉。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公元九二三年李存勖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至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县,至后汉乾祐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已代,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田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乾祐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是大名县名的开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四、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祐经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版本《大名县志》沿革说,按中有一句话:田悦与后汉以大名称府,称县者,不过籍卜偃一言而为之。说耳。概括起来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