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后,上级党委认识到前一段的惨痛教训。为了扭转过去强调灰色组织作用的右倾情绪和部队集中目标太大被动挨打的局面,采取了将部队、机关化整为零,开展小队活动,组织强有力的武工队插入敌人心脏开展政治攻势。这时为了加强领导力量,一地委书记陈荣同志亲自调整大名县委领导班子,于四二年五月间史烈光任县长,张新亭任副书记,李方炎任宣传部长,陈自立任组织部副部长,随主持会议,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决定成立三个武工队插到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县委成员具体分工包片深入到敌占区恢复组织,对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一时期,我县的武装力量也作了重新整顿,除军队、地方抽调强有力干部
三十余人组成一个武工队外,原县大队改编一个中队,原各区游击队合编为一个中队,二十六团充实给一个中队组成县大队,另外还有公安队等。
六、七月间青纱帐乍起时,一专署专员解蕴山同志亲自带领二十六团一个中队,县大队一个中队、专直武工队、县武工队,县公安队出没在敌人碉堡、据点周围村庄打游击。夜晚给敌人上政治课、记黑红账,并以解蕴山、李大磊的名义给伪军头目写信等。通过一系列政治攻势,起到了瓦解了敌人内部,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的作用,同时严惩了死心踏地的走狗汉奸,枪毙了叛徒靖仝。在干群中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影响,增强了胜利信心。五月份县委成员分工包片(副书记张新亭负责万堤以东漳河套,李方炎负责杨桥以西,陈自立负责杨桥以东),分别插到该片和当地武工队紧密联系配合,逐村恢复了党的组织。
形势发展到七、八月间,分区二十六团配合我县大队组织力量不断围袭碉堡、据点。先后拔掉了刘马寨、杨桥(同年九月份复又修筑了碉堡)、东司庄、屯头碉堡,在我军事威胁与政治攻势下,九月初程马寨王庄的据点之伪军吓的撤回到廉山庄据点。随之我地下党员任伪营长的杨国才在廉山庄率部起义。八月末,驻金滩镇伪军受到严重创伤。之后,廉山庄、房庄之伪匪亦随他们全部退缩到城内。自此,大名县境内游击区逐步扩大起来,形势出现了好转。我地方机关、干部开始进入县境活动,出现了当时上级党委所提出的“有敌人无敌区”的良好局面。
根据当时形势发展变化,四二年十月间又作了第二次区划,由原五个区,划为六个区。在区级组织建立之后,迅速恢复与整顿了村级组织,对党员普遍的进行了审查登记。
四二年冬,再次开辟了五、六区工作。五、六区前身是原二、五区。受敌人统治时间较长,敌、伪、匪猖撅;我工作、组织基础薄弱,四一年区级干部撤出,曾开辟两次,均遭失败。为了加强其领导,当时的县副书记兼救国会主任张新亭同志兼五、六区区委书记,富有经验的刘建农同志任五、六区区长,原县农会主任庞建中任五、六区救国会主任。先后又有能征善战的王震、韩培文、刘亚南、王建中(女)、刘曙光、田英、马省等同志,分别充实到区公所、救国会、武委任职。进入五、六区后,首先配合县大队在孔台村全歼了王天林一大股土匪,击毙了十余人,活捉十余人。又先后枪毙了十几个小股匪首。五、六区境内土匪基本上被全部消灭,给五、六区人民除了一大害,取得了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在开创这一有利条件后,乘胜前进,迅速摧垮敌伪大乡、保甲长制度。相继建立了新的村政权。同时,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民兵等,并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及时建立支部。先后在五、六区交接处的南冯庄、张潘庄、郭庄、大栗庄、李炉、连庄、白杨庄、陈坟、贾许村、范村等十几个村庄建立了党组织,扎下了根基,开创了小块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
正当我县抗日根据地、游击区逐步扩大,对敌斗争形势继续好转的时候,四三年春大灾荒降临,死人无数,惨不忍睹。光小潭口一个村庄就饿死了四分之一。树叶树皮,吃的净光,农村呈现出一片凄凉。在这一严重情况下,县委和政府号召全体指战员和工作人员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我工作人员由原来一年一套棉衣两套单衣,改为两年一套棉衣,一年一套单衣,由原一天吃粮一斤改为八两、七两到五两指标。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成立纺织组,以工代赈,按月发放救济粮。同时在基层组织较好的村庄开展借粮斗争。当时在屯头村搞了借粮斗争试点,有一户地主献粮三千余斤。另一户地主经说理斗争无效后,从他
家挖出许多余粮。胡马寨村借地主、富农六户余粮达二千四百多斤,发放给十六户贫、下中农,全村一个也没有被饿死。
八月中旬,又发生蝗灾,虽经我们组织群众捕灭,但秋收大减。九月中旬,虫灾刚刚过去,连降大雨七天,积水成涝,漳河漫溢。我们发动群众打堤筑堰,保住了一、三、四区绝大部分村庄。但我五、六区一百多个村庄却变成了一片泽国。水灾还未过去,十月上旬,霍乱流行,在当时缺衣少药的情况下,发动乡村中医,积极推行土法、偏方,全民开展灭霍乱运动,才逐步控制了霍乱病发展。
在这一年里,全县根据地人民与一系列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为了防止敌匪抢夺粮食,各村组织了以基本民兵为基础的“看青队”夜晚集中轮流巡逻,开展全民性藏粮运动,创造出双墙壁、假火炕、地洞、地窖等巧妙方法,使扫荡之敌,找不到一粒粮。为了对付敌人的铁壁合围,反复扫荡,在根据地内,开展了挖地道工程。如沙圪塔村成了地道村,村内地道成网,并通向村外野郊。
这年秋冬两季,对县、区干部,先后分批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采用大、中、小型集训,抽调轮训等形式,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外干部更加团结,革命情绪更加高
涨。各地方并克服了过去某些分散主义现象,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四三年五月间,一专署从我县抽出一部分干部,到路南魏县帮助夏收夏征工作。五月二十六日(五·二六)遭到敌人合围。在突围中有许多同志英勇牺牲。其中有一专署专员解蕴山和曾在我县任过组织部长的田洪涛,以及我县、区救国会的庞建中、霍同堂等同志。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一九四四年,是我县抗日根据地继续巩固、发展的一年,是敌人垂死挣扎的一年,也是大名县人民开展局部反攻的一年。
四四年四月日军集中力量开始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我县的营镇、王庄、阎庙、崔庄、翟龙化之日伪军收缩撒退,使我五、六区形成了一百多个村庄的大片抗日根据地。但在我一、二、三、四区根据地却继续挣扎捣乱。四四年初,伪匪杨法贤部用一个团的兵力,在杨桥、前海子、万堤扩建了据点,由原驻防六十余人增加到五、六百人。敌人又利用当地某些土豪、恶霸、民族败类纠合了一、二百人,在张庄屯成立了所谓“反攻自卫团”,安设了据点,与海子、杨桥伪匪互相勾结,经常出来窜扰抢掠,对我一、二、三区,特别是对我二区构成极大威胁。五月,大名、广平千余名日伪军,又向以元寨为中心的我县党政
机关驻地进行合击,捕去我县公安局长吴帮禹等三同志和群众数十人,并掠走大量牲畜、物资,使我一区一些村庄经济上受到极大损失。
六月间,我开始组织力量,有计划的向敌人出击。经我二十六团某部配合,县大队对海子、杨桥据点进行了几次袭击,敌伪外出窜扰大有收敛。特别是到六月末,我二十团某部和县大队,先后拔掉了李马寨、于旺庄碉堡之后,其余据点之敌,更不敢轻举妄动。我县根据地形势出现了根本好转。
为了巩固与发展我抗日根据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了一系列群众运动。
一是在四三年灾荒之后,为迅速恢复元气,继续开展了生产自救活动。二是准备局部反攻,和扩充兵源,于四月间,全县开展了扩军运动。由于群众抗日觉悟的提高,迅速掀起参军热潮。“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一个村就有五、六名至十余名参军的生动事例,全县很快超额完成了扩军任务。三是贯彻执行冀南行署关于赎地问题训令,于八、九月间,开展了赎地运动。凡在一九三六年以来因生活所迫而典卖之土地,均照原价赎到贫苦农民自己手里。使基本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给巩固与发展我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
通过以上生产自救、扩军、赎地等运动,群众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从中涌出许多积极分子,迅速发展与壮大了基层的党政群组织,据点以外的村庄,都先后建立了农会、妇会、自卫队、民兵等组织。基础较好的村,民兵有了枪支,民主选举了村长,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党组织由三九年到四0年的四十多个支部和八百多名党员(四二到四三年因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组织处于停顿状态)的基础上,四四年一年里,发展到七十多个支部,一千三百多名党员。为我县根据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五年初,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全县根据地人民支前热潮空前高涨。各村组织民兵、担架,运输等支前工作十分活跃。我三分区二十三团,于一月十六日夜,突进大名城。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突击团团长张履亭率部四百余人起义,和我二十三团协同作战,一举歼灭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一部,摧毁了伪军部、伪军署、伪警察局,击毙军长刘崑、参谋长檀松甫,活捉了警察局局长刘炳之。三月间,由二十三团配合我县大队,首先攻克了伪军实力较强的海子据点(伪军五百人),继而攻克了杨桥据点(伪军三百余人)。海子、杨桥据点拔掉之后,四月间,又拔掉了万堤、南桥口据点。张庄屯据点的“反共自卫团”一触即溃,当场击毙了伪反共自卫团正副团长张献之、赵西林,生俘伪军二百余名。翌日,张庄、柏村、王村集、高寨、蔡屯、田固、杨庄等碉堡之敌吓的分别跑回大名、广平城内。五月十四日,大名城内
日伪军弃城逃向安阳,大名县境全部宣告解放。
大名城市解放,在当时是冀南城市解放较早的一个,上级党委为了加强城市领导,于七月间成立了大名市,直属三地委领导。县、市分开后,大名县遂重新区划,由原六个区划为五个区。县直属机关集中住在杨桥及其周围村庄,指导全县工作。
我县根据地人民,为了支援兄弟地区解放和巩固自身的建设,先后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
六月间,组织了全县党、政、群干部,突击完成了夏征任务,并组织民兵、担架、运输等,参加与支援了成(安)、临(漳)、安(阳)战役。
七月间,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向地主、富农和佃、雇农双方讲明团结抗日的意义,较顺利的推行了这一政策。但也有少数地主采取抵抗态度。如后桑圈反动地主薛宝仁利用与蒙蔽一部分中农中不明真象的人,一哄而起,打死了村支书申兰田,打伤农会主任薛鸿营,制造了“后桑圈事件”。因此激起周围村党员、群众的愤怒,集起了数百名民兵、群众,将该村围住,捉住了薛宝仁等十余人。经我县政府发出布告,枪毙了首要分子薛宝仁、薛一亭,平息了民愤。这一事件处理后,大长了群众斗志,大刹了顽固地主的反动气焰,一扫过去几年来减租减息的形式主义等不彻底现象,使这一运动开展
的更加广泛和深入。
由于减租减息政策贯彻的好,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八月间,顺利的开展了扩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开展了以保卫胜利果实为口号的思想发动,和对对象本人、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迅速的掀起了集体参军热潮。如赵鸭窝村民兵队长赵长柱,就带领民兵二十余名集体报名参了军。
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大名文史资料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