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旧时婚俗,当事男女不能见面,须由媒人说合,家长定夺。家长考虑婚姻因素主要是:“门弟”,是否“门当户对”;人品,“千顷庄院万顷地,不如找个好女婿”;属相,所谓“白马配青牛,日子不到头;龙见玉兔云端走,金鸡见狗泪交流,羊鼠相逢一日休”等。双方家长考察认为合适后,先“定亲”,再择日完婚。其程序有:
1、过小帖。即求婚、应婚之意。先由男方送帖,以示求婚,女方如不同意则不接,如同意就写回帖。帖由媒人传送。
2、过大帖。大帖也称大书。有只过小帖的,有的过了小帖还要过大帖。小帖只有求婚、应婚之意,大帖则有婚约作用,即定婚。
3、摆媒人席。过完帖后,男女双方家长要请媒人和至亲近族喝喜酒,俗称“摆媒人席”,以示儿女定婚。“媒人席”讲究“三媒六证”,即媒人要有三位,至亲近族要请六位,以作为证人。
4、吉日迎娶。男方准备迎娶前,要请民间“星命圣人”根据当事男女的属相、家庭成员及亲戚的情况,对照“黄历”选择黄道吉日,给女方送“好儿”(迎娶喜帖),女方认可后即在预定的日子完婚。
结婚喜事,解放前中户以上人家由男家布置新房,置办家俱,女方准备嫁妆,做嫁衣裳,结婚前两天亲朋好友送礼贺喜,男家酒宴款待。从婚日前一天开始奏喜乐,门贴喜联,挂红绣球。婚日黎明,点鞭炮,新郎头戴礼帽,上插金花,身着长衫披彩绸,胸戴红花,乘轿(车)或骑马,由陪公引导,赴女家娶亲;中户以上鼓乐齐鸣,礼炮相随,新娘理发成髻,着意盛妆,蒙上“红盖头”被抬送上轿。新娘和送亲者来到男家,更是喜气洋洋,鼓乐、鞭炮齐鸣,举行婚礼后,新人入洞房,设宴招待送亲客人。大名县卫东一带称结婚为“成人”,结婚第二天,女方家长和家族长辈,备礼去男家道喜,亦称接闺女。男家盛宴款待,女方长辈坐首席,男家长辈作陪,轮番敬酒,互说客气话,热情周到。卫西村庄时兴婚后三天,新郎、新娘一同到女家认亲,亦称三天回门,女家盛宴款待。解放前贫户人家结婚,用不起花轿、鼓乐,女方没有嫁妆,只是用平车或毛驴把新娘接来,亲朋吃顿便饭,草草拜堂成亲。
解放后,逐渐废除用花轿娶亲的习惯,五十至七十年代多用马车扎顶棚或用自行车迎娶,八十年代起逐渐用拖拉机、三马车迎娶,九十年代至今用汽车娶亲者居多。除结婚典礼仪式从简外,诸如置办嫁妆,奏喜乐、放鞭炮、亲朋送礼贺喜、宴请宾客,都是不可少的。同时出现了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多种婚礼形式,有的还到饭店举行婚礼,宴请宾朋。
旧时婚嫁礼俗
1、民间传统婚嫁礼俗
旧时,大名由于物质条件差,民风淳朴,在婚嫁方面多不事铺张。一般农户为儿女完婚,亦不过略具规模而已。
婚前,男家不打新家具,不置新摆设。只是将顶棚、四壁裱糊整齐,来个“四白落地”。做两床红布面、月白布里的被褥;一对蓝地红顶、花堵头的枕头。另外,男、女各做单衣、棉衣各一套(单衣往往是棉衣的外罩)。
女家陪送的嫁妆仅有木箱子一对。内装四季衣服,匣子一对,内装首饰、绢花等饰物。一般妆奁的丰俭,仅表现在桌面的摆设和日常手使的小件东西的多寡上。乡间没有专职的“星命圣人”,民间嫁娶合婚,大半只是找当地一位“土圣人”,根据历书给男、女双方看看“命相”(在五行上“相生”,还是“相克”)、属相(双方在属相上是“相合”,还是“相犯”)。如“不犯大相”不妨公婆,不妨自身,就算“乾坤定矣”。便执笔用红纸书写《龙凤帖》一式两份,例如:
伏以
天作之合,伉俪成礼。乾坤定矣,宜室宜家。
今有
×××省×××县×××村×翁之长男
×××省×××县×××村×翁之次女
谨具年庚于后:
乾造×××年庚戌四月初九日丑时
坤造×××年癸丑六月二十日未时
媒证××× ××× ×××
谨择
×××年×月×日文定大吉
《龙凤帖》是个红纸折子,三折四面。有如下式:

有的是从纸店买来印就的(木刻版为多,间有石印的)。有的用红纸自折自写。外封都写“龙凤呈祥”四字。正式办喜事(迎娶)多择在腊月农闲季节。择具体日子时,除了要考虑“黄道上吉”之日外,还要根据女家住的方位而定。有所谓“二、五、八往南发;三、六、九往北走”的说法。
迎娶的前三天,男方一般都要搭起蓆棚,门外帖上喜联、喜字。与此同时,从本村请来“帮忙”的屠户宰猪,请厨子做菜。迎娶头天亮轿。从至亲里找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穿上小长袍,小马褂,头戴一顶大红绒球顶子的小青缎子帽头,打扮得像个老爷爷,坐在轿里,谓之“压轿”,由被请来帮忙的四位老乡,充当轿夫,抬着沿街巡行。名义上是“亮轿”,实际上是演轿,在村里兜风。
正式迎娶除了极其富有的(镇上或城里有买卖商号)之外,一般喜轿是从镇上的喜轿铺赁来的,讲究的用绣花轿围子,一般只用素红轿围子,轿夫一律便装。发轿时,跟随娶亲太太、娶亲官客。
婚礼时将在院中设天地桌,新婚夫妇拜天地公开进行。喜轿回到男家,新人下轿之前,先要“上头”。然后由两位“全福不忌”(儿女双全)的女傧相搀下轿。由另外两个小姑娘,以两块红毡倒换着往地下铺,铺时是角搭角,边对边,不留空当,新人穿新鞋不沾地。新人头搭红盖头(上不见天),脚踏红毡(下不履地)。怀抱宝瓶,经过马鞍,鞍上放一串铜钱,寓义步步平安(“瓶”与“平”,“鞍”与“安”谐音)、步步登高(上马),步步有财。这时,由一男傧相赞礼:
“一块檀香木,雕刻玉马鞍,新人朝上迈,步步保平安!”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动乐!搀新人入洞房。”至此,鼓乐大作。新人入洞房之后,要登着半匹白布、半口袋高梁上炕。取“步步登高”之义(“布”与“步”谐音,同时借“高梁”的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