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旧时多为土葬,人死称“倒头”,封建礼俗特别繁琐。
1949年前,贫穷人家丧葬简单凄凉,灵前没有纸扎挽联,没有哀乐,有的甚至没有寿衣,用一付薄薄的棺材盛殓,有的用不起棺木,用苇席卷起葬埋,亲人的恸哭非常凄惨。
八十年代后,提倡丧事简办,提倡火化,但有些礼仪仍在延续。亦有亲朋吊唁,送花圈,从九十年代开始改送黑纱者居多。近年不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帮助简办丧事。是干部、党员者开追悼会,以致哀思。
旧时丧葬类型
大名旧社会的丧葬,从“遵礼依制”治丧的目的性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尽孝型。此系绝大多数。因受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所致。把父、母的丧事“当大事”来办,并将此视为衡量其后辈伦理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在民间习惯上,尽孝送终是继承财产的先决条件。有继承权的后人,必须按传统的既定礼俗(包括打幡、摔盆等)发送老人,然后名正言顺地继承其财产。
2、感恩型。也可以叫做表彰型。亡人对某人、家族或社会有功,后人或公众为感激死者的恩德;或死者生前对某种事业有贡献,同人为表彰其功劳、业绩,让亡者享受一定的哀荣,以树典范,教育、激励后人。这多表现在带有公葬性质的丧礼。
3、谢罪型。如误伤人命,责任者为免受官府的追究,托人与苦主求情、说合,要求私下解决。最后,应苦主要求,出巨资按传统的隆重丧礼发送死者,表示陪礼谢罪。
旧时丧葬礼仪习俗
旧时,俗云人生两件大事,“一喜一丧”,但“丧”是人生的最终归宿,礼仪上则“丧”重于“喜”。丧事的名目繁多,内容庞杂,时间长(一般三天,还有七天)且集中,宗教或迷信色彩浓厚。大名一般的丧葬礼仪习俗是:
1、陪炕。死者在奄奄一息时,亲人(儿女)须在炕(床)边伺侯,如有在外地的须立即通知回家,谁在身边即称得到了谁的“继”(孝道)。
由家族长辈或至亲主持,请将亡者留下遗嘱(例如家产分割等)。同时,派人购置棺材、寿衣及其他丧葬用品。
死者傍断气时务使室内外安静,勿使他人喧哗惊扰,以让死者“安息”。并记下亡故时刻。
2、换床。人死后要乘其尸体还有热气穿上寿衣(不僵),把尸体面向上放到另外一张床上,尸体下铺放谷草,以素色布覆盖全身。俗以为“换床”是让死者“换一个地方”,阴魂不要原地不走滋扰家室和家人;尸体下铺放谷草有“回归自然”之意。
死者穿的寿衣也有讲究。男寿衣一般为蓝色绸棉袍,青色绸马褂,头戴瓜皮帽,脚穿“福字履”(鞋上有云彩、寿字图案,鞋底莲花图案),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凹字型枕头,双脚用麻线捆在一起曰“拌马索”,以让死者“直走上路”,不要再回家滋扰。
3、招魂。孝子在屋门外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手扒门头“招魂”。喊“爹(娘)回家来!”呼喊三声后停止,家人一齐痛哭,烧“倒头”纸。
4、陪灵。街坊帮忙搭建灵棚,请“执客”,向亲戚、朋友“报丧”。丧主家人则穿着白布孝衣、孝帽,用麻线系腰,俗称“披麻带孝”,在灵床两侧男左女右“陪灵”。
5、报丧。报丧一般以口头形式,旧时一些讲究人家则出报丧文告,父亲称“显考”,母亲称“显妣”。例如男讣文:
不孝子某某,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讳××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年×月×日,享年几十有几。不孝某随侍在侧,即日亲视含殓,遵礼成服。哀此讣。
择于×月×日×时发引。
齐哀期服子×××泣稽首
6、裱门报庙。用白纸条做成“骨朵”(马尾状),悬挂在门前,表示家中亡人。儿子跣脚由执客引领,哀哭到土地庙押纸(烧纸钱),亦称报庙。
7、吊唁。街坊闻知某家亡人,或亲戚、朋友接到报丧后,要带纸钱、鞭炮和祭品前往吊唁,行跪拜礼。孝子在别人吊唁后要“还礼”,到灵床外叩头行礼。
8、成殓、封口。街坊、亲朋祭奠完毕要“成殓”,即把尸体装入棺材。“封口”,即给亡人盖棺。“封口”时孝子、孝女不得哭泣,防止把眼泪滴入棺材和滴到死者身上(防止死者转世不吉),由儿女用棉花和净水为死者“净面”(象征性的洗脸),寓意净掉尘世污垢,干干净净转世。
9、送盘缠。在下葬前的头一天晚上,儿女及本族的近门侄孙等,要为死者“送盘缠”,即上路钱。同时,送纸马,即让死者驾马乘车走向另一个世界。时间一般在人入睡时(夜9时左右),孝子用秫秸杆挑着褡子,内放纸钱、纸元宝,从放置棺材的灵棚起向“土地庙”缓慢行进,其余人等抬着车、马,每人点燃一根薰香随行。孝子边走边砘褡子,口里念叨:“爹(娘),收下您的钱吧,收到钱好上路。”到土地庙后,在庙门转三圈,然后点燃“盘缠”和车马,本族长辈或平辈数落:“收下钱快走吧,不要回家吓唬孩子。”孝子和其他亲人跪哭一番,然后快步向家走。回家的路上不准回头,以怕把鬼魂再引回来。
10、出殡下葬。尸体停放三日(或七日)发引,即出殡下葬。下葬前丧主儿女、侄孙及近亲,要在黎明、早晚饭前和出殡前,到土地庙出三趟“全纸”,小辈的戴孝帽、拄孝棍,边走边哭,其余人默哀随行。出殡时,帮忙的街坊把棺材从丧主家中抬到街门前,孝子拄“引魂幡”哭拜,然后摔“劳盆”(陶器),劳盆底部钻有9个洞,用金箔糊裱,俗以为死者 到阴间要用金盆喝脏水,盆下钻洞可将脏水漏下。街坊两人挽住孝子,哭诉着向坟地出发。街坊抬棺材后行。出丧后,立即将死者的枕头、旧衣物等在门口焚烧。棺材抬至坟地(预先挖好墓坑,一般深2尺7寸,长7尺,宽5尺),街坊将棺材放进墓坑,孝子扔下第一锨土,然后街坊开始掩埋。孝子痛哭,间或向街坊跪拜致谢:“谢谢爷儿们、弟兄们!”坟墓要在地皮上堆成一个上尖下圆的圆锥状土堆,然后街坊离去,孝子和亲戚及本族近门人在新坟前再送(烧)一次纸钱,丧葬即告完毕。
11、圆坟。埋葬三天后,孝男、孝女要到墓地圆坟,即用铁锨修整坟冢。
12、守七。葬后死者的儿女、侄孙要为死者“守七”,即从死亡的第一天算起,至第七日为一七,第十四日为二七,一直到第四十九日为七七,每逢“七”日要上坟烧纸钱。出嫁的女儿或孙女不烧“二七”纸钱,其余逢“七”要参加。唯独“六七”亲眷均不上坟,忌“四十二”的谐音,对死者不敬。
大名一些地方还时兴过“四七”或过“五七”。传说人死后二十八天或三十五天即可转世,这一天要大操大办,亲戚朋友和本族近门人都要参加上坟祭奠,事主要设宴招待。
13、百日、周年。至死者的死后第一百天,一般还要办“百日”,百日后孝子家人即可“除孝”(即除去孝带)。此后满一年要办“周年”,满三年要办“三周年”,满十年要办“十周年”。有的还办“二十年”、“三十年”,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新丧葬礼俗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大名城乡的丧葬礼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厚养薄葬。注重对死者生前的瞻养、孝敬老人,而对死后的丧葬则不事铺张。盛行火化,骨灰装骨灰盒存放,有的寄存在殡仪馆,有的在当地建立了骨灰堂。禁行土葬,不用棺材,不埋土坟头,不占用耕地。
2、祭礼文明。亲戚朋友吊唁死者,有的送花圈,有的送黑纱,多数行鞠躬礼。
3、淘汰旧俗。普遍取消了办“四七”、“五七”,只在周年祭日举行小规模的祀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