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风雨两年间——冀南台臣中学初创时期的回忆

风雨两年间——冀南台臣中学初创时期的回忆(3)

发表日期:2011-8-16 18:11:0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我们的革命先烈、党的革命老前辈邓中夏同志说过:哪有斩不伤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狼?哪有推不倒的山岳?你只要奋斗着,勇猛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地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老的话发人深醒,颇有见地。进入一九四七年后,全国的时局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飞快地向前发展。阳春三月,大地复苏,邯郸地区同全国一样,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凯歌声中,广大地区相继解放。这时我们学校随冀南三分区,西移到肥乡城东北六里的南西落堡,数日后又搬到这县东区路庄村。

一路欢笑一路歌。在张洞——南西落堡——路庄的日子里,我们离开县城的洋学堂,到条件简陋、冰天雪地的农村打谷场上,在两膝当桌地做凳呀的条件下,虽然曾一时感到不能适应,但是紧张的学习和活跃的生活始终使大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孕育着惊人的坚韧意志。

路庄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一九二九年建党后,是肥乡东区最活跃的红色堡垒之一。一九三O年前入党的老党员,在这个村占着可观的比例。在黑云压城的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王从吾(原中顾委副主任)、张霖之(原煤炭部长),陈少敏(原中央委员、女、已故)杨易辰(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领导同志,都来这村,忘我的为革命工作。我们到路庄后,东头的一座土地庙,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时期最好的教室条件,尤其经过同志们的一番整修与美化,更显得庄重了。路庄村干部群众,对于我们学校的到来处处关切,热情非常,群众视老师为兄弟,对学生如子女,亲如一家。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我们使用,连老师的办公,学生的住宿,也都安排得周到而合适,使得后勤上高兴,同学们满意。学、民紧紧地融为一体,象一家人一样。如:村干部、共产党员肖玉章(已故)把小同学田玉先(女)待为亲生胞妹,体贴倍至,肖的后代也姑侄相称,亲密无间,四十个年头过去了,还经常互有来往,事事关照,路庄实际上成了田玉先的第二故乡。多少年来,冀南台臣中学的名字一直响亮地回荡在路庄人们的心目中,每每见到路庄的老房东、老一辈和乡亲们时,总爱喋喋不休地打听着我们的老校长、老主任和各位师生,还伸出大姆指,赞口不绝地说:台臣中学的老师好,学生好,真正的好!这种深厚的感情,表达着战争年代的血肉关系,也表达着老区党员、人民对革命后代恳切的期望与要求。

为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党中央发出了《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学校领导围绕这指示中的生产问题,本着财力的可能和同学们的技术条件,精心组织了纺花组、织布组、豆腐组、豆芽组等,大量的是纺织组,因为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又有一些女同学,在公私兼顾的原则下,全校范围的大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了。

形势发展之快,令人振奋。一九四七年四月中旬,冀南三地委决定抽调我们学校以一班为主的一批同学,参加三分区组织的武工队。武工队在地委驻地稍事停留,就直奔敌人刚撤离一天的临漳漳河以南的柳园、孙陶地区。这个地区是杀人不贬眼的大汉奸、土匪头子郭青、王自金多年经营的老巢,反动势力盘根错节,滔天罪行,触目惊心,我们亲眼看到在柳园东南的寨墙外的一个埋活人的坑内,不知有多少被践踏后活埋的女人尸骨和残存的各种颜色衣物,其残忍之极,不言而喻。什么八大弟兄十三太保等名目繁多的绿林好汉,为所欲为,欺压百性,横行霸道。武工队到达后,这些社会渣滓,不断在我们驻处周围埋设地雷,投手榴弹,夜间打枪,妄图行凶报复。我们日日夜夜,子弹上膛,和衣而眠,保持高度警惕,准备随时应战。我们武工队的任务是:白天到各村催运作战备用物资,如:担架、麻袋、粮草等,同时开展宣传攻势,维护地方治安,以镇压坏人捣乱;夜间巡回值勤,密切监视和打击潜藏敌人的骚乱和破坏。由于敌、匪野蛮成性的残酷统治,开始群众见了武工队就溜边,后经武工队坚决严厉地对敌斗争,及耐心地宣传教育。时间不长,这个地区明显的呈现了安宁,人们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主动向我们秘密检举的群众日趋增多。新区人民的感人变化,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以这一带群众在敌、匪长期统治下的灾难境况和渴望大救星降临的逼真憧憬,写下了《福自天来——新区柳园的见闻》的通讯。不多天,这个地区在孙陶集的一家逃亡大门上,第一次挂起了 临漳县第八区区公所的牌子,

好多群众围观、高兴,武工队员路剑峰、刘志祥,分别任这个区的区长和政委(即现在的区委书记)。从此,各项工作才开始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

 

 

革命形式的飞速发展,新开辟地区的工作需要,干部缺乏是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冀南三地委在获得我们同学在武工队其间表现不错的情况下,决定让我们赴临漳参加武工队的同学,在五月十五前全部返校,分配工作。我们临行前,县委领导同志在坐、立随便的欢送座谈会上,过分的肯定了我们的成绩,夸大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表扬。以惜别的心情、诚恳的语言,向我们学生武工队员表示感谢。他们说的大意是。临漳正需要你们这批由我党培养的第一代学生。我代表临漳人民,挚诚地欢迎你们再回来。他的某些夸大其词,使我们有点不好意思。

当我们返回路庄时,巳是五月二十日以后。我们这些同学要分配工作的消息,在全校,甚至在老乡中,业已普遍传开。赞颂的词语,留恋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惜别的泪水,长远的希望,盛情地投向了我们。各种不同形式的会,络绎不绝,《临别留言》薄上的签字一个接着一个,最美好的语言,最挚诚的感请,在要走人的小本本上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大家庭的温暖,推向了高热的境地。学校领导还专门组织了欢送会,拍照了师生合影。同学们还演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示出情景交融,特别精彩,真实动人的节目。尽管同学在台上表演,台下的同学却围在要走的人周围窃窃私语和一片喧哗,表现出极不协调的场景。这种所谓的不协调,显示了相处之间,天真的、同学加兄弟的深情厚意,是学校老师废寝忘食、艰辛耕耘下的成果精华所在,是同学们给予我们莫大鼓舞,巨大的信任,严格的鞭策;也是台臣精神结出的硕果,在同学中的最真实的体现。

追忆往昔,我们重返学校的情景,油然而来。又高兴、又沉重的心情纷纷涌起。高兴者,是同学间情同手足,沉重者,是任重而道远。在我们毕业后的许多年来,平时接触较多的很少几位同学中,回忆起这段不长的经历,都满意地认为:台臣中学是我们走向革命的启蒙源地,使我们这批青年在革命大道上健壮地迈开了第一步,坚定了革命意志和革命进取精神,老师们在课本短缺的情况下,亲自撰写,提供了学习上的保证,使我们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从平静的生活到游击的环境,使我们认识到美、蒋合流的反动本质和一切反动派终于要失败的真理,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革命斗志;在农村的实践中,体验到广大农民勤劳,朴实、憨厚,忠诚,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可靠力量,使我们树立永远不要忘记农民,时时事事要服务、关心、体贴农民的坚定信念;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临漳武工队里,耳闻目睹过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为拯救灾难沉重的人民而献出年轻的生命,进一步认识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在工作中,要自重、自爱、自强,做一个真正的人。

毕业分配是在地委的直接主持下进行的。除了连福廷、任友仁、孙善才、张颖之等,保送到北方大学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到地方去工作。分配时,正在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争要不休,使我们无所适从。最后,还是分配到邯郸地区最艰苦,敌我斗争最尖锐的新区临漳和漳南(现在漳河以南的魏县和临漳的部分村庄)。总之,在风风雨雨的两年间,我们台臣中学坚强的政治思想,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督促着我们满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各自的岗位上,在风雨巨涛的旋涡和沸腾的生活中,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新时代的诱人的芳香,写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我们走向岗位不久,我们学校在路庄招收了第五班新生,六月,地委决定我们学校搬回大名原址,后逐步发展为河北省立大名第一中学(即现在的大名一中)。

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这些当年充满孩子的天真幼稚的小伙,如今已是两鬓苍苍。在我熟知的一、二、三、四班的同学中,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退却的以外,绝大多数同学正在精神抖擞地战斗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勤奋地耕耘在各行各业。他们时常铭记着台臣中学的光荣传统,促使着大家在任何时候,宁愿饱尝革命道路上的辛酸苦辣,也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奉献。不要索取,要奉献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经过四十余年的坎坷路途,这批同学在政治上、思想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水平上,都逐渐地成熟起来,不少人分别在中央、省、地、县的党,政机关和大、中企事业,担任着县团级、地师级的重要职务,有的在省军级单位里担任领导职务,还有的成为大学的讲师、教授和工程师、技术骨干、记者、编辑等,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波动,奔驰在四化建设的大道上。

岁月是无情的。这批具有坚强性格的同学,有的虽已年近花甲,但他们仍象春蚕一样,继续倾吐着光泽夺目的银丝,他们用莎土比亚的名言: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来经常鞭策自己。决心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四化建设的征途中,在改革的洪流中,再创新的记录。

 

                                                              (大名文史资料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