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风范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游子风范 >> 常勇钢

常勇钢(4)

发表日期:2011-8-16 21:39:1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勤习苦耕      厚积薄发

                               ——常勇钢自学书画艺术成才之路

 

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赵大地,孕育出众多的书画艺术人才。时任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常勇钢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难能可贵的是,他是自学成才,具有广博的学识修养,诗、书、画、印俱能,成为不可多得的综合艺术家。基于此,便使我萌发了采访他的冲动。

2009年元旦这一天,我心血来潮,怀着新年喜悦的心情,冒着严寒,步入春意盎然的燕兴书画苑,与正在此处出席第十届名人书画展常勇钢先生幸会。

他已过天命之年,但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眉目清秀,面色红润,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谈吐非凡,一双明睛炯炯有神,既有中年男子的阳刚之气,又有艺术家文质彬彬的风度和领导者宽厚谦和的气质,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另外,听说他还有两个优秀的双胞胎儿子,分别在英国和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京清华大学工作,更使我对常勇钢先生及其家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幼喜书画,艺染心灵

 

常勇钢先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历史上曾作为宋朝陪都的北京大名府城一个回族干部家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小学时起,有两个因素促使其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他除了出家门进校门外,还喜欢踏进新华书店和文化馆两个门槛。父母是双职工,当时生活条件是属于差不多的了。父母每天给他两毛钱,早晨花上一毛钱,买碗豆沫和一个炸果子,吃完上学。放学后,就直奔新华书店,用剩下的一毛钱买本喜爱的连环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人书。所以,他的连环画很多,至今还收藏着千余本。他不仅从书中丰富了学识,而且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像著名画家华三川所绘的《白毛女》、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刘继卣的《鸡毛信》、罗兴和王亦秋的《林海雪原》等等,都给他以震撼心灵的启迪。1973年,他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锻炼,在田间劳作,地头写生,创作出第一幅人物国画《出工归来》,在全县展出,崭露头角。县里还专门让他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全国第四届美术展览,使他受到一次高层次的艺术熏陶。1980年,他创作的纪实连环画《1026案件》,在省级公安刊物发表,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一个因素,就是上世纪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将其卷入浪潮,从而拿起了毛笔。墙壁、图窗等宣传栏上,经常看到他的笔迹。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古碑字帖已作为四旧”“掉了,新华书店仅有像郭沫若、刘炳森等现代人的毛笔字帖。他之所以喜爱隶书,正是当时在书店买了一本刘炳森先生的《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这也是他正式习练书法的开始。

当谈及往事,常勇钢先生显得格外激动。他动情地说:我应该首先感谢县文化馆的杨克礼、郭来存、许宝善和阎真老师,他们是我青少年时代学习书画的启蒙老师。其次就是刘炳森先生的这本字帖,对我启发很大,令我终身难以忘怀。

 

业余创作,持之以恒

 

1975年底,常勇钢先生入党,先后就职于邯郸地区公安局、地、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市文联等单位,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13年,不仅在事业上付出了艰辛努力,而且从未中断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在工作之余、灯光之下,在梦绕魂牵的书画意境中,博览名家之精品,广交书苑之高朋;操刀游刃于寸石,挥毫泼墨于尺宣。或聆教、或切磋、或笔会、或观摩、或参展,勤于习作,默默耕耘。特别是他自2005年调任市文联副主席后,如鱼得水,似龙跃涧,沉醉墨池,畅游书海,大展平生未尽之志。他的书画篆刻作品,曾先后两次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劳动人民文化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河北省博物馆和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并被美、英、捷克、日本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藏。20079月,他还在邯郸市博物馆举办了五十抒怀个人书画展;创作书画篆刻作品千余件,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数十次获奖;《隶书千字文》、草书《朱子家训》、《岳阳楼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品入选《书法报》专号、《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精品大典》、《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等大型画册十余部。被授予全国百名画圣书圣艺术家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特别是2008年他连续在书坛夺冠:获中国书画火炬金奖、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美术金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等主办的全国书画艺术大展特别奖等。由此可以看出,常勇钢先生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不懈追求。他那种刻苦自学和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的确令人赞叹和敬佩,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学书有道,综合发展

 

德高为范,艺真为师; 隶宗秦汉,草法晋唐常勇钢先生所遵循的学书之道。他的书法以隶书创作为主,兼书行草。他遍临《张迁》、 《石门颂》等汉隶碑帖,兼临汉简,同时笔墨当随时代,吸收当代书法家张继先生之用笔,根植书法传统,把握时代脉搏,从用笔、结构、章法、墨色等诸多方面吸取营养、反复推敲、精心提炼,逐步形成奇纵恣肆、凝重厚实、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给人以较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他对草书尤喜二王和唐人孙过庭《书谱》等,久临不辍,打下深厚传统功底。他以中锋为主,追求线条的凝练和质感,并注重使转、提按、牵连、浓淡墨色的变化,在作品中运用得自然生动。他在诗中写到:夜夜临书墨未干,孜孜不倦焕容颜。承师继祖增文采,艺苑扬姿敢为先。充分显露出他对古人的崇敬和自己的宏大胸怀与志向。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国画与书法密不可分。李苦禅大师说:不懂书法艺术,不练书法,就不懂什么叫大写意和写意美学。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不可胸无点墨。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须知比画高者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文,再上一层乃蕴含哲理之音乐,最高层次的大道乃是先哲之哲理。”“要使自己的书画高超,就必须在高层次之学问上下一辈子功夫。没有哲理头脑、文学修养与书法修养的书画家,笔下永远是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引自苦禅大师语)常勇钢先生正是从苦禅大师的教导和实践中,顿悟从艺之道。因此,他在习练书法包括篆刻的同时,对绘画、诗文、歌赋、伦理等诸多方面广泛猎取,不断丰富学识修养,并以此滋育、驱动着他的艺术生命。

在绘画上,他甘拜苦禅、梁崎、萧朗等画师门下,以国画大写意为主,气韵生动,布局天然,用笔遒劲,墨法华滋,格调高迈,以丰富的文化素养,生发个人的情感,悠远深邃,意境不同凡响。尤其是他自镌图章,自题诗句,使诗书画印浑然一体,更有一种典雅之美。  一轮皓月照池塘,簇簇荷花散露香。阵阵蛙声齐唱晚,莲蓬叶下戏鸳鸯。他的这幅诗配画《荷塘情趣》,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将人带入梦幻般的优雅意境,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另外,常勇钢先生作为市文联副主席,肩负责任,不辞辛劳,组织、协调、服务于各类文艺活动;心系事业,满怀激情,联络、拜访、奔波在众多艺人志士之间,为求发展,促繁荣,付出心血,建树颇多。

人生短促,艺海无涯。常勇钢先生将在今后的人生艺途中,锲而不舍,迈开坚实的步伐,走向新的天地。当采访结束时,借用中国国际经典书画院院长、北京著名画家刘戈先生赠给常勇钢先生的一首藏头诗作为结束语吧:常客随家新年好,勇于探法书文到;钢曲为人世事平,存取丹心任他嘲

                                                                      (作者:艺舟)

 

                                                         摘自《邯郸人文》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