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元城县抗日高小校史

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元城县抗日高小校史(2)

发表日期:2011-8-16 17:15:5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在斗争中成长壮大

 

在激烈的战争年代里,抗日高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

没有固定的校址,随战火的漫延曾多次转移。一九四O年自北峰建校后,先后转移到司家庄、劝善、甘露东头姬家、白果南街王恒山家、甘露西头王家、后庄、张集街里等村,直到四五年夏,校址才最后在张集西大寺固定下来。就是在张集固定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国民党新五军进占大名,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四六年底学校不得不动员大部分学生回村,只剩下几十人转移到南刘店、北刘店、杨夏庄一带。

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敌人扫荡来了,学校便立即化整为零的转移隐蔽。在教师的组织下,男生由李化忠带领,女生由张玉萍带领,随时隐蔽于田野或隐藏到群众家。到群众家后,师生象八路军一样给群众挑水、扫院子、喂牲口或干其他零活,亲如一家。遇有紧急情况,群众也总是把师生当成白己的亲人用生命来掩护。

没有固定的课时,没有桌凳,连笔纸都很短缺。学校利用战争的点滴空隙,随时上课学习,膝盖当桌,棍棒当笔,大地当纸。教师讲后,学生就在地上做作业,做练习。有时白天集中上课,晚上分散到田野或群众家,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在暗淡的棉油灯下复习讨论。

郭养之督学经常说:抗高是为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校,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办好。他除了抓教学工作外,还很注意作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组织师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教师渴望学生早日成才,走向社会服务于战争,对学生总是精心哺育,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学生一心想学好知识本领,打跨日本鬼子,帮助穷人翻身解放,学习中从不知苦,以苦为乐。学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生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所以残酷战争摧不跨,天大的困难压不倒,而且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九四二年张作兰校长调离后,抗日高小先后由任笑凡(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郭养之(督学兼校长,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刘艮月(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杨友云(一九四八年至建国)担任校长。几任校长都在艰苦的年代里,带领师生克服一个一个困难,使抗日高小不停地前进。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学校里党的领导,一九四四年夏,县委从部队、机关中,抽出需要学习文化的青年党员李化忠、李清雨、石守业三同志到抗高学习。一九四四年七月正式成立了党组织,督学郭养之同志任支部书记,李化忠任党小组长。同年秋,陈静同志从三地委调到学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党组织建立后,立即着手发展新党员,一九四四年底,先后发展新党员有:姬升俊、郭占魁、付袖亭、贾学谦、解学义、王瑞、岳岐峰、霍秀忠等。四五年春,郭养之同志为抓好全县教育,不再兼任学校支部书记,先后由郭碧川同志(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刘艮月同志(一九四六年一九四八年)、任家振同志(一九四八至建国)任支部书记。在党的具体领导下,学校政治空气非常浓厚,学生学习情绪非常高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更加紧密。这时抗高成为既是为党培养干部的学校,又是党的一支强大的工作队、宣传队。

随着我党革命力量的壮大,形势的好转,抗日高小在斗争中迅速发展。一九四三年招收第四班学生四十人,一九四四年招收第五、六两班学生九十五人,一九四五年春招收第七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六年春招收第八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七年春招收第九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八年春招收第十班学生五十人,一九四九年春招收第十一、十二两班学生一百人。同时,根据县政府指示,一九四五年春派黄曲辰、杨法、杨彩巨等教师,分别到马陵(后定居沙河路)、东土山、娘娘庙建立了三个分校,共招收学生一百九十人。建校时只有几十名师生,到一九四五年就居然发展成为有四百多名师生的学校,当时是冀南一带较大规模的学校之一。

在战争的年代里,抗日高小打了五年的游击,到一九四五年夏,才最后在张集西大寺固定下来。校址固定后,在郭碧川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破除迷信、拉神拆庙的群众运动。师生一齐动手,大干了一个多月,将寺内几百尊大小神像,全部推到大水坑里。师生又精心规划,认真修整,大寺变成了一座宽敞漂亮的学校。以中间的四大天王殿作礼堂,以大肚子佛爷殿、铜佛殿、哼哈二将殿作教室,其他房屋作师生宿舍和厨房。四六年在任家振同志的带领下,又将张集东边和北张两座庙院拆除,把砖瓦木料运到学校,建起了一排新式教室和十多间宿舍。四八年秋在杨友云同志带领下,师生又打起了围墙。在几次建校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师生齐动手,搬砖运瓦,担水和泥,垛墙瓦房。肩压得红肿,手上磨成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建校之初,抗高一无所有,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却建成了有二十五亩面积的校园,有六十间房里的一座美丽壮观的学校。从此在这座文雅安静的环境里,教师兢兢业业地教,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抗日高小是培养干部的学校,各级领导对它都非常关怀和重视。一九四四年学校在白果村时,冀南军分区政委宋任穷、行署主任王任重曾多次到校,并给师生作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鼓励教师为抗日而教,学生为抗日而学,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树立为人类求解放的无产阶级人生观。王任重还亲自送霍延堂到抗高当教师。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掌握好理论和科学知识,他们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课本知识和现实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时高小班设有: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体育等课程;初小班设有国语、算术、政治等课程。教师除传授课本知识外,还紧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自编补充教材。政治课讲《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并结合实际斗争讲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语文课结合实际讲平型关大捷香城固大战,并让学生亲自写访贫问苦记实一个真人真事以及写通知、报导、总结等。讲算术时,教师齐建勋自编了减租、减息、二五增资的各种比例补充题。教师霍延堂自编的教材和剧本,曾获得冀南行署二等奖。教师结合实际的讲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抗日高小是元城县政府的一支工作队,是对敌斗争的主力军。政府紧紧依靠抗高师生,群众也非常相信抗高师生。政府缺少干部时,就从抗高中抽,遇有艰难的工作,就交给抗高做。抗高师生也积极协助政府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促进了政权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元城县解散民团后,建立了抗日武装县大队,后发展成为卫东支队,李大磊任司令员,张越任副司令员。当时灾荒刚过,群众仍很困难,敌人猖獗,斗争复杂,群众惶惶不可终日,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特别是张集一带,敌特、电台活动频繁,谣言四起,敌人气势特别嚣张。几个恶棍、汉奸、民团头头曾带领不明真相的群众,多次向我抗日政府和支队寻衅闹事。以张越为首的抗日民主政府,紧紧依靠抗日高小这支主力军,向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霸除奸诉苦的群众运动。一九四四年冬,督学郭养之亲自带领三个学生,每人一颗手榴弹,机智勇敢的捉住一个民团头头,并连夜押送区武委会。每逢张集集日,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郭养之的指挥下,抗高师生亲自组织召开反霸除奸大会群众公审大会。大会后,以张越为首的抗日民主政府,坚决果断地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恶贯满盈的反革命分子,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人民的志气。从此社会秩序稳定了,各村农会和村政权巩固了。

一九四五年春天,我党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冀南一地委领导下,选抽抗高四、五班学生和已升入卫东中学的二、三班学生共一百余人,组成元南工作队,去开辟新区工作。二、三班分配到南峰县西北十八里铺一带,四、五班分配到元城县南部。这批受抗高教育的青年学生,年轻有为,有胆有识,满腔热情。他们深入广大农村,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发动雇、佃、贫农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经过他们的努力,在二百多个村庄建立了党支部、农会和村政权。通过以上社会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增长了学生实际工作的本领。

一九四六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党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号召解放区人民参军参战。元城县政府指示抗高在张集一带搞扩军运动,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并分赴各村宣传群众、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郭碧川副校长、杨法教师的带领下,有三十多名学生,并带动一百多名青年群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郭碧川副校长任指导员,杨法教师任副连长,张勇同学任排长。他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国立功,为民效劳。郭碧川同志曾身负重伤不下火线,杨法教师为国捐躯。张勇同学解放战争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英勇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国民党新五军进占大名县城后,学校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民兵组织,并配备了枪支弹药,师生开始了军事化的生活,他们一方面学习,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加战斗。师生还经常深入各村,帮助政府做站岗放哨、打狗破路、拆庙堵街、改造村形、坚壁清野、挖地道、抬担架、送军粮等项工作。总之,对抗战有利的事,抗高的师生都去做。

抗日高小是党的一支宣传队。政府总是把党的方针政策,斗争形势的发展,首先讲给抗高师生,并通过抗高这支宣传队伍,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工作和斗争的开展。抗高师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广泛地宣传给群众,使广大群众相信党的政策,执行党的政策.每逢张集集日,师生齐出动到集市上扭秋歌、打花棍,并表演街头剧、活报剧。学校在军区政治部主任朱光领导的文工团的帮助下,还组织了文工队。文工队员有三十多名。文工队认真排练了春桃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贾义堂捉放曹二进宫等三十多个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有:歌剧、话剧、河北梆子和京剧。他们经常向打仗归来的部队、民兵、劳模、庆功贺模慰问演出。一九四三年冬,在从善楼召开的军民联欢会上。杨勇司令员亲自接见了抗高的文工队员,并鼓动队员搞好文艺,发挥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宣传组每天晚上深入到村、户,宣传讲解减租、减息、增资的政策,发动贫、佃、雇农,组织起来搞土改、闹翻身。抗高的文艺宣传确实起到了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动群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在冀南一带很有影响,很受领导重视,很受军民欢迎。

在党的直按领导下,抗日高小在激烈的战争年代里诞生,并以独自的特点,在斗争中成长壮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招收了七个教学班,在解放战争时期招收了五个教学班,连同分校,建国前共培养学生七百多名。学校党组织至建国前,先后发展五批党员,共七十名。这批受抗高启蒙教育的青年,后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不少人成为地师级以上干部,如:河北省委副书记岳岐峰同志、中国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秘书长贾学谦同志、广东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韶平同志、海军某师副师长梁清选同志、原邯郸地委书记李树春同志。更有大量的干部成长为县团级,如:曾任大名县副县长、大名县后师党委书记的黄克显同志,山东省聊城地区银行行长李文海同志,北京市生产合作总社干部学校教务主任郭蕴山同志,邯郸行政处副处长李善修同志,山西省洪洞县武装部政委谷浩然同志。也有的成长为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工程师任友仁同志。还有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一般干部,如:四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精心哺育下一代的中学教师郭占魁同志。

从一九五六年起,在抗日高小的校址上,逐步发展成为张集中学。现在的张集中学,正沿着抗高的道路,继承抗高的光荣传统,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精心培育建设人才。

 

 

                                                              (大名文史资料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