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岁华纪丽》:“元日为端日”。今改为春节。端日,古称“履端”。古书注释:“履践也,端始也。”正月初一为元旦,言一岁之始。《汉书·孙光传》称正月初一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的“三朝”,也有称岁、时、月、日之“四始”,或称“三元”、“三朔”。古时无论皇宫还是民间对于元旦都很重视,是正月喜庆的一个高潮。据《礼记》载,从周朝开始就有天子率三九卿、诸侯大夫迎春的礼仪。在民间,妇女们有戴春胜、春幡(一种用彩绸或纸剪成的燕子或幡形的头饰)以示迎春。到了唐宋则又增加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放爆竹、贴春联、拜年、欢宴等习俗。过年吃饺子历史可谓悠久,始于北周。饺子的祖先是馄饨。大名人讲究除夕包饺子,正是“岁更交子”,新旧年在此时交替,饺(交)子由此得名。至于贴门神、放爆竹等习俗,多有所传。春节,是大名民间最隆重的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虽然是指的农历正月初一,但自上年的农历腊月廿三日祭灶开始,一至到正月十五闹元宵,都属于春节期间。
1、祭灶——农历腊月廿三,俗称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体察民情的神,执掌一家人的祸福平安。为不让他到天宫说人间坏话,俗用糖瓜或芝麻糖(饴糖)“祭灶”,以粘住“灶王”的嘴。现在虽“祭灶”的不多,但吃糖瓜、芝麻糖、粘窝窝的习俗仍延续着。从此日起开始准备过年,户内外大扫除、购年货、做新衣、杀猪羊、蒸馒头、蒸枣花糕、包包子、备酒席。民间流传着:“糖瓜祭灶,年关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柿饼,老婆要核桃”的歌谣。至腊月廿八日,“二十八,贴纸马”,户户门上贴春联,贴门神,上房挂家谱轴子,室内贴年画,焕然一新。
2、除夕——即农历腊月卅日。这天,一般上午家家户户捏饺子,中午吃大锅菜,夜里有守岁的习惯,外出的人赶回家来团圆。旧时在上房供桌上烧香燃烛,门口挂红灯,全家人在火炉旁欢聚在一起,吃糖果、饮酒作乐,在院内放鞭炮,撒芝麻秸称之为“撒岁”,长辈给小孩钱,称之为“压岁钱”,全家人欢欢喜喜度过除夕之夜,有通宵不睡者,称之为“守岁”。但旧社会贫穷户过年如同过难关。家中衣食无着,躲债在外,除夕之夜才敢回家。近年看电视文艺节目特别是中央台“春节文艺晚会”形成惯例。午夜传来新年钟声,各家各户顿时鞭炮声四起,人们欢声笑语,喜迎新春到来。
3、春节——即正月初一日,家家起五更、煮饺子、放鞭炮,吃过新年饺子,男女老少身着新装,全家首先向家谱轴子跪拜祭祖,晚辈向族内长辈叩首拜年,恭贺新春。近年来,也有的农村初一早晨搞团拜,免去串街拜年之累。上午有的农村和县城街道演出文艺节目。从正月初二开始家家忙于串亲拜年,招待宾客,直到初七日才渐见稀疏。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岁首”等,这是农历一年的第一天,因此是民间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慎始”、“求吉”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旧时,这一天的禁忌繁多。诸如忌打碎器物为不好兆头,如打碎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越打越发”等,以作禳解;忌吵架、骂人,民间风俗以为正月里吵架骂人会败兴一年;忌扫地倒垃圾,洗脸水也不能泼,怕把财富泼掉了;忌遇殡葬,忌剃头等等,还有许多听来令人捧腹的荒唐禁忌。比如:忌说不吉利语:凡“破”、“坏”、“死”、“光”、“鬼”、“杀”、“病”、“痛”、“输”、“劣”等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说出口。早起开门前还要放一挂鞭炮,然后,才能说话。以为如此,就不易犯忌了。初一这天天亮前忌大声说话,禁忌呼唤姓名,催人早起。只许用爆竹声或其他东西的响声惊醒之。这天清晨,忌在被中打喷嚏不止。俗以为如此则主有病灾不祥之兆。年初一,各家争相早起,俗忌拜年于床前,若受拜者卧床未起,以为大不吉利。忌动力弄杖:刀、杖以及斧、剪之类,初一严禁动用。同时,忌用剪刀、针线,更忌杀生。
正月初二(或初四),这天新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说是“回门”。新女婿给岳父送的礼物要双数,忌单数。
正月初三,旧时又叫“小年朝”、“赤狗日”。遇时则不吉。“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故初三忌出门或宴客,只在自家中祭祀天地神祗、祖先家神,或闺女回娘家给祖先上坟烧纸。俗以为正月初三夜晚,是老鼠嫁娶的佳期。人们在这天晚上都要早早熄灯上床,免得打扰了老鼠的喜事。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不得以生米为炊,要吃饺子,也是因为要“捏破五”,以补破五之破。有趣的是,破五又是春节的诸多禁忌开禁的日子,过了初五人们就可以随便些了。
正月初八,这天俗称“谷日”。喜晴忌阴。晴兆谷物丰收,阴兆谷物荒歉。
正月初九,这天俗称“天日”,亦即玉皇大帝的诞辰。旧时有祭天的仪礼。
正月初十,这天俗称“石头生日”。俗语说:“十(石)不动”。凡磨、碾、碓臼、捶布石等均忌动用。
4、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传说起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个宫女叫元宵,正月过后思念父母,东方朔想成全她,便散布谣言,说火神君要派员火烧长安,人们一片恐慌。东方朔向汉武帝献计:正月十五晚上宫廷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都挂红灯,好象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火神,汉武帝允诺。元宵等宫女乘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挂花灯。后来称此日为“灯节”,亦称“元宵节”。


“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点花灯、放烟花。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表示家家团圆无缺。无宵节当天,大名县有传统的高跷、社火、花车、花船、抬阁、转阁、狮子、龙灯、武术等节目在城乡演出,观众挤满大街小巷。入夜放烟花、点花灯,城乡儿童和家人齐集街头,灯光闪烁,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在空中开放、与月光交辉,别有情趣。

正月十六日早晨,大名西部有早起“烤火”之俗,人们围在火堆旁,边烤火边念叨:“正月十六百草灵,烤到哪里哪里不疼。”以为烤火可以防灾灭病。
5、填仓——正月二十五,大名西部民间称为“填仓节”。这一天农家禁做农活,妇女禁做针线。农家于傍晚在家中院内用草木灰撒出粮囤图形,供奉“五谷”,乞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大名东部有的在二月初二日为“填仓节”,为求风调雨顺,农户用柴草灰于二月初一晚上在院里绘画粮食囤,囤中心放几粒粮食,用瓦片盖上,二月初二早晨把瓦片揭开。晚上孩子们集在街头,手拍瓦片唱“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的歌谣,盼望五谷丰登。这一天人们摊煎饼卷豆芽、洗头、理发以求吉利。近年绘囤,唱歌谣者渐见减少。旧时妇女在二月二这一天不做针线活,怕刺伤龙眼,如今这种忌讳已除。
大名西部有“正月不剃头”之俗,以为正月理发妨(害)舅舅。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大名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惊蛰地气通,春光明媚,雨水增多,是春耕生产好时机。据传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日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得知便将龙王降下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说:“二月二,龙抬头”。实际上,由于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招龙祈雨,保佑丰收年景。从其愿望说来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清明节
是大名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三月,公历的4月5日。相传晋文公之子重耳为悼念抱柳身焚的忠臣介之推母子,下令在清明前一天全国各户门口插柳条,不动烟火。因此又称“寒食”。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开始繁茂,自然界清新明朗充满生机,大名农谚:“清明过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人们对先烈及祖先坟墓进行祭扫活动,有的家门口还有插柳条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