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元城县抗日高小校史

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元城县抗日高小校史(1)

发表日期:2011-8-16 17:15:5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元城县抗日高小是一九四0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由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亲自创办的,是冀南一带我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学校之一。

元城县抗日高小,由于受到宋任穷、王任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经过李向哲、张越、张作三、郭养之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努力,所以,在残酷的战争摧残下,在严重的灾荒侵袭下,使它坚持了下来,并逐步成长壮大。

这所学校既是一所为革命培养干部的学校,又是元城县的一支工作队、宣传队。它不但为我党培养了大批的坚强的干部,还帮助抗日政府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说它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在战火中诞生

 

·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国民党部队望风南逃,国民政府解体,日寇迅速占领了我广大地区。冀南一带土匪遍地,溃兵横行,民团四起,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中。为打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我八路军东进纵队进军到元城县,配合我地下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先以李大磊同志为首,成立了卫东办事处,活动于张铁集、北峰,王奉、张鲁一带。后于一九四0年五月二十五日在北峰成立了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上级派李向哲(又名栗汇川)同志任县长。

李向哲,广平人,当时二十六岁,忠厚老实,平易近人。他头扎白毛巾,身穿粗布褂,经常深入群众。在麦收时,曾多次帮助群众割麦子。群众曾评论说:国民党县长出门骑高头大马,我们见了害怕;共产党的县长和我们亲如一家。

抗日民主政府虽已成立,但形势相当复杂,日伪据点林立,虎视眈眈与我们相恃,内部谣言四起,扰乱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说什么国民党是正统抗日民主政府是非法的八路军长不了等等。人民思想惶惶不定,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为揭破谣言,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抗日民主政府办起了青年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宣传共产党抗日到底及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几期训练班后,抗日民主政权较前稳固了,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了,这时各村相继办起了小学校。有了小学没有高小不行,小学毕业后,孩子往哪里上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群众纷纷要求抗日政府办高小。政府也考虑到:抗日战争是长期的,不能因战争耽误下一代的学习,另一方面,战争需要大量的干部,也就需要有培养干部的学校。于是,政府请示上级批准后,由县长李向哲同志具体筹办抗日高小。

李向哲曾当过教师,对办学校很有兴趣。在他的亲自领导下,经组织部门批准,任命张作三任校长,任笑凡任教导主任,宋慕雍、李子敬等任教师。没有校舍,县妇救会干部刘玉芳(后北峰村人)献出自己的三间房子作教室,同时发出了招生广告,采取招、送相结合的方法,一九四O年十月下旬在北峰招收第一班,学生四十余人。没有课本,张作三校长领导教师在报纸上选教材或自编教材,没规定学习年限,根据战争的发展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征得家长同意,随时参加革命工作。那时,学生上共产党的学校,经常遭到农村封建顽固势力的威吓,说什么共产党兴不长等等。一班学生晋九如因上抗高曾遭到封顽势力要杀头的威胁,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妥善解决。

尽管在战争的环境中,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由于李向哲同志的热心指导,张作三同志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我党亲自创办的抗日高小在战火中诞生了。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

 

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难的阶段,日寇对我革命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经常不断地对我元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由于环境恶化,一九四一年春,抗日高小由北峰迁到了司家庄,不久又迁到东劝善。李向哲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非常关心学校,经常到校帮助解决困难,指导学校工作。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同志以及二十二团的领导也经常到校讲话,鼓励师生办好学校,并与师生一起进行篮球比赛或召开联欢会。所以尽管环境恶劣,学生学习情绪却非常高涨。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元城县政府为巩固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一九四一年夏,县政府先后从抗日高小选抽:晋九如、宋韶平、杨作君、孔德林、张士荣、王治邑,王义方等三十余人,参加元城县和六个区的政府、抗联及武委会工作。这批受抗高教育的学生,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地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他们不伯苦,不伯难,出生入死的与敌人斗争。他们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唤起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军民的严厉打击下,一九四二年初,日本侵略者穷凶极恶地对我根据地又开始了疯狂的大扫荡,扫荡过后又先后在龙王庙、金滩镇、塚北、束馆、孙甘店、铁卜营、郑寨、南李庄、方道等十几个村修筑了碉堡,并挖沟修路,破坏我抗日斗争。真是抬头见碉堡,低头见公路,迈步是沟壕。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广大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抗日民主政府全力组织民众,对日寇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时时关心抗日高小的成长,敌人每次出动扫荡,政府总是先给学校送信,让师生及时地安全转移。所以尽管战争残酷,战斗频繁,学校没受什么损失,仍坚持上课。

一九四二年麦前,李向哲同志调专署工作,上级派张越任元城县县长。

张越同志身材高大魁悟,对敌斗争坚决,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这时元城县遭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广大人民在灾荒的侵袭下,吃净了糠菜,吃光了各种树叶树皮。一部分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逃荒要饭,很多人被饥荒夺去了生命。不少人家死绝,不少村庄没有人,先死的有人抬,后死的没人埋,真是尸骨遍野。

抗日民主政府也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战斗部队每人每天只能发四两净花生饼,政府干部每人每天只能发四两带皮的花生饼,有时候我们的干部一、二天也吃不上饭。由于战乱和灾荒,抗日高小曾被迫停课。

以张越为首的元城县政府,一方面领导人民向敌人作坚决的斗争,一方面开展救灾运动。他们采取以工代粮、外地运粮、向地主借粮、挖粮等措施,与敌人斗,与灾荒斗。当张越听说抗高停课的消息后,对政府干部说:抗高的学生顶打,个个精强能干,抗高是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怎么能停课呢?在政府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张越同志千方百计拨给抗高粮、款,并派党员干部郭养之同志住校督导。

郭养之同志是大名县郭庄村人,忠厚老实,艰苦朴素,是七师学生,知识渊博,工作扎实,具体认真。一九四二年下半年,郭养之到校后,他亲自催粮要款,千方百计地保证师生的生活供应,他还到处奔波选聘有能力有名望的教师,先后选聘:齐建勋、唐乐亭、杨法、贾培元等到抗高任教。经过郭养之的艰苦工作,学校从劝善迁到甘露东头姬家大院,学生陆续回校开始复课,一九四二年秋,学校从甘露搬到了白果南街开明绅士王恒山家,在这里招收了二、三班学生,共六十余名。由于环境恶化,冀南地区不少县的学校停办。这时,大名、魏县、成安、曲周、邱县、馆陶、冠县等县的干部子女、爱国青年纷纷来元城抗日高小求学。因有的文化水平过低,四二年冬季学校招收了两个初小班,共九十余人。为解决外地学生生活问题,县长张越给学校拨发了救济粮,也实行供给制。

那时学校生活相当艰苦,不少师生吃不饱,教师忍饥教,学生饿着肚子学。没有油,水炒菜,但师生不叫苦。没有体育器材,学生用没底的粪筐作球篮,坚持体育锻炼。为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师生生活,在郭养之带领下,学校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比较富裕的教师齐建勋、唐乐亭、贾培元、唐继圣等自动献出二百余亩土地,一辆马车,一匹骡子。从此师生边学习、边种地、边宣传、边工作。

在残酷的战争摧残下,在严重的灾荒侵袭下,由于张越同志的关怀支持,由于郭养之同志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抗日高小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