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我们记忆中的大名四维中学

我们记忆中的大名四维中学(2)

发表日期:2011-8-3 22:24:2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938年春招收第一班学生,男女生共30多名(含原法文学校未毕业的和原五女师未毕业的)。1939年春招第二班,男女生约40余名。1940年春招第三班,男女生约50多名。1941年春招第四、五班,男女生约80余名。从1942年开始,改为暑假后招生,男女生分班编制。北院为第六班,男生40余名;南院为第七班,女生约40名。1943年秋招八班,男生40余名,第九班女生约40名。1944年秋招第十班,男生约40名;第十一班女生约40名。大名解放后,1945年秋招第十二班,男生30多名;第十三班女生约30名。44年、45年招的两届学生,均未上到毕业,学校就停办了。四维中学八年中招生共约500多名,毕业者大约300余人。赴外地报考高中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走向社会,工农商学兵各界都有,有在沦陷区的,有去大后防的,有到抗战前线的。就目前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生流落台湾或在外国之外,真所谓千流入大海,殊途同归正了,绝大部分学生现在国内各个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不少人曾做出很大成绩,被评为各个行业的先进工作者,立了功,受了奖。目前,这些学生有的已年逾花甲,离退休了,有的也已年过半百,而仍在兢兢业业地为四化建设发挥着光和热呢。

四维中学的课程是按照普通初级中学的规定而设置的。共开设十门功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第一班学法语,第二班一部分学法语,一部分学英语,自第三班以后全是学英语,并加学日语,)思想道德方面有修身课。课本是采用当时日伪北平教育总署审定出版的初中各科教课书。日本投降后一年中除自然科学、艺术课程外,社会科学方面则是教师自己编选的。如国文课,除仍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现代文学多选讲五四运动时期进步作家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的代表作,并特意选进了郭沫若抗战时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解放区出版的草纸单行本)。教学方法上大都采用注入式教学,先生讲、学生听,死记硬背课本以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这点来讲,当时学生所掌握的东西还是比较扎实的。教师留下的作业练习,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校进行期末考试,考试题目很大,两小时内学生不停地写答案,才能按时交卷。学生只要肯下工夫读书,便能取得好成绩。不及格者只是个别的,绝大多数都能升级。学校课堂秩序要求十分严格,上课不准迟到早退,不准随意出进,不准自由交谈,更不准大声喧哗。自习时也是如此,因为自习时间常有班主任在教室里坐阵。特别是住校生起居作息,一日三餐,都在舍监老师严厉监督之下,更不得自由行动。有事必须报告,舍监允准后方可行事。这是教会公学的一套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一定要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方能在教会学校读书。至于学校的节假日,除与公立学校相同的外,另有天主教会内的几个大庆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和撒花瞻礼日,各放假一天。除信教的外,在这些节日里其他学生便可自由行动了。

四维中学的经费来源:一是学生的学费,但这一部分很少,原因是信教学生家庭稍有困难者,只要求院长,学监允准便可免交学费;校外学生家庭实在困难者,也可恳求院长批准免交。这样以来,学生交学费的只是少数人了。后因社会荒乱,物价高涨,货币贬值,学费改为收缴实物,每个学生一学期只交小麦一斗(三十斤)。二是从小教会经费中拨款,每年拨款多少不得而知。总之,学校一切开支:教职员工的工资,校舍桌凳的维修,教具设备的购置,以及办公用的笔墨纸张、粉笔和水电的消费等等,全由教会包下来。

四维中学虽然是大名天主教会设立的,由传教士专职管理,但却遵从政府批准私立学校的规定,从不开设宗教教育课程,尊重师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决不强迫人们信奉天主教。但是师生在教会学校教书、上学,经常与传教士和信教师生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耳濡目染,便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在日伪统治时期,社会黑暗,人身无保障,思想无寄托,看到教会教人向善,心灵可以获得些安慰,因而有的教师、学生就逐渐接近传教士,学点经文,进堂祈祷开始信仰天主教了。至于学校中的信教师生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过宗教生活,念经祈祷,决不影响学校里正常课程的教与学。而教会学校方面对全体师生,不论教内教外的,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是一视同仁,决无厚此薄彼之分,有时对信教师生的要求反而更严厉些。

四维学生在校除学习外,没有任何组织,就连学生自治会也没有,更不要说什么其他党团组织了,不管是进步的或是反动的一概没有。四维的学生真是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课内书,思想禁锢在书本知识之中,对学校以外的事物全不感兴趣。除每年每季参加县里召开的运动会之外,很少与外界社会接触。正是由于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三年学满毕业,在文化程度上成绩较好,学生家长满意,社会上称许。所以1941年后学生增多一倍,除益大小学毕业生外,大名城高以至魏县、广平、南乐、清丰、濮阳等县的高小毕业生也都来投考,这时是四维中学的鼎盛时期。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名天主教区传教经费拨款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1943年我区遭到严重灾荒,四维中的经费也随之日渐困难。至1945年麦天大名解放了,抗日民主政府一专署教育科派李一凡同志来四维中学视察,听课,认为教会学校传授文化知识方面尚好,但对青年学生思想束缚得过紧,男女学生互不相关、个别教师思想太老,太封建,建议学校撤换了女子部一位教国文的老谷先生,另派男子部的中青年教师张少逸到女子部教国文,韩秋坡教政治,李良才教历史。从此打破了中青年男教师不得任女子部课程的局面。后来大名县救国会韩秋坡同志经常来校领导男女生组织起来,一同参加会议,一同参加排练新剧到社会上演出,因而学生思想得以解放,便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直到1946年夏抗日民主政府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减租减息,大名天教会被革命群众斗争了,教会设立的四维中学,连同益大小学才都停办了。

 

 

 

 

 

 

                                                              (大名文史资料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