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大名风俗习惯:农业生产习惯

大名风俗习惯:农业生产习惯

发表日期:2011-7-22 10:28:3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是农业县,农民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找出了一套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解放前靠笨犁木耙,镢头翻地,牛拉木轮太平车耕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种植高梁、谷子、红薯、小麦、玉米、花生为主,靠天收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水利、农机、使用化肥、农药,实施农业八字宪法,科学种田,逐步改变了靠天等雨,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逐步以半机械化、机械化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

 

农业耕作方式

 

大名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其耕作方式具有典型的北方农业特点:

1、抢季套种。即在同一块地里,在前茬作物生长后期,另一作物套(栽)种在前茬作物的行间,以解决季节矛盾。常见的有小麦地套种玉米、棉花地套种小麦、蔬菜等。

2、间作混播。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同种一块地里,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玉米地里间作谷类、豆类等。

3、深耕细作。现时普通采用拖拉机耕地,耕深一般在3厘米左右,合墒、旋耕,同时采取条耙和棱耙,把地整实。

4、合理密植。小麦亩播种量一般在12—15公斤,玉米亩播种量一般在5公斤,播种量较前均有所增加。

 

新旧生产习俗

 

旧时,大名有男耕女织之俗。农家的男劳动力,负责耕种土地,女劳动力则在家纺纱、织布,负责家务。称男士为外头的,女士为家里的,可见劳务分工之一斑。

耕地,旧称犁地,由家庭男劳力用耕牛拉单铧犁一趟一趟的犁,家庭妇女只可以去送水、送饭,不准驾驭牲口犁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耕牛逐渐淘汰,拖拉机耕地取而代之,又快又省力,很多妇女成了拖拉机手。

播种,旧称耩地,即用木头制作的耧用牲口或人拉播种。八十年代以来,采用了拖拉机带谷物播种机播种。

浇地,首先要打井。旧时人力挖井,解放后用人工架子钻井。打井时,不准妇女在场,俗以为妇女在打井现场打出的井不出水或水质不甜。八十年代后,用机械钻井,分地层取水,全县各个农村既有几十米的浅井,又有二三百米的深井,用柴油机、电动机作动力,用水泵、电泵、真空泵提水,基本满足了农作物浇水需要,解决了靠天等雨的问题。

治虫,也称防治病虫害。旧时农民对农作物发生虫害,用手捉虫。发生大面积蝗虫,人们在田间地头敲洗脸盆和铁器、铜器(例如铜锣)轰赶。轰走一茬又飞来一茬,最后还是把禾苗吃光,造成减产和绝收。八十年代以来,普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解决了这一威胁农业丰收的难题。

锄地,即除草,也有讲究。旧时麦茬秋苗锄头遍,用窄板锄(劳动工具,俗称钢锄),要锄得深,锄得透,不留白地(即要全部锄到)。锄二遍、三遍地用宽板锄(俗称平板锄),可以稍粗放些,但庄稼根部必须锄到位,不准猫盖屎(即锄地粗糙,一锄盖一锄)。那时,农民头顶烈日,面向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非常辛苦。九十年代以来,普遍使用化学除草剂,消失了锄地的讲究。过去说:立罢秋,挂锄钩(即立秋后,农民停止锄地)。现在说:有了除草剂,农民不锄地

收割,旧时农民夏季用镰刀割小麦,秋季用板镢倒玉米,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特别是夏收,有女怕坐月子(生小孩),男怕割麦子之谚语。八十年代以来,夏季用收割机割麦,机械脱粒;秋季近几年用上了玉米收摘秸秆还田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打场,旧时有祭场习俗。那时打场用牲口或人拉石磙,把小麦、谷子、高梁等农作物碾成粒,然后堆成堆用木锨扬场,靠自然风力吹去糠秕,然后装袋入仓。大名一些农村装袋前要祭场祭场时不准女性和小孩说话,怕不吉利。主要仪式为在粮堆前供奉三杯酒(有的以碗盛水代替),在麦场外燃放一挂鞭炮,然后由男性家长(不准女性)用簸萁在粮堆东南角开始装袋,不得在其他方位装,以为这样粮食可以打得多。八十年代有了收割脱粒机后,此俗消失。

 

农事经验和谚语

 

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积累了很多农事经验和谚语。诸如:

沙地看苗,淤地吃饭。

人养地,地养人。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三分种,七分管,人勤地不懒。

家里土,地里虎。

五月里芒种前,六月里芒种后(割麦时间)。

枣芽发,种棉花。

有钱买种,没钱买苗。

稀谷稠麦沥拉豆。

椿栽骨朵枣栽芽,杨柳栽到冰凌茬。

家有梧桐树,能招凤凰来。

沙滩造上林,沙窝变成金。

冻不死的葱,干不死的蒜。

小雪净菜园。

惊蛰不上炕,谷雨种不上(红薯的育苗和栽种时间)。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开花就结甜。

七月葡萄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

河沙压粘土,一亩顶两亩。

三十亩地一眼井,三年不雨收八成。

高梁要耩深,芝麻刚埋身。

麦茬苗子争头耧。

一指浅,二指深,三指过了就要闷(棉花播种)。

绿豆茬是好茬,荞麦黑豆是冤家。

小麦种晚不分头,油菜种迟不出油。

秋种一日晚,秋收十日迟。

谷雨前种好棉,谷雨后种好豆。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来种白菜。

清明谷雨两相连,耕地下种莫迟延。

河边插杨柳,河堤能长久。

阳坡柏,背坡松,河沟里边柳树青。

人老弯腰弓背,树老枝干叶稀。

公看胸,母看腰,腚大不用挑(指牛)。

马口好看,七岁齿方,八岁齿圆。

老弱病残分开栏,头头满膘吃得圆(养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