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大名风俗习惯:结婚习俗

大名风俗习惯:结婚习俗(2)

发表日期:2011-7-22 10:21:4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2、贫婚

贫婚,在迎娶仪式上区别不大,做为整个婚事来讲,主要表现在男不置家具,女不陪送嫁妆。至于迎娶上,只是不预备酒席或者酒席从俭。还有的所谓贫婚婚礼不贫日子贫

农村的贫婚是名符其实的。但还不能手拉手就过门。过去,民间认为手拉手地过来,乃是男、女苟合的现象。是骂人的话。所以,万不能应这个典。再穷也要有个迎娶仪式。农村的婚事大半结合农闲,深秋地净场光之后,甚至是腊月底百无禁忌之日办喜事,还省得卜算、合婚择日子,来它个娶完媳妇就过年——双喜临门。

婚前,男家给女的做件红布棉袄,绿花布的棉裤,一双青布鞋,前脸扎上几朵粗糙的小花(可能是本家老太太的手艺),一双布袜子。附加几个黄米面小枣的年糕。这是唯一的彩礼了。托媒人送去顺便商订迎娶的吉期。

迎娶之前,男家如果有条件,必须自己动手糊顶棚,找一把笤帚蘸上白灰水把墙壁粉刷一新。炕上只添一领新芦席。做一个蓝布长形枕头,但两头要缝上花布堵头;一床蓝棉被,绷上花被头(蓝布印白花)。为了装点喜庆气氛,墙上不能空着,如是腊月底办事,就贴一张大胖小子抱鲤鱼或者《耗子成家》的年画,再用红纸剪两个双喜字贴上。找个当地的土秀才写上几句极其粗俗的祝词,如:宜人新年乐,地里有活做,生个大胖小,元宝好几个。,贴在炕里墙上,来个迎门冲

轿子是从附近镇上赁来的,挂的无非是一幅褪了色的素红轿围子。四名轿夫是本村的老乡,自然是白帮忙的。无所谓娶亲太太,往往是临时在邻居中请个上了年纪的妇女给压压轿,省得空着在半路上招邪

迎娶回来,一进村,照例要放一挂鞭,加上两个二踢脚,不说是崩崩邪气,反倒说是崩崩穷气。院里烧一堆玉米秸算是烧了炭盆,以象征夫妻越过越炎炽。新人头上顶着一块红包下了轿。有的就到常年供俸的天爷(每家上房门左侧都留有一个位置,供俸天爷纸像,印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字样)前边双双三叩首。有的烧三炷香,也有不烧的,夫妇就地三叩首,就算拜了天地。有公婆的就事拜拜,也就算是行礼如仪分了大小了。

然后,老两口子、新婚小两口子、娘家跟过来的送亲官客,连同张罗人等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饭罢,在老两口带领下,拿着几张花红纸钱,到村外祖坟祭祖,就算是自己家里人了。

当天,四邻的孩子们自然都吵嚷着到×家看新媳妇,于是挤了半院子人,你说我笑,变相闹闹新房。可是,新媳妇并不是坐在红罗帐里,而是蹲在地下的锅台前烧火做饭了。这时,街坊们有的送来两升小米;有的送来两棵白菜;还有的送来几个年糕或粘豆包。以示贺春和邻帮邻的友谊。

转过天来,老两口子向邻居借一头小毛驴,由新姑爷赶着,送新媳妇回娘家。路上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回门的,尽管如此简陋,仍然招来许多青年人的羡慕和小孩子们的夹道喝采。

3、守寡与改嫁

封建时代,女人出嫁无论为妻为妾,必须从一而终,中途一旦丧夫,成了孀妇(寡妇)即终身不能再嫁,只能成为婆家的一员,无条件地受婆家的使役,谓之守寡。俗云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既便婆家没有生计,生活困难,亦不能改嫁,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改嫁,将来死后到了阴间,见到前夫将无法交代。而且,在现世也会被人所歧视。

同时,寡妇往往被视为不祥之人(不得参预家族内敬神祭祖,婚丧大典)。好像她丈夫的早死,与她的有关。故门第较高的初婚者,多不愿娶寡妇。与此相反,民间下层有的往往与寡妇交往无忌。甚至为此争斗,俗云寡妇门前是非多。再者,男子丧偶后续弦(再娶)亦不忌讳娶寡妇,因为命运相同,条件对等,彼此无所挑剔。

寡妇再嫁,俗谓往前一步。这大多数是娘家人或婆家人的主张。故寡妇再嫁也有主婚人。古代,寡妇仍可由娘家父、母夺而嫁之(其彩礼仍归娘家收受)。如果寡妇不愿再嫁,父母也不能相强。由于寡妇的身家情况不一,所以,后就出现寡妇自行主婚的情况。俗云老天要下,寡妇要嫁,谁也管不了(仅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习俗,并不符合封建礼法)。

由于寡妇本身是个禁忌体,故此她的改嫁,在迎娶礼俗上与处女初嫁不尽一样——带有诸多禳解不祥的习俗。旧时大名寡妇改嫁的婚礼大抵有如下的三种形式:

1)基本上维持花红大轿的迎娶仪式。清代,时兴夜间迎娶,寡妇再嫁自不例外。但民国以后,时兴白天迎娶,但却在下午,大约表示是后婚;有的则在夜间迎娶。响器、执事大多从简。寡妇坐轿子不能脸朝外,必须脸朝里,谓之倒轿正脸。为的是把世俗所谓的寡妇改嫁不要脸说法正过来。

2)娶寡妇多是男子丧偶后续弦,由于不是原配正配,迎娶仪式也就不能算是正娶。寡妇走出原来的婆家(或娘家)与进入新夫家均不得走正门(一般无旁门者自当免俗)。同时,也不用花红大轿迎娶,而是由男的用车来接。临时雇个看街的挑一桶净水,放置门前约二十米远的地方,将扁担立于墙根,等车到此处,寡妇即下车,用脚将水桶踢倒,任水倾洒于路,说是洗洗身上的污垢即丧夫改嫁的耻辱,其实,这乃是寓义路水夫妻。做为新郎来讲,则寓义望水迎亲

3结后婚。被迎娶的寡妇骑马(驴)或坐车而来,新夫门前时立一根扁担,寡妇下了马或车,即将扁担抱起,表示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走,嫁了根扁担也得搂一搂,仍是为了正改嫁不贞不节不义的名。有的不是抱扁担,而是抱树。意味着寡妇自身有了依靠。

此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望门寡。男女两家订婚后,新媳妇还没过门,丈夫即得一场暴病死了,按照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法,新媳妇并不得就此改嫁,为表忠贞起见,在探丧时,必须剪下一绺头发放入丈夫的棺材里,以示殉夫。殡后,男家也要择吉迎娶,此时的新妇谓之开女。迎娶时,花轿不落轿帘。过门后,在男家守寡,终身不得再嫁。还有的男女两家订婚之后,没等到迎娶过门,男 的即得了不治之症,经诊断必死无疑。在病危时,婆家提出要求,让新媳妇提前过门完婚,谓之给男的冲喜。硬说通过完婚可使男的转危为安。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让新媳妇过门之后,为丈夫陪灵戴孝,然后终身守寡。

为男人冲喜的迎娶仪式中穿插了一系列不近情理的陋俗。由于新郎已经落炕,不能亲自参加婚礼,一切礼仪性的活动均由新郎妹妹(即新妇的小姑子)代替。于是迎娶之日,小姑子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红疙瘩顶的帽头,女扮男装,陪新媳妇一起拜天地、拜三代。旧时,讲究新婚一月之内,洞房不能空着。所以,也须由小姑子陪住。如果新郎的病势不太严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则由新郎的最小弟弟(最好是童男子)代替,说是用童男子代行婚礼更能使新郎早日康复。其实,童男子思想单纯,由于生理上的关系,尚无性生活的要求。让其代为行礼、陪房不会使伦常乱套。再者,不让患病的新郎与之合房,主要是为了避免因新婚房事使病情加剧。

为病危的丈夫冲喜,一般都不会有好结果。真有的正当迎娶之日,落炕的新郎咽了气。这种情况只要是新人下了轿,小姑子或小叔子陪着拜完天地,喜事马上刹住,其它礼仪即不再进行,让新媳妇马上脱去吉服,去掉粉黛、首饰,为丈夫穿孝。并立即派人到棚铺,招呼工匠,将喜棚上的红双喜字去掉,棚上的花牙子亦由红色变为蓝色(让懂得民情、民俗的人看了,就知道这家是冲喜不成反为丧了),一言以蔽之,红棚改白棚,喜事变丧事,新媳妇变成小寡妇。

4、童养媳妇

旧时,贫穷人家顾不住孩子穿衣吃饭,给女儿结娃娃亲,让年幼的女儿先到婆家,在婆家吃住生活,待成年后再举行婚礼。

5、养老女婿

亦称上门女婿赘婿倒插门等。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此俗由来已久,《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后世对赘婿看法不一,有的被轻视、歧视。此俗多为女方家无男儿,为传宗接代、补充劳力,或为女方老人养老送终。养老女婿有的改姓女方之姓,有的则不改。此俗已渐演化为现时之女娶男,男到女家落户。

 

民间新式文明结婚

 

民间新式文明结婚是与传统的旧式结婚相对而言。其主要特点是:

1、尊重、承认和肯定父母家长有为自己子女主婚的权利。父母可以根据媒灼之言为自己的子女选择配偶,但也要听取子女的意见。自己的子女如有意中人也可以向父母陈述志愿,经父母了解同意之后,再请出介绍人向双方家长去提亲,邀请定期会晤,如果双方家长和结婚当事人均无意见,婚姻始定。

2、简化六礼,废除繁文缛节的仪式过场。凡小定,大定,包括男方通信过礼,女方陪嫁、送妆奁等先期性、过渡性的礼节仪式,一律从简,双方各自量力而行,并不须拘泥于传统的礼仪。一般无所谓小定、大定之分,也没有什么特定的仪式。男、女婚事一经父母最后决定,即可谓之定婚。也可能男方给女方打个金戒指,给女方戴在手上,谓之订婚戒指,表示女方从此已是罗敷有夫。最时髦的则是男的给女的买挂金项链,在链下桃形(象征爱心)小盒里装上一张自己的时装近照。还有的由恋爱男女或由双方家长率领自己的子女共同逛商场,让女方自行挑选订婚礼物。可能买几件首饰或装饰品,如耳环、珠链、领花宝星等物;也可能买几件时装,如春、秋季节买套西服或深色缎子旗袍,配上一件马甲;冬天来件长毛绒大衣等。顺便找个饭店坐在雅座里一起吃顿丰盛的午餐,也就算是订婚了。还有的事先男方给女方买一对钻石戒指;女方给男方买一块高级手表。择日双方家长率子女,会同介绍人到县城一玩,憩于茶座,或在饭店吃喝一顿,双方将礼物交换,就算订婚了。

3、无宗教色彩,打破民间传统下来的原始信仰,实行百无禁忌。

首先否定命相、属相相合、相犯的旧说法。不找算命人合婚,也不要所谓龙凤帖,只须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书,填写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等到结婚典礼时,由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宣读即可。

婚礼上不拜天地,不拜喜神或寿星;对任何长辈不跪拜,只行鞠躬礼,免去传统婚礼中烧炭盆、射煞、过马鞍、合卺、坐帐等陈旧的琐礼。

4、婚礼形式上全盘新潮。不用花轿,而改用汽车。新郎、新娘大多不穿传统的民族服装,新娘化妆穿婚纱,新郎穿西服、戴胸花。婚前花一、二千元在像样的照相馆拍结婚照片。

5、迎娶时,基本上保持了民间办喜事的格局和程式。例如:有其简单、隆重的迎娶仪式和结婚典礼。虽然要求华而不奢,但根据男女双方的经济条件和主张。迎娶之日,仍可搭喜棚,置办酒席。邀请亲友前来贺喜,亲友所送的礼物仍以喜幛为主,有的送贵重的物品,也有的随份子送现金。

6、婚礼当天和前几日,事主家里用录音机或VCD带大喇叭播放喜庆乐曲,热闹非凡。陪嫁的嫁妆也由七十年代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改为四大件(彩电、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夏季农村还盛行陪送电风扇,城镇则陪送空调。装修新房,购置家俱,形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