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大名风俗习惯:岁时风俗

大名风俗习惯:岁时风俗(2)

发表日期:2011-7-22 10:31:4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古称端午。此节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大名民间包粽子、炸糖糕以示祭奠,并在门口插艾条用来驱散鬼邪。有的少女用花布缝成小袋子,内装中草药,带在身上,谓可以避瘟驱邪。有一幅对联概括了这个节日的意义和风俗,曰:焚艾草饮雄黄消瘴防病别为邪崇,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民间择吉全书》)。龙舟竞渡是南方风俗,唐朝张建封写《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大名因地理环境,把飞龙舟改为划旱船,现为民间文艺活动之一。

 

乞巧节

 

时在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此日晚,喜鹊在天河架起鹊桥,天河两边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夫妻相会,此晚少女在葡萄架下可听到牛朗织女窃窃私语。因织女心灵手巧,旧时少女们以锈花针放在薄纸片上,置于盛满水的杯中,纸洇湿下沉,针仍浮在水面者,则为巧女。还有的供奉针线,以乞手巧。

 

中元节

 

大名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通经》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望日为中元,十月望日为下元(《五杂俎》)。又佛教于每年七月十五日起盂兰法盆会。过去,每到中元节民间都开展各种迷信活动,如烧以给亡人一些钱花,又称鬼节。道家以这日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而设普度蘸,求地官免罪;僧家则以这日为法岁周圆之日,从这日起九九八十一天和尚可度假做行脚僧,云游四海,各寺院均设斋解制,大兴盂兰盆会,故又称盂兰节。盂兰盆会是佛教盂兰经里的一个故事,说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译汉文为目连)设斋求佛救母难的事。过去农村流传的目连开路即出于此故事。但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大名民间这天祭祖先,上坟烧纸钱,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秋季的正中,三秋恰半,所以谓之中秋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此时五谷丰登,是喜庆丰收的日子,人们置酒肉、购月饼、瓜果孝敬父母、馈送亲友,至晚在院中摆放桌子,上置月饼、瓜果,祭拜月亮,然后分食赏月,亲朋邻里相邀饮酒作乐。这天月亮最明亮、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人们把中秋节也叫做团圆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在《易经》里,八卦以阳爻为九,所以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同时以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的序文里则说:余闲居,受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指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民俗于此日吃发糕、饮老酒、赏菊花,藉九九之意,以求健康长寿。现今国家把九月九日作为敬老节,赋于这古老的节日以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寒食节

 

即农历十月初一,过去称祭祖节鬼节,每年这一天各家各户上坟烧纸。传说是蔡伦的嫂子慧娘为了多卖纸,心生诡计骗人造成的。在汉朝蔡伦发明了造纸,很赚钱,蔡伦的嫂子慧娘很眼红,也想赚钱,就让丈夫蔡莫给蔡伦学造纸,但他造出来的纸太粗糙,卖不出去,存了一屋子,两口子非常发愁。慧娘是个机灵人,想出了个办法,附在丈夫的耳边咕哝了一阵,让照她说的办。这天夜里,蔡莫放声痛哭起来,惊动了左邻右舍,大家赶来一看,见慧娘死后装进了棺材,蔡莫边哭边说:是草纸气死了慧娘。并言称把草纸都烧成灰,以解心头之恨,他边哭边点燃一捆捆的草纸。这时棺材里传出了慧娘的喊声,当棺盖揭开时,慧娘竟坐了起来,嘴里不住的念叨:阳间钱能通四海,纸在阳间作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还说什么她把丈夫送的钱,全给了阎王爷,才开地府后门,放她回了阳间。蔡莫听了,又跑去抱来两捆草纸烧了,来感谢阎王放人之恩,并说我多烧纸,不要叫死去的父母受苦,是给亡去的祖先送钱。消息传开,人们争相烧纸,把蔡莫家的纸抢购一空。慧娘还阳的那天正是十月初一,因此,人们都在这一天烧纸钱,演变成为鬼节祭祖节

 

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多在公历1222日前后。本县在此日早晨吃饺子,俗谓安耳朵,可避免把耳朵冻伤。因自冬至起进入一九,气候变寒,农谚:冬至前后,冻破石头。卫河以东村庄称冬至为冬下。旧社会新婚妇女头一年必须在丈夫家过冬至,谓:不过冬,死公公

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神医扁鹊。有一年冬至前后,气候奇寒,百姓的耳朵被冻伤的很多。扁鹊选配中草药,亲自为百姓煎熬汤药,耳患冻疮的百姓喝后渐渐痊愈,因此大家十分感激。后来扁鹊被奸人所害,也正是冬至之日,乡亲们悲痛万分。为表达深切怀念之情,仿照扁鹊当时煎汤药时草药包的形状,用面包上肉馅、菜馅,便形成了现在人们吃的象耳朵形状的饺子。为纪念扁鹊饺子又叫扁食。

 

腊八

 

古代在岁终祭祀天地、神灵及祖先,常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举行,称为腊八,有腊八节之称。这天,大名家家户户都要熬一锅腊八粥,作为节日的饭食。腊八粥一般用小米、大米、江豆、黄豆、绿豆、花生仁、红枣、红薯等微火煨煮。这些食品香甜适中,咸淡相宜,营养丰富,易被人体吸收。

腊八粥的起源,据说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聚在一起念经,并用腊八粥供奉佛祖,因此腊八粥又称佛粥。和尚们云游四方,向来不自行煮饭,而是手提钵盆,上街挨门逐户募化食物。腊八粥所以掺入各种杂粮,并不是为了五味俱全,而是以此表示当年佛祖下山宣讲教义时,东家赠江米,西家送花生,有的送红枣,有的送栗子,表示对佛祖的敬意。

 

扫尘节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乱拾翻。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迎接新年、扫尘讲卫生,故称扫尘节。同音,扫尘也叫扫陈,有除旧迎新之意。据传,扫尘节选择此日,与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有关。这个节日还要吃饴糖,灶王爷吃罢饴糖,将要上天言好事了,等待除夕子夜才回宫降吉祥。为此,人们趁灶王爷上天之日,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以便把疾病恶邪赶跑,期待来年大吉大利。大名也有的地方把借月二十四日称扫尘节。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末日之夜为除夕,意谓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有除陈生新的意思。颜延年《秋胡诗》写有良时为此别,日月万向除。意指一年到今夕而除,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亦称年夜。大名县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人们睡得很晚,有的通宵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