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元代名士窦默

元代名士窦默

发表日期:2011-8-17 15:13:1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窦默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今肥乡县城西村人。元朝时期的名臣、名医、名儒、教育家,元初三大理学家之一。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嘉仪大夫,昭文馆大学士,正义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窦默出身名门望族,世代多读书识礼之人。受家庭的影响,窦默幼喜读书,素有大志。但因他出生于金元混战时期,其家乡河北南部一带,战祸十室九空,一片荒凉萧条。窦默亲属亡没,家业荡尽,惟余一人。于是,青年时代他就远离家乡,南渡黄河,越淮河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历尽坎坷。所幸在漂泊生涯中,得遇清流河名医王氏,儒医王浩和名儒孝感县令谢宪子。他悉心向他们学习医术,特别是铜人针灸之法,研究儒学和程张理学,这为他后来成为名儒名医理学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蒙古灭金后,窦默得以北归,在大名府结识了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柳城人姚枢。许衡、姚枢二人均为当时大儒,对理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使他们三人成为知己,朝夕相处,共同研习理学,为他们成为元初三大理学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公元1240年,45岁的窦默在漂泊24年后,终回故乡肥乡。回乡后即设馆教学,教授家乡百姓子弟。同时,悬壶济世,边讲学,边行医,为家乡百姓治病。

公元1244年世祖忽必烈闻窦默乃时之名士名儒,于是召之官邸询以治国之道。自此,49岁的窦默步入仕途成为忽必烈的终身国事顾问和元初重臣。窦默为官刚直不阿,敢于犯颜诤谏。同时,识人善任,为忽必烈举荐了一批栋梁之材。窦默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建议忽必烈大兴办学养士之风,教以儒学经典,加速了蒙古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七月十二日,窦默走完了85年的人生,病逝于京师大都(今北京市),十一月葬肥乡县城西村窦氏祖莹。窦默墓地在城西村西南。据介绍,墓地原占地32亩,墓葬封土高大,墓前有神道碑一通,人兽翁仲两列,墓后建有祠堂。墓区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每年春秋都有儒官前往致祭,祠堂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1)被战乱摧毁。同治元年(公元1862)重修后废于民国。窦默墓神道碑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窦默死后八年,由其子时任吏部郎中的窦履所立。碑通高4.7米、面宽1.1米,碑阴阳两面均刻有文字,共1760字,虽经700多年沧桑,字迹还可以辩认。碑文系元朝翰林学士、资德大夫、河北永年人王盘撰写;翰林学士、少中大夫、河北武安人胡祗通书丹;正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山东菏泽人商挺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义大夫窦公神道碑,镌刻人武安郁。王盘、胡祗遹商挺三人都是窦默的生前好友,同朝为官,志同道合。据说神道碑不远处曾是窦默当年设馆教学和坐堂行医的地方。

王盘所撰碑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窦默的家事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所载内容与相关的史料,如《元史·窦默传》、《元朝名臣史略》等史书对窦默的家世子嗣所用笔墨极少不甚相符。神道碑补众史之缺,在这方面有较为详细的交待。(1)窦默远祖是汉代大司空窦融,曾祖名亨料民为兵、被选为签军,祖名荣,叔祖旺任郡功曹充执事,父名思。(2)窦默先后娶夫人五人,其中贾夫人出营南大户,慈惠贤淑,治家有方。(3)子男名履任中书吏部郎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奉训大夫,奉正大夫,有其父遗风。(4)女三人,长女适中顺大夫,淮西道宣慰副使刘执中;次女适紫光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刘秉中;其季女适承直郎,大名路总管府判官刘硅。另外,神道碑所记窦默至元十一年迁嘉义大夫。其它史书对此均无记载,也可补众史之缺。所以,神道碑是研究窦默的唯一原始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窦默墓神道碑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这仅存的神道碑,记录了窦默的经历、生平、事迹和贡献。窦默无论在我国思想史、教育史,还是医学史上都应有一定的位置。但为什么他的知名度与他的业绩和贡献很不相符呢?究其原因,除其本身的成就不足外,主要恐怕还是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窦默身为汉人却忠心辅佐忽必烈,出仕元朝为官被视犯有为异族统治服务之嫌。所以过去很少有人敢于公开地介绍他、宣传他。在元朝被明取代后,当时,在元朝的汉人名臣及其家人不少遭到杀戮,有的墓葬被破坏。窦默墓神道碑就是明初被下令推倒断为两截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窦默的家人也必然要隐姓埋名,躲进山区僻乡,以免遭迫害。数百年后的今天,窦默的后裔在哪里,还不得而知。

蒙古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元朝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朝代,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等行政、军事、赋税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为巩固和促进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期间那些包括窦默在内的辅佐元政权汉人中的文臣武将,对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今人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地认识他们,评价他们。

 

 

 

                                                                                                 摘自《邯郸人文》2010年第1期

 

 

 

窦  默  传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会国兵伐金,默为所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 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竟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复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转客蔡 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 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 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 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且使我子见之 如见我也。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见委任,默上书曰:

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总天下财赋,操执在手,贡进奇货,炫 耀纷华,以娱悦上心。其扇结朋党、离间骨肉者,皆此徒也。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救世一念,涵养有年矣。今天顺人应,诞登大宝,天下生民,莫不 欢忻踊跃,引领盛治。然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唇吻小人一时功利之说,必不能定立国家基本,为子孙久远之计。其卖利献勤、乞怜取宠者,使不得行其志,斯 可矣。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惊动人主之意者,无他,意在摈斥诸贤,独执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惟陛下察之。伏望别选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天下幸 甚。

他日,默与王鹗、姚枢俱在帝前,复面斥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帝曰:然则谁可相者?默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帝不 悦而罢。文统深忌之,乃请以默为太子太傅,默辞曰:太子位号未正,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乃复以为翰林侍讲学士,详见《许衡传》。默俄谢病归,未几,文 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国有大政, 辄以访之。

默与王磐等请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其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 礼霍孙主之。帝可其奏。默又言:三代所以风俗淳厚、历数长久者,皆设学养士所致。今宜建学立师,博选贵族子弟教之,以示风化之本。帝嘉纳之。默尝与刘 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上前,默言: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明 日,复侍帝于幄殿。猎者失一鹘,帝怒,侍臣或从旁大声谓宜加罪。帝恶其迎合,命杖之,释猎者不问。既退,秉忠等贺默曰:非公诚结主知,安得感悟至此。”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 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 乡。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 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

 

                                  摘自元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