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为学
学夜自创办以来,谢台臣先生悉心办学,矢志于教育事业。由于他受马列主义影响较早,办学伊始,便继承“五四”运动精神,提倡科学与民主,坚决反对当时还占统治地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一九二四年,在他首订的“教育大纲”中就明确地反映了这一向题。其内容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当时当地的良好教师,学校以就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培植师资为目的。
教育的标准为: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
教育的主张是“以作为学”。
所谓的“以作为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凡是称得起科学的理沦,通统是‘作’的经验的结晶,同时,又是推进‘作’的经验发展的动力。只有‘作’才能产生理论、修正理论、发展理论,并证明理论;也只有从‘作’中锻炼出来的理论,才能指导行动,才算真理论。”并深刻指出了以往旧教育的通病。“以在司教者,往往不了然于作与学的辩证关系,误以读书为教育的全部,以致学工业的不会制造,学农业的不会种田,理论与事业分家,教育与生活隔离。”因此,“所谓理论家与学者,都成了无用废人的别名。”这是谢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谢台臣先生自己对“以作为学”的教育思想也作过较为具体的论述,他说过:“我们的‘以作为学’教育,换言之,可以说是泼辣教育,泼辣是士大夫的反对名词,士大夫是贱视劳动,不会劳动,只会消费,爱说空话,不作实事的。我们要尊重劳动,长于劳动,会生产,说实话,做实事。”“我们要与生产的人打成一片,随处教,随处学,在耕种时讲农学,在作坊中讲工学,在用秤或搬石头时讲力学,在人事纠纷中讲社会科学,一面教人,一面跟人学习”。
他还说:“我们要从人家的废物造成有用的物品,从众人失望中发现出路,因为我们懂得科学理论,我们要处处公道正直,为大众幸福而牺牲自己,因为我们学过社会科学,这样所学的知识才算有用。”这就清楚地阐述了“以作为学”教育主张的实质。
为了实现“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废止旧的教育制度,谢先生规定当时的工作基本纲领有四项:
第一,学校师生打成一片,无感情上的隔阂及生活上的差异,使师生关系变得象家人父子一样的亲切。
第二,学校施舍不善,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损失,要随时见到,随时建议,随时通过,随时改进。
第三,教师要不耻为学生,学生要不怕为教师,师生在互相学习之中,用集体力量废除课本教育,实现“以作为学”。
第四,有疑便问,有得便教,种菜的园丁可以教我们园艺学,做木工的工友可以教我们手工,我们又可以根据所学过的理论来教育他们,用集体力量废除课本教育,实现“以作为学”。
基于上述思想,一九二四年七月以后,学校便致力于“以作为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并以第二班为重点,做出成绩即向全校推广。
首先,学校教师就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国文课以当时国内外进步作家的作品为主,如李大钊、鲁迅、郭沫若和高尔基、莫泊桑等的文章,都选用了不少。同时,也讲授一部分价值较高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红楼梦》等,批判地继承了其中一些东西。谢先生担任历史课,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编写了教材,写成了《中国历史讲义》,很受学生欢迎。地理课选用 “中国经济地理”为课本,王振华先生又补充了一些乡土教材,教学生测绘地图等,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其它课程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次,学校开设了一些校办工厂,计有制胰厂、制革厂、织布厂、织袜厂等多种。其中,织布厂的机器发展到二十多台,制胰厂生产的“荷花”牌香皂,畅销于市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石印机,所有挂图、讲义都是自制。并设有照像部、木工组等。
再次,教法的改进。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大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因此,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各科课程多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同时,也采用实验、对照实物等方式。改变了旧中国教师死教书,学生死谈书的沉闷状况,效果良好。
最后,实行民主办学。建学初期,学校就成立了学生会,下设有体育部、贩卖部、膳食部、平校部、学术部、卫生部、劳动部、宣传部等。各部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并有具体分工。平校部是学生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任务是:组织在校工友及附近村庄农民学习文化,由学生轮流上课。既教育了群众,又锻练了学生,给了学生以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这些部门的设立,对于改善学生生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发挥了较大作用。
当时,学校注重学术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办学不久,学生就组织了各科的读书会、研究会,经常开展大的学术活动。同时,学校还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当时学校有一座很象样的图书馆,所有进步书籍,学校都设法买到,如《新青年》、《语丝》等杂志,在学生中广泛传诵,公开借阅。
在实施“以作为学”的过程中,谢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是全校师生所爱戴的一位领导者。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都很熟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了和睦气氛,使师生关系象家人父子一样亲切。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以作为学”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陈腐、守旧的封建意识在一部分人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在“以作为学”的早期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曾提出异议,以朱振英为首的一伙劣绅则拉拢教员张裕忱共同向省诬告谢台臣,对“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极尽诬蔑之能事,要求撤换谢校长。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谢先生及大部分教师、学生并没有退缩,他们力排非议,辞退了张裕忱,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实践工作,从而保证了“以作为学”教育主张的正确实行。
“以作为学”是谢台臣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是受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学作合一”的观点影响而提出来的一种与之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新观点。既出于杜威,又超于杜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里,“以作为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作”是实践,“学”是理论,“以作为学”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理论上的认识,从而构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正是在这一主张指导下,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师生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打破了旧文化的束缚,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特别是对教材、教法的改革,使学生接受了大批新思想,为以后学校成为直南革命策源地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进步意义,对于推动直南地区的教育改革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九二七年后,它的意义就更加深刻并有现实意义了。
但是,“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是谢先生在接触马列主义初期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在新民主主义初期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就治学而言,这一提法只是解决了当时怎样培养学生智力的一面,而在全面培养学生发展上还不够完善。尽管如此,就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论,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