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史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史(3)

发表日期:2011-8-5 14:56:2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曲折道路

 

一九二五年,学校进入了暂时的稳定发展时期。这年六月,四二制第一班学生毕业,学校编印了同学录,它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一班毕业同学的籍贯、年龄及分配单位。当时学生分配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也有的从事其它工作。

八月二十八日,招收第四、第五班学生八十人。

十月,学校又举行了田径运动会。同月,学校又举行了较大规模的成绩展览会,主要有学生的笔记、作业及试卷等。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五卅惨案后,学校的学生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他们走上街头,利用演讲、标语、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斗争,并自发募捐二百元,支持上海的工人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九二六年暑假后,谢台臣先生聘请冯品毅同志到校任教。冯品毅,大名冯庄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生,中共党员。由于他教法得当,循循善诱,很快成了广大学生所爱戴的一位老师。同学们都愿意接近他,他则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唯物史观,并组织了读书会,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革命理论学习。在他离开学校的前夕,发展了五名党员,他们是赵济焰(赵纪彬)、刘大风(安明)、李世玮(李大山)、成润、吴益普。这样,在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等先生耕耘好的土地上,冯品毅同志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一九二七年春,北方区特派员李素若来到大名,组建了党、团两个组织。即大名特支大名团特支,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学校的学生,具体领导大名和周围几个县的工作。这是学校有党组织的开始。

同年四月,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及学生裴志耕、李亚光等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样,就使这所学校完全处于党的领导之下,为以后学生进行各种革命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九二六年七月一日,招收第六班学生四十人。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处于新旧军阀混战时期,整个中原硝烟弥漫、战火不息。为了避免意外伤亡,学校便于五月提前放假了。不久,校舍被奉军占领,门窗玻璃、图书仪器都遭到严重破坏,学校蒙受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更正校名为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十二月招收第七班学生四十人。

一九二九年初,全校复课。至此,学校停办达一年半之久。这时,学校又聘请一大部分教师到校任课。千家驹、藏恺之、李梦岭、张苏、王冶秋等海内名流都在这一时期先后来到学校。学校发生了新变化,开始公开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唯物史观、辩证法学说、政治经济学等列入正式课程去讲。并购买了大量进步书籍,供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更突出的是,一些进步学生,通过校内工友中的党员,在工友中组织了伙计会,并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伙计报》,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份工人报刊。这时,学校已拥有党、团员一百多名,他们与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的学生加在一起,约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学校中是极为罕见的。一九二九年的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实际上成了直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校,直南革命的策源地。它象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直南大地。

七月五日,招收第八班及四年制班学生四十人。

正当学校的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时候,直南党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些的方针。他们不顾客观现实,幻想搞武装暴动,以取得革命在局部的胜利。对此,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等同志一再反对,结果被开除党籍。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一九三0年七月五日,张达夫出任学校校长。不久,辞退了全部进步教师,大肆限制学生的各种活动。制订了一套守旧的教育体系。

一九三0年八月,招收第九班学生四十人。

由于张达夫一再推行陈腐的教育主张,经过学校党组织的研究,广大学生展开了大规模的罢课斗争。他们利用请愿,印发传单等形式,历数张达夫一伙的罪行,使张达夫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省教育厅不得不于一九三一年三月撤换了张达夫,重新委任谢台臣为校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八月,招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班学生一百二十人。

尽管谢台臣校长以极大的努力,希望再度振兴学校,然而,由于身体欠佳,遂又辞去校长职务。一九三六年,病逝于濮阳,终年五十二岁。

 

郭氏时期

 

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日,河北省教育厅委任郭鸣鹤为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

郭鸣鹤,字闻远,河北大名人。国民党兰衣社社员,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他到任后,即拉来了自己的一班人马,解聘了许多进步教师,极力推行会考制度,限制异常严格。不久,郭鸣鹤修订了学校的组织大纲和各项规程,制订了学则。其内容为:

本校学则根据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订定之。以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小学健全师资及造就地方行政教育人员为宗旨。依照宗旨施以下各项训练:锻炼强健身体、陶融道德品格、培养民族文化、充实科学职能、养成劳动习惯、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研讨并实验教学新法,养成改进地方社会教育之能力等。

同时,学校除师资班外,为应地方需要,附设初中班、简易师范科、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各级学生以四十人到五十人为定额。学生修业年限为师范三年,特别师范科一年,幼稚师范科二年或三年,简易师范科四年,初中班三年,毕业后得直接升入师范。为便于学生实习起见,设有附属小学校。高明堂为附小主任。

当时,学校教学科目遵照师范学校规程规定设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和教学法、小学行政实习等科。此外,还应地方之需要,增设医药、农业等科。教材以教育部编辑、审定之教科书为主,以教员自编教材辅之。教法采用启发式,注重问题的讨论及自动的研究。

学校的训育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法所规定,实行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其方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而,订有细则。积极方面:组织并指导学生自治团体及学术团体。如国语演说会、文学研究会等。消极方面有训导和考察两方面。如团体训话和生活考查等。此外,还规定了奖励,惩戒的具体办法。

成绩考查方面,主要分四种:日常考查、临时测验、学期测验、毕业测验。对于怠情及学业成绩不及格者,令其留级,补考或退学。

训育概况主要内容是:

训育组织、训育标准、训育原则、训育实施方法、操行考查方法等,附有各种细则。

事务概况为:

设主任一人,下设课员,定期召开会议。主要职责为领取经费、发放经费、学生膳食办法、教具及图书购置等。

体育概况为:

设体育场一所,面积约四十余亩。内设四百米跑道一周,并有足球、排球、篮球场。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活动有游戏、田径、体操、器械操、舞蹈等。还有各种竞技委员会,包括田径赛评判委员会、休育委员会等。同时,有篮球队一队,计二十人,排球队一队,计二十人;足球队一队,计二十四人;网球队一队,计六人。

总之,在郭鸣鹤为校长之际,曾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制度本身,有某些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他限制学生的革命活动。如在细则中规定:学生得开各种会议,但不得与校纪违背;无论开何种会议,其议决均应报告训育部。不得开秘密会议。并审查学生来往之稿件,增设了校警室。

郭鸣鹤还张贴布告,扬言肃清校内的共产党。如果发现谁是共产党,立即予以逮捕。每班每天都设有值日生,填写教育日记。管训育的每天轮流检查自习,实行突然袭击方式进行考试。学生自治会被取消,进步书籍被查封,学生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一九三二年十月,招第十三、十四两班学生一百人。

同月,开始童子军训练。童子军人数约二百人,共为一团四大队二十小队。内设团长一人、副团长一人、大队长四人、副大队长四人、分队长二十人。军乐队一队。每星期六下午会操一次,聘请大名驻军到校训练。

当时,在校教职员约三十人。教务主任姚士、训育主任郭炳文、事务主任赵云山、体育主任陈登高。副训育主任魏赐

郭鸣鹤政治上色彩明显,经济上挥霍浪费,任人为私,滥设冗员,缺乏统一管理。

郭鸣鹤在校时期,由于其政治、经济的倒行逆施,学生曾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反郭风潮,展开了罢课离校斗争。学生组织了赴津请愿团和宣传队,还印发了告同学书、告家长书,进行募捐,以坚持罢课斗争。最后,在郭氏的高压下,学潮均归子失败,有一百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先后被开除学籍。

一九三三年六月,奉河北省教育厅颁布的师范改制过度期间招生办法,停招前期师范班,于八月二十七日改招初中班第十五、十六两班学生,计一百人。

十月十五日,按照河北省教育厅令,遵照部颁师范学校规程,更正校名为河北省省立大名师范学校。

一九三六年初,省教育厅免去了郭鸣鹤的校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