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大名风俗习惯:当代文明礼貌习俗

大名风俗习惯:当代文明礼貌习俗

发表日期:2011-7-20 10:10:3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大名人民形成了崭新的当代文明礼貌习俗。日常礼貌如下:

 

礼貌语言

 

1、日常用语

您、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再见等。

2、礼貌称呼

称呼中有亲戚、朋友、同志之分,还有长辈、同辈、晚辈之分,有自称、俗称、专称、爱称等区别。有人只就称谓就编了许多表格。这里只介绍一些常用的称呼:

对属于长辈的叔伯、老师、领导,一般不直呼其名。代称时用不用。提到姓氏时,后面加长辈的称呼,象王××大伯、高叔叔、李老师、××科长、刘经理等。询问对方亲属一般加字,象问其父亲称令尊,其母亲称令堂,对其子称令郎。通俗的称法,也有的说您家我大娘、侄子都好吗?对自己的父母,谦称家父、家母。所有这些,既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表示对别人的敬重和自己的谦虚。

对同辈:对男人多称先生(对长辈称老先生),对女人多称小姐,确知己婚才称太太、夫人。大多数情况下都称同志或师傅,比较熟悉的人,也有称张兄、李姐、老弟、老刘、老王,或只称其名,而不带姓。严格地说,同志称呼只限党内。随着与国外交往增多,先生之称更加普遍。

爱称或有亲昵成分的称呼,不乱用,尤其异性之间更慎重,依互相关系的亲疏而定。

称呼任何人,都力求适合民族习惯、地域习惯、对方性格特点,尊重对方,不损伤对方的感情。称人外号,尤其称呼嘲笑别人生理缺陷或其它弱点的外号,是不礼貌的。

3、交谈礼貌

双方谈话,注视对方,洗耳恭听,体现对人的尊敬,是礼貌的表现。听中要有反应,但不能轻易打断人家的话。如果东张西望,发呆走神,看报纸、玩指甲、挠脑袋,漫不经心,都会使人感到被轻视。这是不礼貌的。听人谈话时的反应必须真诚,而不是应付。点头不止,连声嗯嗯,表现很不耐烦,同样也是不礼貌的。

与人谈话,首先要看对象、分场合,得到对方的允许,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不使人感到勉强。因公办事,谈话内容明确,限定时间,不拖泥带水;对方发问,有问有答,适可而止,不言不及义。必须打听的事,口气婉转缓和,而不形成审问。谈话中满口术语,故弄玄虚,使人无法插嘴,容易损害对方感情。如果与几个人谈话,要个个照顾到,不使有些人感到冷落、难堪。谈话中粗俗、脏话、讽刺、抬杠和得理不让人,都是不礼貌的。对方发生这些情况,正面提醒,有意把话岔开。

 

礼貌行为

 

1、日常礼貌

日常礼貌是通常的礼貌行为。象点头、微笑、招手、鼓掌等,都是用行动表示对人的亲切或尊重。初被介绍给别人,特别是男女之间,不知应说什么话,或熟人路遇不便说话,用微笑、点头示意。临别送行,或路遇相隔较远,或面对迎送人群,以招手示意。讲话时别人鼓掌欢迎,讲话者以点头、鞠躬或鼓掌回敬。对别人的讲话、演出,鼓掌是欢迎、感谢的表示,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2、相约

约人相会,须得到对方同意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不强人所难。约会后,无特殊情况要按时等候;因故不能准时,要事先通知对方。约人来后,尽快会面,不要让人坐冷板凳;约人来晚,要多谅解,不责怪。

应约出席,时间安排留出余地;赴约时按时到达;因故不能出席或不能按时,要提前通知对方;迟到,向对方道歉,不要过多地解释。出席外国人的约会,提前三五分钟,过多提前容易被人轻视,迟到则是不礼貌。

接待国际友人和男女相约,服装注意整洁。

3、握手

握手是常见的互相致意的方式之一。

握手必须用右手。如戴手套应先摘下。对方伸手时,如自己正在洗涤东西,擦弄油污,要一面点头示意,一面摊开双手,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并赶紧洗手,热情相待。如发现对方腾不出手来,就不要去握,免得让人为难;如对方一时疏忽把脏手伸出来,应从容松握,以示友好。

握手时,面带笑容,注视对方,并边握手,边问候。如 您好欢迎辛苦了之类。握手是互相握,不能等人家握自己不握,环顾左右,也不要握个没完。握手用力大小要看情况。属于同辈、老同学、老同志、老同事,过从甚密,久别重逢,可以握紧些,还可以双手齐握,对女人、老人、生人握得过紧,则是失礼的。

握手,谁先伸手,因人而定。男女相见,应等女方先伸手,和长辈或领导相见,应等对方伸手后再与之相握。对方不握手,可以点头、鞠躬,以表敬意。

4、待客

待客的礼貌,强调主动、热情、周到。首先做好准备工作,洗好烟茶用具、水果。如请吃饭,应先了解客人的嗜好、忌讳,针对性地准备饭菜。

客人到来,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敬烟献茶。夏天请在凉处、冬天请在暖处,并替客人把衣服挂好。客人的随员要安排适当位置。与客人谈话要顺乎自然,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对客人之间要为之互相介绍。知有不睦者,不要请到一起。父母同客人谈话,不要插嘴,涉及重要问题,借故回避。

请客人吃饭时,请客人先入席,询问客人喜好食品,及时劝客人喝好吃饱。客人不喝酒,主人不独酌。给客人布菜用公筷。饭后递送净毛巾,请客人适当休息。

家中有客,避免家人争吵,不严厉管教孩子。不要扫地,频繁看表,以免引起客人不安。

客人告辞,婉言相留。客人走时,等客人起身主人再起身相送。不是常客,一定把客人送到门口道别。

5、作客

作客有两种情况,一是应邀,一种是走访。应邀要遵守时间,走访要选择时间。走访时尽量避开主人吃饭、午休和最忙的时间。态度自然大方,行为谨慎端庄。

无论应邀或走访,都不可冒然入室。按电铃或轻轻叩门询问主人是否在家,等主人开门或应声再进入。如带风衣、雨具,放在主人指定的地方。对主人家的成员,按长幼有序的原则,称呼问候,然后再与主人叙谈。主人点烟、倒茶,立接道谢,或点头、伸手致意。主人预备的零食,等主人招呼再吃,吃时先让长辈。注意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烟头、抛果皮。在别人家作客,不乱翻物品;未经允许,不拿走任何东西。

主人请客或留饭,等主人入座后再吃、喝,切忌狼吞虎咽,乱洒汤饭,乱喷唾星等不雅行为。如在宴会中早走,悄悄告辞致歉意,不干忧大家。

无特殊原因,作客时间不宜太 长,尤其不要影响主人的工作和休息。告别道谢,请主人留步,不在门外继续唠叨不停。

参加过生日、婚礼、舞会、丧礼等,注意不同气氛,应用不同语言和不同礼节,防止失礼甚至出笑话。在客人众多的场合,不论是主人把自己介绍给他人或把他人介绍给自己,都自报姓名、点头或握手致意。

6、探视病人

探视病人,不论在医院或在家,都保持安静,说话、行动要轻,听从医生或家属的嘱咐。病床周围如有医疗器械,勿大惊小怪。如已知病情严重,要控制感情如常。送给病人的礼品,要适合病情。

与病人接触,尽可能就近坐下,不站立很远。交谈的内容,要对病人养病有益。多用鼓励之词,但要恰如其份。探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临走,要劝慰病人,对家属多说宽慰的话。

7、在公共场所

乘车、购物、到影剧院、餐厅、图书馆、集体宿舍、邻里之 间以及打电话,都注意礼貌待人。虽然不同场所有不同的礼貌,但有许多共同之处。简单地说,即是宽厚待人,节制自己;尊重对方,说话和气;商量办事,不妨害别人的利益。

 

 

礼貌中禁忌

 

1、恭维不当,客气过度

讲礼貌,免不了有恭维的话,但要适度。赞美的言词要基本符合实际,使人能够接受。过了头,就会让人感到虚情假意,故意讥讽,反倒成为不礼貌了。

2、创根问底,寻私探密

谈话注意对象和分寸,不该问的一定不问。比如,萍水相逢,互道姓名,询问工作地点,是可以的。但如果继续追问职务、工资、婚否等等,就容易使人感到自己不懂事。尤其是谈话中不能涉及对方的短处和隐私。不知深浅,就会引起反感。

3、玩笑过分,拿人开心

熟人、朋友之间偶尔开几句玩笑,不算不礼貌。但要看对象和场合,注意分寸。男女之间的玩笑更应谨慎,防止引起误解。玩笑讲究幽默、有趣,内容健康,用词文雅,使玩笑有思想性。信口开河,言词粗俗不堪入耳,或拿人开心、耍笑,是非常不礼貌的,要防止或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