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简称“七师”)是国民党政府于一九二三年在大名创办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但在革命的教育家谢台臣等同志的培育下,把学校办成了共产党的直南革命策源地,是直隶省两大红色师范之一。
在谢台臣校长“以作为学”教育主张的指导下,“七师”在教师聘用,师生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七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受过“七师”教育的学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草创奠基
大名地处直南边陲,为当时直南三十七县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它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中等学校很少。同时,在仅有的这些学校中,都实行旧的教育,民国虽然成立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依然统治着学校。
谢丕阁,字台臣,直隶省濮阳县(今属河南省)人。直隶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生。二十年代初,在他担任省议会议员期间,因深感直隶南部地区教育落后,便于省议会内竭力倡导在大名创设师范学校。
当时师范教育,自保定以南,仅有省立邢台第四师范学校,每年造就师资,实寥若晨星,不敷应用。省教育当局,有鉴于斯,便同意在大名创设师范学校。在同乡、同学及社会舆论的帮助下,本校便应运而生了。
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八日,直隶省教育厅并呈请直隶省政府批准,委任谢台臣先生为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是月,他会同进步人士晁哲甫、王振华等一同来到大名,着手学校的筹建招生工作,因没有校址,暂时寄寓于城内西街第一高级小学校。
根据省厅的指示,当时学校分为高级、初级师范班两科。经过考试,八月十五日,招收四二制高级师范班三十人,学生是四年制中学毕业生,定为二年毕业,为第一班。又招三三制初级师范班一班五十人,收的是三年制高小毕业生,定为六年毕业,为第二班。同时,招收高级附属小学一班四十人。学生均来自直南各县。
八月二十五日,举行开学典礼。
计课程设置有: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手工、音乐、体育、美术、庶务、会计、文书等。
学堂授课时间每周约为三十四小时。平时成绩测验多采用章节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有时候,也采用另一种办法,即日考(平日分数)、期考、年考三种,期考、年考分数与平日分数平均计算,以百分为“满格”,以六十分为及格,不及六十分者为“不及格”。
学校的日常工作除校长一人总理校务外,下设三部:即教务部、训育部、事务部(或称庶务部)。各部主任由校长聘任之。时聘晁哲甫为教务主任,王振华为训育主任,范楚才为庶务主任。同时,学校还定期召开会议,包括教务会议、训育会议、事务会议(庶务会议),以处理学校的日常工作。
教务部设主任一人,掌理教务及经管图书、标本、仪器诸事宜。教务又分为教务课、图书课、仪器标本课及人员安排等。教务会议由校长及各部主任、教务课课员及全体教员组织之。以校长和教务主任为主席,教务课课员记录。会议内容为:第一协议各学科课程之组织分配及联络,第二,协议学生成绩之考核;第三,审议教授上设备事宜,第四,审议其它关于教授事宜。
训育部设主任一人,掌理训育事务及体育事宜。训育内容又分为训育课、体育课及人员安排等。训育会议由校长以及各部主任、训育员、体育主任、文书课课员组织之。以校长或训育主任为主席,文书课课员记录。会议内容为:第一,议订本校训育方案;第二,协议学生操行之考核,第三,协议学生事务指导方法,第四,协议学生事务之分配,第五,协议其它关于训育实施情况。
事务部设主任一人,掌理庶务、会计、文书及出版诸事宜。事务内容又分为庶务课、会议课、文书课、出版课及人员安排等。事务会议由校长及各部主任、事务课课员组织之。以校长或事务主任为主席,文书记录。会议内容为:第一,审议经临各费预决算之分配与审查;第二,协议经临各费之收支及保管;第三,协议校舍之建筑及修缮;第四,协议校产之清查及保管;第五,协议来宾之招待;第六,协议校景之布置;第七,协议校具之添置及分配。
在所有必要会议中,校务会议占主导地位,由校长、各部主任、体育主任、各课课员组织之。附小主任、教员代表也得列席参加。以校长为主席、书记记录。其内容如下:第一,审查本校预算及决算;第二,审议本校各种章程;第三,审议事务机关之增设、变更及废止;第四,审议关于教务事项及学生实验、教学实习事项;第五,审议关于训育事项及学生事业指导事项;第六,审议校长交议事项及各部课程提议事项,第七,审议其它关于本校重要事项。
办学之初,根据省厅规定的师资名额,学校校长使用聘请制,以鉴定聘书的形式,招聘教师。为期半年。聘约期满,校方可续聘、解聘;被聘方也可应聘、拒聘,双方都享有自由。当时,谢台臣先生治学谨严,重视网罗人才,聘请了不少学有专长、教导有方的人才到校任教。不少教师不仅是业务上的名流,同时又是进步思想的传播者。其中,进步教师占据多数。大多是师范大学毕业生。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教师一般在自己的宿舍办公,不设办公室。
学校经费由省厅直接拨给,学校经费全部收支状况,要由学校经费委员会审核,各种新建筑须得省厅同意后,始得施工。
根据省厅学籍管理的规定,当时学生的生活费用每月为三块大洋(银元)、六人或八人一桌,伙食状况良好。
学校开办后,由于谢台臣先生倡导科学与民主,提出了“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的主张,所以,师生关系颇有一种融洽和睦的气氛,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在校园里、饭桌上,经常可以见到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的热烈场面。
同年十一月,学校购买大名县北关外土地九十九亩六分三厘二毫九丝,由省库拨款壹万元,地方借垫五千元,以建筑新校舍。一九二四年六月,新校舍落成。
七月一日,学校将图书、器具、标本等由城内移入新校舍。学生也随之迁入。在自己的校园里,师生种植了白杨垂柳、桃李花卉,使校园内芳草铺地、林木葱郁、景色分外幽雅。教务主任晁哲甫编出校歌,以资纪念,歌词如下:
一年一年,
年年都是新纪元,
荆棘满地,
风云弥漫天。
才筑起的荒园无收成,
是第一年。
园丁滴滴血汗,
换来美池良田,
一阵阵清风吹来,
意爽然,
看来年,
累累果满园。
从此,学校便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壮大。
七月二十日,招收第三班学生四十名,时共计学生一百二十人。
九月,学校举行周年纪念活动,并召开秋季运动会,这是建校史上的第一次运动会。
学校创办初期,颇遭地方劣绅忌妒。学校暂借“一高”为临时校址之际,一高校长、有名劣绅朱振英便要挟谢校长聘他为总务主任,被谢台臣先生拒绝。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转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