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这已是一九八七年腊月二十三日,干部群众大部分准备年货回家祭灶了,而我们还顶风冒雪在施工现场。明天就要搬迁了,一是稳定群众情绪,二是察看每一个施工环节,钢丝、大量包装布、方木等必有物料到位情况,做到万无一失。第二天——二十四上午八时,两辆大吊车到位,一装一卸,四部大货车到位,装一块拉一块。上午十时左右,整个施工现场轰动了,不仅双台村的群众走到现场,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也赶到现场看热闹,像赶庙会一样,有近万人,连卖烟卷、卖糖块、卖年货的小商小贩也都赶来凑热闹。搬运工作由易到难,即先搬小块后搬大块,每一块石碑与钢丝结合处我们都用红松方木和包装布垫好,以防钢丝再损坏石碑,吊车上都装有重量测量器,我们精确的把每一块石头重量记录下来。就这样第一天、第二天搬运工作还算顺利。群众中虽有说风凉话的,有骂祖宗的,我们全装听不见,只要不直接影响施工,我们一概不管。但到第三天,就出问题了。当最大一块石头——碑座慢慢吊起时,群众沉不住气了,因为这块石头重35吨,在九块中属最大一块,这块石头一吊起,就意味着整个石碑就要彻底搬走了。群众当中所散布的槐树底下作春梦的说法就要破灭了。石头吊起一米多高,群众一起哄把吊车围了。指挥部人员全部出动,高音喇叭一个劲地喊也无济于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跳到吊车上进行煽动,在这种情况下,公安干警几次说服、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将其拘押。村干部见情况不好,向指挥部提出,因该村群众吃水困难,给打一深井,保证吃水,作为几代人护碑报酬。书记、县长当场答应,这才稳定了群众干部情绪,大家才陆续离开现场,搬运工作安全完成。这时已通过吊车搬运,测出了石碑的准确重量:碑座三块,一块重35吨,一块重18吨,龟首没发现,不能算其重量,粘接后为53吨;碑身四块,分别重为25.13吨、18.7吨、7.2吨、5.3吨,粘接后重为56.33吨;碑首断为三块,分别重为7.22吨、8.25吨、17.94吨,粘接后为33.41吨,石碑总重(不含龟头)为142.47吨。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
这次搬迁工程之所以如此顺利,有一种因素很值得书上一笔。那就是各级领导和现场工作人员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和大无畏的工作态度。这次搬迁的现场工作结束时已是二十六的傍晚,各单位都已放假,人们都在置办年货,准备团团圆圆过春节了,但是战斗在工地的领导和同志们谁还顾得上这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志们的热情溶开了大碑下的冻土,溶化了肩上纷落的飞雪。地区来的文保专家马忠理同志一丝不苟地在现场指导保护措
施,张金山副书记和郭为民副县长分别在装卸两处现场指挥,呼应协调,公安局尹洪玉副政委随警车沿途护送,许宝善副局长自始至终寸步不离工地,老所长李太安同志在儿子结婚前一天还在工地上忙碌;区乡的领导同志为了工程顺利进行也与我们相伴在隆冬的风雪中。
二、吊装
春节过了,当多半人还没在喜庆的氛围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们又踏上了为重新树立大碑而奔波的征程。
我们先到了省古建研究所,向专家咨询了粘接修复石碑的有关技术问题和主要参数,后又到有雕塑之乡称誉的曲阳县考查了几个竞标单位。经过几次遴选,由省文物局和古建研究所领导专家严格把关,最后选中曲阳县建筑建材公司工程队的施工方案和工程报价,决定由该队承接这项工程。主要方法是地面内连粘接,然后整件分体组装,最后附加保护设施。总预算为壹拾伍万玖千玖百元。
依照总体规划预定位置确定立碑点,勘探地下五米测出地层承压系数,并依此制定碑基规模。碑基厚2米,底宽3.5米、长1米,分三层逐步内收。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制。
一九八七年酷暑中,修复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包括基座、脚手架、滑架、滑道,粘结用的环氧树脂及相配应的溶、凝化学剂、石英砂、片石、钢、石内接柱等等。八月二十日,修复工作正式开始,第一步是测算每块、件断裂面的相应点和角度,以便开凿内应柱槽。第二步是将相对块、件吊上滑架,清创固柱,逐序粘结,(主要进行横向结合块的粘结)。第三步是自下而上逐件、块粘结(纵向粘结为主)。第四步是密封所有接口,修饰残缺部位。第五步是装置由封角、铁箍、斜撑结合的附属保护设施(主要是预防地震)。
经过一年多的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立碑的关键日子到来了。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三天时间完成碑座两块、碑身一块的第一期对接工程;于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六天时间完成碑身三块、碑首三块的对接工程。历时年余的“五礼记碑”重树修复工作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属首例,它填补了三项技术上的缺环。一是大部件青石质文物粘接内应件缩涨系数的确准;二是粘合剂不同季节、温度下的配方剂量比;三是整体组装、测算及设备配合技术程序。为今后的文保工作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和可行性数据,遗憾的是至今未找到最佳防腐蚀拒风化的方法。
在这期工程中,中国社科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的蔡润先生在理论上提供了关键性资料,省古建研究所的辛桂未先生多次来现场做技术指导,县领导无数次过问修复进展情况,农机学校为工程人员提供了办公、生活场所,文保所全体人员更是以工地为家,分工合作,全力以赴。这些都是能使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天道酬勤”嘛!望着高高伫立的全国最大古碑,文保人心慰了,古老的冀南大地上多了一个奇观,大名府人奔走相告:“大碑站起来了!”
(大名文史资料第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