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着
解放前多穿家织土布,手工缝制,多为蓝、黑、白、灰、紫花色。男冬着长袍、棉裤、棉袄,戴帽衬、毡帽,或扎白毛巾,穿自做棉鞋、棉布袜子。夏穿短裤,戴草帽;女着大襟袄、褂,城镇富户女人穿旗袍、裙子,剪发头。农村姑娘扎长辫,穿绣花鞋,婚后结发成髻,城乡妇女均戴耳环。解放初期,人们多穿一尺宽裤腿,扎白毛巾,青年妇女扎双辫。“文革”期间,城乡不论干部、群众多穿草绿色衣服或蓝色衣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用缝纫机做衣服,裤腿变窄,更多的人买成衣、名牌服装,衣着讲究,色泽多样。农村男女青年大部穿化纤、混纺毛料、丝绸服装,款式大方;中青年妇女多剪发,冬春围头巾;城镇女青年烫发,穿高跟皮鞋者较多。中青年男子冬季穿毛纺、混纺、化纤、羽绒服、毛衣、毛裤、皮衣、皮裤、皮鞋。夏季男女多穿凉鞋、拖鞋、T恤衫、短裤。
居 住
喜住坐北朝南房屋,北屋一般为上房,东、西屋为陪房,一户一院者居多。解放前,一般农户多是几层砖为根基的土墙平房。地主、富农家有楼房、瓦房。解放初期,盖房多为八寸砖墙或砖包土墙。七十年代以来,住房标准逐渐提高,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舒适,多是一尺二砖墙,大窗户,有的盖明三间暗五间挂走廊的大瓦房,有的平房是石灰捶顶,可当晒谷场。八十年代至今,农村盛行五间一座又高又大的出厦房,有的户盖起楼房。多数外门很讲究,外贴花瓷砖,图案新颖,门楼高大美观。城镇则盛行单元楼房,有的仿古式、欧式,有的单门独院,院内栽植观赏树木和花草。
饮 食
一日三餐。旧社会劳苦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一般人家以玉米、高梁、红薯、小麦为主食。平时称麦子面馒头为“好面馒馒”,改善生活时才食用。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平时以小麦为主食兼食些杂粮。人们喜食馒头、大饱子、饺子、面条、米粥。蔬菜有白菜、芹菜、萝卜、大葱、瓜果、豆类、食用菌类、西红柿、反季节大棚蔬菜等品种。副食有粉条、豆腐、鸡蛋、鸡、鸭、鱼、猪、牛、羊肉等,早饭喜喝粥、小米稀饭、豆浆,吃油条,中午吃炒菜、馒头、大米,夏天喜喝啤酒,冬秋季爱饮白酒,晚饭多食面条,称吃晚饭为“喝汤”。
行 路
解决前,人们外出靠步行,少数人骑牲口、坐马车。解放后自行车逐渐增多,七十、八十年代自行车盛行,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代步、运输工具。九十年代,机动三轮车(三马)、拖拉机、摩托车、汽车增多。1990年实现全县各乡镇通油路、客车。进入新世纪全县各乡镇通了公交车,县城通了微型客车和出租汽车,县直机关、各乡镇都有一至几部小汽车,方便了出行,改变了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