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忆孟福堂校长

忆孟福堂校长

发表日期:2011-7-27 17:21:4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按:孟福堂,抗战时期一度担任我冀南行署主任。解放后历任湖南省副省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1936年春至1937年底曾任河北省立大名十一中校长。作者当时是他的学生。

 

 

孟校长名宪褆字福堂,永年人。中等身材,瘦削而健壮,相貌和善。与他同来学校的还有他的爱人和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当时校长夫妇都是一身黑蓝布裤褂,家做的布底鞋。乍然一看谁也估计不到他就是省立大名十一中的校长。凭穿戴,有的工友就比他阔气。在学生心目中,对这位新来的校长的第一感觉是踏实而亲切。

由于孟校长平素最佩服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精神,尤其酷爱他的自立歌,他到校不久,就把这首歌定为校训(已辑入《大名文史资料》第二辑,此处不在详载),视之为作人的根本,育才的目标。他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是深恶痛绝的。他曾多次讲过:人应该工作,也应该享受。光享受不工作,猪一样;光工作不享受,白活。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旗帜鲜明地声讨了只享受而不工作的剥削阶级;对光工作而不知享受的劳动者,以白活二字给予以无限感慨、同情和激励。

孟校长崇尚俭朴,讨厌浮华。当他看到有些学生穿鹿皮底礼服呢鞋,就很不满意,简直是怒目而视,为此他在朝会上算过账:一双鞋三元二角大洋,抵六斗小麦价,要多少汗水才能换来这双鞋,我们穿上能心安理得吗?穿好衣服,可以。但要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现在你们读书要靠家,如果摆阔气未免过分

学校是学生之家。学校的事由学生办是义不容辞的。校训不能成为空谈。陶行知先生率领一班学生白手建校对孟校长启发很大。学校东侧有个长方形的坑,学生们都管它叫东大坑,长约70米,宽10米,深6米,常年积水,臭味扑鼻,学校环境受到污染。在靠近操场处有一土岗,计有35平方米,高约5米,影响学生活动,也实在有碍观瞻。如果移岗填坑就两全其美了。历任校长都有此感觉,但工程浩繁岂敢侈言尝试。孟校长决心把这个工程当做锻炼学生自立能力的一次机会。有些教师顾虑重重,担心学生没有劳动基础,能否完成实在难以预料。孟校长经过几次校务会议,说服了教师,又动员学生。工具筹备齐后,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轮流参加劳动。可孟校长是长工,从没间断过,并在劳动中以身作则,满面尘土常被汗水冲成一道一道的。他的实干行为鼓励着学生干劲倍增。就这样苦干了三个多月,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在一位山东花把式的帮助下,平整的校园种上奇花异草,甫道旁是修剪得十分整齐的榆树。走进校门便令人感到新鲜、快慰。

孟校长的言行,对学生思想影响极大。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提高了认识,自立和俭朴成为许多同学终身的信条。

 

 

为促进学校的常规教学,孟校长经常查堂,但总是步履轻轻,唯恐增加干扰。他的来去学生们往往察觉不到。他特别重视早晚自习,允许学生阅读较多的课外书。要求各门任课教师按时查自习,随时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难问题。他还组织过一次收听广播,是一位文学家在北平某大学的讲话(名字已忘记)。收听广播在大名还是第一次。在大名能听到北平的声音,当时感到这真是件罕见的事。这次讲话,国文教员赵召德老师记录整理,印后发给学生。这对我们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是大有脾益的。

当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偏见:体育棒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高材生。面色苍白,瘦骨嶙峋是用功过度的标志。孟校长却不以为然。他经常讲:身体是资本,要锻炼,锻炼,再锻炼。经他的细心设计,体育场上购置的各种球类及田径器材都相当齐全。此外尚有游艺室、绘画室等。在美术教员张泊生的领导下,建立了国画社、京剧组、音乐组等组织,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不少同学通过学习有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运动会:春季田径,秋季球类。班与班平时也不断进行篮球赛。为了使体育活动普及起来,每天早晨全体师生参加跑步。晚上下了自习,全体学生在操场跑步,有汽灯照明。大家跑得很正规,每次都记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能持之以恒,不少同学练成了长跑健将,如傅光宇等都打破了冀南运动会五千米记录。孟校长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学生的体质很明显地变了样。那种萎糜不振的模样,在大名十一中再也见不到了。

学生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孟校长的口头禅。他最重视刷牙,多次在会上讲病从口入的道理,要求学生一天三刷牙,指甲要常剪。看来这都是小事,孟校长却非常认真,还专门抽查过几次。当时学生中有少数人抽纸烟。孟校长发觉后很恼火,专为吸烟问题召开了大会,指出吸烟的危害并作了不提名的批评。学生们接受了他善意的批评,已经养成嗜好的戒清了,尚未成瘾的也就望而却步。据说有几位老师在开校务会议时吸烟。孟校长总是用手掌当扇子煽去面前的烟雾。吸者也很知趣,再开会时就不约而同的不抽了。从这些生活细节看,孟校长关心学生的身体是无微不至的。大家都感觉他是位善解人意的称职校长,也是位可与之无话不谈的慈祥的家长。

 

 

1936年正是强敌压境,国势日蹙时期。日寇唆使汉奸王英、李守信等匪军,在绥远一带不断发起进攻。当时我有识之士组成抗日义勇军,奋勇抵抗,血战长城各隘口。整个国家形势已到危急存亡的关头。孟校长每次在朝会上讲话,总是慷慨陈词,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进步教师丁亚一也常在课堂上宣讲国家多难,同仇敌忾的大道理。他介绍了《民众周报》,这是当时宣传抗日救国最激烈的刊物,学生人手一册。

1936年,孟校长聘请了杨叙九老师到大名中学来担任庶务兼教音乐。杨是中共党员,他教的都是革命歌曲,如《长城歌》(现在的国歌)、《大路歌》、《我们工人有力量》等。同时又在二十九军聘请了一位副团长杨春育到大名中学任体育教官,将学生服改为军服,制了木枪,学习各种步兵操典。芦沟桥事件爆发后,校长发动全校师生宣传抗日,先县城后农村,直到敌机轰炸机场才停止。总之,在大名中学,耳闻目濡,到处都充满了抗敌救国的空气。

长空列战云,岂容再犹豫。大名中学的学生早就奠定了报效祖国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学校解散,在孟校长的陶冶和感召下,极大多数同学都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其中不少学生为抗日救国建立了不朽功绩。

孟校长主持省立大名十一中这一段,是学校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体质乃至整个学校面貌、办学宗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搁笔而思,对老校长的敬佩和想念之情油然而生……

                                                              (大名文史资料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