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张若名与周恩来——一个历史盲点的揭秘

张若名与周恩来——一个历史盲点的揭秘(1)

发表日期:2011-7-30 21:40:1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周恩来                 张若名

 


张若名(第一排右)  翻拍于大名郭隆真纪念馆

 

历史,有时候也会留下盲点。

我在不久前的采访中,就遇到了有关一位已故女性的沉默的空白。直到我终于找到了她尚健在的92岁丈夫、饱经磨难的61岁儿子,还有她的一些远亲近戚,以及半个世纪前她教过的几位学生,通过他们的回忆,她才从历史的盲点里慢慢地走出来。

作为五四运动天津女界的杰出人物之一,她本来不应该被历史遗忘,作为留法获得文科博士头衔第一位中国女学者,文人名录里也应该有一席之地。而她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格的一生,或许对后人认识历史,更有某种启迪的价值。

她叫张若名19022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586月殁于云南省昆明市。

 

韩素音说: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

 

有关她最早的信息,来自韩素音的一本书。这位英籍女作家在《周恩来和他的世纪》里,追述了周恩来邓颖超五四时期的初次相遇。然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但是,他(指周)并没有一见钟情。事实上,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

如果我不是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正在采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上述文字可能就从眼底溜掉了。巧得很,周秉德说,她的七妈,也就是邓颖超,告诉过她这个姑娘的名字:和你伯伯一起去法国的张若名,原来他们接触就比较多。我曾经以为,如果你伯伯不坚持独身主义的话,可能和她最合适了,别人也都这么认为。

张若名的儿子杨再道,一位建筑工程师,从1980年开始,锲而不舍地到处搜集有关他母亲的史料。他寻找了可能找到的人,读了可能读到的报刊和书籍。他整理出的第一份素材就是五四时期的张若名

张若名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杨再道说:我母亲比邓颖超大两岁,她们从一年级起就是同班同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张若名曾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评论部部长、天津各界联合会庶务科干事。6月至10月,她三次作为天津代表进京请愿。9月她与周恩来等发起创办了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组织觉悟社。据尚健在的觉悟社成员谵小岑老先生回忆,为体现男女平等,20名成员男女各半,女学生的名单就是由张若名提出的。同年12月张若名当选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长。1921129日,她与周恩来等一起在天津被捕,经过半年的狱中斗争,717日获释。

杨再道告诉我,寻找母亲这个时期的史料很困难,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在博物馆的文字说明中和不少材料甚至有关的书籍里,张若名的名字都被勾掉了。比如当年4名爱国学生请愿代表被捕坐牢,这样一段重要的史实,现在只提周恩来和郭隆真,张若名还有另一人就被埋在字背后了。他只能从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的字里行间寻找张若名。总理的文章,总没有人敢删吧!杨再道说。果然,他不仅找到了母亲的名字,还找到了母亲的日记。周恩来摘录了张若名十多天的日记,冠以张若名在营务处的日记的标题.编入了他的文章里。可见,母亲和周恩来既是战友,又是难友,她把自己的私人日记都交给了周恩来。

据悉,美国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二册附录中,曾提到周恩来当年与他一次谈话的笔记,当谈到觉悟社的创办人时,周恩来说,有他、张若名、郭隆真、刘清扬。

现在还可以查到70多年前觉悟社出版的第一期刊物《觉悟》,其中刊登着张若名以三六署名所撰的《急先锋的女子》。这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当年18岁的张若名,正是以妇女解放先驱的姿态,投入五四运动,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

 

 她的儿子登报寻找署名一峰的两本小册子 

 

张若名的祖父是河北清苑县的首富,父亲做过官。她自上学以后与当医生的叔叔一家往来密切。这个书香门弟家族里的堂姊妹们,至今说起张若名仍啧啧赞许,称她为女中豪杰。她们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她在秘密出走之前,给家里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封书信。1920117日,张若名与郭隆真、周恩来等190多位勤工俭学生,登上了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杨再道搜集他母亲初到法国时的情况,得到了现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的盛成教授的帮助。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当年与张若名过从甚密,他先期抵法,曾尽地主之谊,为张若名和郭隆真租好了房子,还帮助她们学法文。

据他回忆,张若名比周恩来早九天到法国。周中途在新加坡下船,改乘下一班轮,为的是和蔡元培先生同船抵法。周恩来到了马赛港后,连夜赶赴里昂。第二天一早他与朋友们兴高采烈地会面了。他们在火车站对面的一家饭店里等候着他。大家在一起畅谈了两天。盛成记得当时在场的有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刘清扬、张申府、陶尚钊、盛成。

1921年夏天,张若名和郭隆真迁到法国中部布卢瓦居住,在那里经常和周恩来见面。1922年上半年,她们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等在巴黎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开始完全是秘密组织,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化名,周恩来的化名是伍豪,张若名的化名是一峰,郭隆真的化名是林一

当时少共以学习做为主要活动内容,他们成立了一个共产主义研究会,采取自学和互教互学的方式学习。张若名聪颖好学,法文进步快,不久就能顺利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法文书籍,所以她经常担任主讲人。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曾把小组会上的讲稿加工整理成两篇文章《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发表在法国《赤光》半月刊上,所用的笔名为一峰,这两篇文章还油印成了小册子。1924年周恩来回国时,特地把这两本书稿带回广州,并一手经办在国内印刷出版。

杨再道说:我曾经在《光明日报》上登广告,寻找母亲的这两本书,这是她早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可惜至今还没有音讯。不过西安有个人给我写信,他收藏有一本1925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其中有我母亲的另一篇文章《帝国主义浅说》。当我翻动着那些发黄褪色的书页时,果然看到了署名一峰的文章,它排在开首的第一篇,后边还排有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文章。

张若名初到法国时笔耕很勤,作为北京《晨报》驻法国特约通讯员,她寄回报道近20篇,19 213月至7月,《晨报》先后刊出《留法俭学生最近之大觉悟》等若干篇。1924年在邓颖超等人创办的《妇女报》上,张若名和郭隆真合写了一封关于如何办好妇女报的信,她还以一峰署名再次论述妇女解放运动,文章的题目是现代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全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