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镜波,男,1916年生人,大名县张铁集乡北张铁集村人。1940年3月,大名抗日县政府成立,即到大名县政府卫东办事处工作,1943年在元朝一区任区秘书,1944-1945年任一区区长。抗战胜利后,调任县政府文教科长。1948年10月调冀南一专署任教育科长。1949年2月随军南下,到湖南任益阳专署教育科长,1952年“转工业”任航空工业部株洲第一航空技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2年任湖南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1983年离休,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对老一辈人在战争年代作出的贡献,也就慢慢地淡忘了。特别是年青一代,更不晓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人如何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为了纪念过去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用他们的功绩激励后人,把这个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好,把我们大名县建设好,很有必要把元朝县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做的一切,告诉他们,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
元朝县是冀南区最巩固的战略后方
我县地处冀鲁豫交界的边境线上,由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和山东的莘县朝城各一个区所组成。距各县城较远,是日蒋势力鞭长莫及的地方。地理条件在对敌斗争上十分有利,是上级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经常活动和居住的地方,如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后方医院等,大都在我县境内。
自一九四O年三月,解蕴山、李大磊,张靖华等同志到河东开辟工作以来,建立了大名抗日县政府卫东办事处,后来由于敌人的分割和战争的需要,又改划为元城县和元朝县。由于我县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好,在我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和各项工作,都做出了出色的成就。成了冀南区的先进县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前线最可靠的后方根据地,真正发挥了“堡垒县”的作用。
正因为是这样,我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支援战争上,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较别县付出了更多的代价。确保了前方的供给,起了夺取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战争年代里,我县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更不知有多少为战争胜利而添砖加瓦的无名英雄,他们不计名利,不务虚荣,为了自己的翻身解放,为了一个新中国而奋斗。原一区后炉里村一位老支部书记说:“在二十多年中我培养了十九位支部书记。他们都脱产当干部去了,我还是个村干部。”这是多么开阔的胸怀啊!不少县区村干部都是这样,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若干年月里,他们仍坚持在原来的岗位上。有的民兵也当了一辈子民兵,他们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在那艰苦的岁月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不愧是英雄的老一辈,这是元朝县人民的光
荣,也是大名县全体人民的光荣。
参军参战壮大军事力量
划县后,元城县第一任县长李向哲(即栗汇川)。李到任后当即着手组织地方武装,秘书贾瑛同志到处筹划枪支。以刘鸣相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了县大队,后改为独立营。一九四一年夏天,县大队用不足二个排的兵力,乘日伪军外出抢粮之际,化装攻入金滩镇据点,缴获了维持会欢迎日伪军“凯旋”归来的日本旗子二十余面,并向维持会人员训了话,宣传了当前形势和我党我军政策后,安全返回驻地。从此使他们不敢随便出来骚扰。各区都相继成立了区基干队,抗日武装不断扩大。随着部队的不断升级,元城县为野战军输送了不少兵源。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们扩军备战的任务也就更大了。日寇投降后,我大批军队正准备复员,因此,准备复员的部队,不再复员了,巳经走了的马上返回原部队。而我县则掀起了参军热潮。为了保卫解放区和胜利果实,翻身后的人民,报名非常踊跃。县区村各级干部也带头参军。县长朱广林和区委书记吴允道、区长王佃卿等同志作出了好的榜样。全县组成了一个新兵团,这个团都是我县的各级干部和优秀青年。
元朝县曾多次扩军,有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奔赴前线,他们为抗击日寇开创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有不少的同志在战争中牺牲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解蕴山县长在反扫荡中牺牲了,县政府两任秘书陈乃达(陈镜三)和黎曙同志也先后死在敌人屠刀之下。四区侯区长和粮秣助管张玉斋,被日寇抓到日本当劳工,张玉斋死在日本,而侯区长虽然回国,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几乎成了残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都应永远怀念他们。
我县民兵,曾远征打太原,参加解放济南战役,押运粮草,护送伤病员。最大的一次是参加陇海战役,由县武委会主任刘坚同志带一个民兵营,在二纵后勤参谋长王栋才同志的指挥下,进行通讯联络,守卫兵站,催运粮草,掩埋阵亡将士,做了很多有益巩固后方的工作。我县每次担架队出征,都有他们来配合。我县民兵是一支坚强的不脱产的人民武装,在两次伟大的人民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做好粮食供应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我县地处安全地带,在粮秣供给上和经济负担上,都较别县多些。它除供应县内所驻部队和机关团体外,哪里需要就向哪里运送。虽不象电影“车轮滚滚”中所描写的那样,把小车推向了南京。而我县的四轮车和独轮车,也跑遍了冀鲁豫大部地区。陈毅元帅说的好:“若说新中国是打出来的,不如说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的。”的确也是这样,人民战争需要人民来支援。
在一九四二年秋天,夏收刚过,秋粮尚未成熟,骑兵团和南进支队十六团,包剿截击大名和金滩镇出来扫荡的日伪军,未经怎样交火,大获全胜。伪军跳进卫河溺死者不计其数。并乘机拔掉了金滩镇炮楼。当晚以申振中同志为首和县政府,一、二区区乡干部,带领附近村民,一夜之间平毁了敌人碉堡。天亮之前听到增援日军的汽车声,我们率民工安然撤离。战斗胜利了,群众一片欢腾。而战马缺少草料吃成了一大难题,怎么办?群众自动割来成熟的谷子,送给战士喂马,战士们接过刚割下的青谷草,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又如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间,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之前,“二纵”在我县整军,几乎各村都住了部队,他们每天全付武装练习急行军。粮草全部赖就地供应。临行时还组织粮站随军南下。携带了大批粮草和车辆。
“军队和老百姓,本是一家人。”元朝县人民有着这样一个光荣传统,他们与子弟兵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真是军民鱼水情。军队需要什么,他们就供给什么。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好粮食交纳公粮。在村上还要优待烈军属,给“四属”户代耕,他们付出的劳动是很大的,而所作的贡献是说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