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天主教会也跟全国各地的教会一样,除了直接向人民群众宣传宗教信仰,劝说人们信奉天主教之外、还往往通过设在大大小小的医院、诊所和开办各级各类的学校,以便与社会各阶层人们接触,由于治病、教学给人们身体、精神土带来一些好处,便可取得人们对教会的信任,进而达到其宣讲宗教教义,发展教徒的目的。
大名天主教会早在清末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就在城内东大街路北西院(现在大名县法院和检察院所在地)中创办了一所完全小学校,取名为“益大小学”,并在当时的大名县公署呈报备案。又于光绪27年(1901年)开办了一所法文学校。继而因为该校以功读法文为主,做当时直隶省政府未予批准备案。学生学习四年毕业后,只能报考法国教会开办的高一级学校,如天津的工商学院、上海的复旦大学,或者到用法文的地方去找工作,当时陇海铁路和北京邮政管理总局尚用法文。因为法文毕业生出路很狭窄,法文学校越来学生越少,到1937年全校四个年级仅有五、六十个学生。因此,教会当局便筹划将法文学校改办成普通初级中学,并于37年向河北省政府报请备案,取名叫“大名四维初级中学”。
“四维”这个校名是当时大名天主教会里一位中国传教士老杨神甫起的(“神甫”一词是天主教传教士的一个普通称呼)。他采用《管子》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义理,作为教会办学的宗旨一一提倡礼义廉耻一一四维宏张,国家兴旺。因而将学校命名为“四维中学”,这也正如后来“四维’中学校歌”歌词中所表达的那样:
四 维 中 学 校 歌
张临安词
孙宽容曲
亚州文化震东方,道德宏昌。
礼义康耻四维张,化雨春风长。
甄陶人材资培养,萃萃序庠。
腾蛟起风志气昂,蔚成祖邦。
文明焕发之荣光,焕发之荣光。
四维中学校址在大名县城内东大街天主教会大院中(现在大名县公安局所在地)。院中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大楼,共廿七间,俗称“法文楼”。上层中间是天文仪器室,东西两侧是学生宿舍八间,中层东西是学生教室两座,中间是校长、学监的办公室,下层是地下储藏室。校院东西两排备有平房九间,前有走廊(四座教室,二座教员预备室)。院中设篮球场一个,以备学生课间活动之用。楼前空地种植树木花草。院外东西是大伙房和浴室,北面是一个运动场,供学生下午课外活动使用,南邻益大小学校,小礼堂另在东南角处,(现为林业局所占用)共十大间,约300多平方米,西面是讲台(也可作舞台用),东面有楼座,上下可容纳二百余人。夜晚,教会里有自制的发电机磨电照明。四维中学女子部校址在东大街路南教会里,和益大小学女子部同院,教室也宽敞明亮,环境清静。就当时来讲,四维中学的校舍和设备,还是比较完善美好的。
当时大名天主教教区已归匈牙利人管理。教会委派一匈籍传教士名叫聂孚远的任院长,总理教舍内所设立的各级各类学校(益大小学、四维中学、还有小修道院和经言小学),并由他组织成立学校董事会。董事们大多为大名天主教会内外的知名富商绅士,如王铸颜(教徒、商业资本家)、薛纪先(教徒、富商)、黄西箴(绅上、大名县商务会长)、史幼光、景际平(清末儒学生员)等。学校董事会是向政府呈报备案时一个开办学校的负责组织,平时没有例会,学校遇有重大问题时,教会将董事们请到学校来商议一下,而实际上教会里院长是决策人,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总负责人。
由学校董事会出名,实质上是教会院长遴选,聘请一位四维中学校长,第一位是大名城内的高级知识分子黄洳湘字楚人,系学董黄西箴之子,法文学校毕业,考入天津工商学院,毕业后在南京政府监察院工作,“七·七”事变前回家乡来。校长除担任一门修身课外,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外联系,参加县里教育工作会议,向教会院长汇报,并可建议如何执行县里的指示。至于学校其他一切事宜,都不归他管理。直接管理学校一切事务(教务、训育、总务等)的均由院长委派的一名学监负责。四维中学的首任学监是匈籍传教士名叫李法尼的(据说李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修道做传教士的)。其人学识较广,办事专断,管学严厉。学监下设舍监二人,由信教的教师担任,负责住校生的起居作息,生活纪律,是学监的助手。各班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为考勤自习,纪律、成绩统计等,大多也是信教教师担任。另外,职员仅设文书一人,专管对外呈报公文及学生学籍,教职员名册,报表等。四维中学女子部则由修女代管,当时负责人是一名姓伊的姆姆(修女中较高一级的称呼),教务上一切跟男子部一样,听从学监的安排、指导。
四维中学的教师,除教会中几名神甫、修士义务任教外,一律实行聘任制,由院长下聘书,任期一年,得连聘连任。教师待遇为月工资制。日伪时期由于物价不稳,后来改成以粮代薪,每月小麦三斗(九十市斤)。工资虽然比公立学校教师偏低,但每月照发,从不拖欠,这方面较公立学校好。按一九四0年来说男子部共有教师17人,信教的约占50%,出身成份较高约占40%。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毕业的有黄汝湘(天津工商学院)、成育文(北京朝阳大学,兼任益大小学校长)、成天得(天津工业学院)、黄汝楠(天津水产学院)、薛汝凤(北京辅仁大学)、韩养源(河北省立第七师范)、程冠三、毛家荣、史书麟、张少逸(法文学校毕业)、赵金奎、武世举、孙宽容(教会师范班毕业),另外聘请一位清末拔贡张临安老先生讲授古文。外籍教师葛、穆、金三人(教会神学院毕业)。女子部教师除个别修女任课外,大部分是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毕业的,如李慧蓉、赵玉凤、赵佩贞、郭玉杰、陈春荣、张志侠等,另聘一位老谷先生教国文,后来又聘请了一名美籍女教师叫美珠的教英文。总之,就当时师资水平来讲,四维中学的教师资历是比较高深的。这些教师不论其信教与否,大都是不愿在日伪机关学校工作而来到教会学校教书的。四维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发展而有所变更,有出有进。大约是在1943年前后,教会另委派一位姓姬的传教士任院长,校长换成一位中国神甫孙化远(魏县人),学监先换了一个匈籍姓席的传教士,不久则由校长孙化远兼任,最后又换成一个姓高的匈籍传教士。教师则陆续聘来了韩秋坡(七师毕业)任益大校长兼四维修身课,陈履峤(湖南体专毕业)教体育,谷静波(北京美术学院毕业)教美术,王保国(法文学校毕业)教数学,郑干卿教历史,张人瑞教国文,以及景福臻教音乐、庄延龄教日语(后二人系四维毕业留校生。原先教日语的是日本教官小林,后来换成小魏翻译,最后庄学会了,代替他们)。这些人有的信奉天主教,有的不信教,但大都是无党派民主人士。
四维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大名城内的市民、公教人员、工商业者的子女,均属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极少数是地主富商家庭出身的。大多是走读生,住校生占一小部分,则是来自农村富裕中农或贫下中农家的子女。他们绝大多数是信奉天主教的,其中还有小修道院的学生。总的看来学生中信教的约占25 %。学生年龄城里的较小,均在12-15周岁之间;乡村的稍大两岁,但大都不曾涉足社会,没有任何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