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回忆1942年冀南大灾荒

回忆1942年冀南大灾荒(2)

发表日期:2011-7-30 21:26:1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原  因

 

(一)既有天灾,尤有敌祸,而敌祸是主要原因。日军为将华北作为侵华战争的可靠后方和供应基地,从1941年以来,在军事上进行更加频繁地、残酷地扫荡,疯狂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经济上加紧了封锁和掠夺,致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敌人从冀南战领区、游击区直接搜刮的款项每年约达20亿元,人均负担在350元左右。并抓走大量苦力劳工,有些送到日本国,有些送到我国东北。至于临时性的出夫出差就更频繁了。据对巨鹿县的大韩寨、大吕寨、冀县的北冯村、新河县的西千庄四个村调查,平均每户每月出工六人次。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扫荡都强征马车、民夫跟随,目的就是抢粮。当然牲畜、猪羊、鸡鸭等都不放过。经过一次敌人扫荡,群众就遭受一次酷劫。堂邑县西茉莉营村原有165户、979人,牲畜102头,房屋1200间。这个村先后被日伪军抓走失踪284人,被打死11人,房屋被烧935间,牲畜全被抢光。在灾荒中饿死212人,外逃460人,全村仅剩老弱12人在家吃树皮、树叶,有时吃死人。冠堂公路两侧,马颊河两岸耕地土质较好,敌人破坏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在公路两侧挖大沟、修碉堡,制造无人村人区40年代初期,冀南人民遭受的大灾荒,是由于天灾加敌祸,而敌祸是主要的。

(二)旧中国生产力水平很低,根本谈不上防灾、抗灾的能力和措施,因此,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当然,这是当时反动腐朽的政治造成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切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抗日政府无力也不可能大力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在一般情况下,群众还可勉强渡日,一旦发生大灾,群众就必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到1942年,战争已进行了四、五年。群众为了支援战争在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钱出钱的号召下,已经付出了很大力量。人人形容我们的八年抗战是:小米加步枪,俗语也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是说在战争中对粮食的消耗更为突出。长期战争对粮食的过度消耗,群众的家底已相当弱薄,从而降低了人民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大灾来临,群众便陷入嗷嗷待哺的悲惨境地。

(四)根据地特别游击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上是工作薄弱环节,地主、富农在不少地方还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村政权。他们在政治上欺骗群众,不认真执行改善民生的政策、法令;在经济上把一些负担和摊派不合理的加重在基本群众头上。大名县杨家桥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是根据地,当时有这样一个分析:全区共有34个自然村能够执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政策、法令,而办事又公允的村政权也就是占半数左右。其他就属两面政权了,这些村既资敌,给敌人送粮送款,而对抗日政府应该负担的粮食、柴草、款项等,又不能因资敌而减免。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这些地方的村政权控制在地主、富农手中,他们把这些沉重的负担不合理的加重在基本群众头上,使群众生活平时就处于温饱线以下,遇上天灾,就难以摆脱厄运了。

 

救  灾

 

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没有压倒冀南革命的人民,严重的灾荒也没有压倒冀南革命人民。在区党委、行署的领导下,一系列的救灾工作开展起来了。

(一)筹粮急赈。为了保障党政军民必要的供应和重灾地区的急赈,粮食的余缺调剂就成了当务之急,即是说从收成比较好的地方运粮到灾区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粮食的调运,有的是在专区与专区之间进行;有的是在一个专区内县与县之间进行;也有的在一个县之内进行。各地政府多以粮秣部门为主,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了运输队。元城县组织灾民到黄河岸背粮,背回多少粮对半分,一半归背粮人,一半交政府供应军队和赈济灾民。企之县组织了运粮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约有100辆推车,每辆推车远距离可推100斤至200斤;近距离可推300400斤。一趟运回粮食几万斤。一部分供应机关和军队,一部分作为急赈粮。区党委、行署、军区领导机关经常活动的四专区,运粮任务更繁重,当时四专署粮秣处设有运粮科,冯英同志就是那时的运粮科长,负责宏毅、清河、武北、枣南以及威县一带的运粮工作,从有粮地区往企之、临清交界的大屯一带运送。冠县、堂邑等重灾县先后从中心区运来急赈粮350万斤。仅冠县就组织小推车1050辆,运一次粮来回5天,每人可得粮30多斤,除自己吃外,还可养活一、二口人。在战争环境中,运粮工作十分艰巨,一般都需有部队或民兵掩护,才能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象部队行军那样,夜间行走,白天休整。回忆起有这样一件事:我们有几十人的毛驴运粮队,夜间走到冠县城南,正遇上出城扫荡的伪军,敌人误认为是黑马团来了,吓得敌人狼狈窜回城去。

(二)开展借粮,就地自赈。194336日,冀南行署发出借粮救灾指示,同年410日又颁发了开展借粮运动的布告,强调指出:本着团结抗战的精神,互助互济,共渡难关,借粮原为维持目前灾民最低生活,经这次借粮之后,一般不再发起借粮;借粮必须履行手续,并保证秋后本利还清,今后一切粮食均可自由买卖,但卖者不可囤积居奇,高抬粮价。各地借粮运动的开展都以村为单位,由支部领导,抗联出面,农会为主,政府调解的办法而进行的。一般是干部深入到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对地主、富农这些有粮户进行摸底,通过群众一再酝酿讨论,实事求是的提出被借粮户名单及各借出粮若干,然后召开被借粮户会议,说服动员。面对行署借粮的正确政策和灾民四处乞讨,卖儿鬻女甚至饥饿而死的惨状,通过一系列工作,有的地主、富农就主动早借出粮食。冠县抗日政府就表扬了桑阿镇一带韩家、槐木园村主动借出粮食7000多斤的韩学信、刘士洪等开明地主。但对多数地主、富农来说,总是一再讨价还价,对这些有粮户一般地进行批评说理外,对个别顽固地主,雇工明明知道他家有大批余粮,而对灾民见死不救。大名县黄金堤、南盘村都发生灾民成群结伙到这少数顽固地主家进行了必要的斗争。不借出粮食不散伙,到吃饭时让地主管饭。灾民去地主家时还带着铁锹、撅头,再不借出来粮就动手挖。这些办法真灵,这样一来,顽固地主不仅把粮食借出来,一般地主、富农也不再讨价还价了。灾荒严重时,张越同志担任元城县长,他在南寺庄发动灾民借粮,引起恶霸地主xxx的不满,他勾结孙甘店碉堡的伪军,拂晓时包围了南寺庄,遭到张越同志带领一个班武装的抵抗。卫东支队闻讯由从善楼火速赶来解围,申镇中同志当时是二区区长,他也率基干队迅速支援。结果伪军狼狈窜回炮楼,张越有惊无险。事后把勾结敌人破坏借粮的恶霸地主xxx查明枪决了。

实践证明;行署的借粮政策很得人心,但必须发动群众方能贯彻执行。据17县的835村统计,共借粮327万斤;冠县桑阿镇就借粮4万多斤;莘县30个村借粮2.5万斤,代食品5594斤。在救灾上起了很大作用,有效的解决了灾民一时的吃饭问题。

(三)始终把恢复农业生产放在首位。人们都明白:地耕种不好,下季没有个好收成,将使严重的灾荒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从根本上摆脱灾荒,在大旱期间采取以工代赈大力发动灾民因地制宜的兴办水利。即是说政府管吃、群众出工疏泻新旧河道并开渠引水。冀南全区约挖土方500万方,仅鸡泽、永年、曲周10个县新增水地3万多亩。行署还拨出一批粮食奖励打井,大旱期间打新井一万多眼。这些新增的水田都及时抢种上早熟作物,有效地缓解了灾荒的破坏程度。19438月普降透雨后,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贷口粮、贷籽种、贷牲畜,组织一切人力投入抢种。能种晚秋的就种些晚秋作物;并适当地种些瓜菜,以便早种早收早接口。但主要的是抓紧秋播小麦。行署先后向各地贷麦种190万斤,还拨出救济款3000万元支持群众种麦。当时各级党政机关的人力、畜力、包括宋任穷政委在内,都去帮助群众拉犁下种。不仅要求做到适时下种,而且要求少留棉田,不荒土地,尽可能扩种、多种。这就给来年顺利渡过灾荒打下了物质基础。

(四)副业生产抓得狠。副业生产能现赚现吃,可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所以传统副业和新项目做到了一齐上。冀南是产棉区,历史上广大妇女擅长纺线织布。许多县把棉花贷给群众,把生产的土布收上来,运到外地,换回粮食。一匹土布可赚回杂粮30斤。宏毅县群众有织毛巾的技术,开始时一家一户的进行,后来在妇女救国会的号召下,组织起生产合作社,很快在全冀南发展到3600多个。请来外地师傅,改装织布机,提高纺织技术,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生产的毛巾土布不仅销往临清一带,还远销到太行、太岳根据地。把赚的钱买回粮食。纺织这项传统副业在冀南地区具有普遍性,各地还因地制宜开展了熬硝、淋盐、制碱、养殖以及开四坊,编草帽辫等。灾区饿死那么多人,留下的孤儿无人管,行署收养起来,也没有粮食养活。当时行署有位参议,名叫郭栋臣,威县人,他向行署要些棉花,纺成线,搓成绳,编成网,领着孩子到荒地里捉兔子,就这样,靠吃兔肉养活50多个孤儿。面对灾区严重缺粮的情况,群众在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中,除参加政府有组织的运粮外,自己筹措一点本钱,自愿结伙,向冀鲁豫收成好的地方买些粮食运回来,既供自己吃,也出卖一部分。这种生产自救的贩粮活动相当普遍。当时大名北部沙疙瘩、东司庄一带村村都有不少人贩粮。为支持群众生产自救活动,政府先后发放救灾贷款20万元,救济粮89万斤,急赈棉49万斤,代食品5.7万斤。

(五)精兵简政,节衣缩食。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党政机关一再精兵简政,减少单位,合并部门,减少工作人员,严格控制脱离生产人数。军区也决定缩减部队规模,将七个主力团改编,抽出编余人员4070人,除将3800人退伍、入学外,其余另行分配工作。精简后,军区司令部只保留4个科,11名干部。军区要求各县游击队再行整编精简,规定:县基干队60120人,区基干队1520人为限。军区还命令全体指战员每人每日节约小米由原来的一两增至二两。这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六)移民就食。对实在无法渡荒的灾民,当地政府印发了灾民证,介绍他们到收成好的地方去就食。行署指示接收灾民的地方政府要做好接待并适当分配到各地。当时元城、大名县一部分灾民移到成安县;四专区一部分灾民移到任县、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