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北宋大名府故城

北宋大名府故城

发表日期:2011-7-25 16:37:1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李伦1962年生,世居大名,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任大名县文广新体旅局主任科员,兼文物保管所所长,石刻博物馆馆长,分管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任省级考古领队,省考古学会会员,省旅游学会会员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陈振山,男,汉族,1967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文博馆员,大名县大街乡沙堤村人。现供职于大名县纪委监察局,任正局级监察员。

 

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冀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曾五次做国都,一次做陪都,北京大名府享誉海内外,悠久的历史为大名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尤其是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址座落在河北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地处北纬3640°,东径11613°,占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现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庄是府城的四门,106国道在其西二里穿越,东去3里是京开公路,北有邯济铁路,交通便利,是亟待开发的京津冀旅游景区之一。

大名府故城郭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称贵乡郡。公元580年,北周改置魏州。隋场帝时,公元605年,魏州改为武阳郡,辖元城、贵乡、马陵三县。

唐朝时,大名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形(平原)和便利的水利灌溉,成为政治、军事重镇和农业经济、商品贸易中心,是大名历史上的兴盛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此时魏州只有十三万多人,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中期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已增至一百一拾多万人口,成为全国闻名的都会。大诗人李白经过河北,看到魏州(大名府)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都接燕赵,美女誇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公元6969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进攻契丹,10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为其建造生祠及祠堂碑。现在我们仍能见到的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已经历一千多年的栉风沐雨,它仿佛在向世人诉讲着狄仁杰手拈胡须,挥洒退契丹的那段历史事实。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当其盛时辖贝、博、魏、卫、相、磁、洺七州。从公元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除田弘正时归附朝廷,魏博始终不受朝廷管辖。魏博节度使们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替更始,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语。足以说

明其势力的强大。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唐僖宗中和(公元881公元884年)年间,魏帅乐彦祯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八十里,号河北雄镇

五代时的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梁、唐、晋、汉、周占据,给这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后唐、后晋、后汉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的社会动荡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北宋时,大名的北方有一支强悍的民族——契丹(后称辽),经常侵扰北宋边域。大名府故城这座边陲重镇,宋代的北京,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大名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正如《宋大诏令》所言:大名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夏。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要坐阵大名府故城督战。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都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钦定北京后,朝廷耗资巨万,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在改修外城后,又增建了宫城,置百官,宫殿略如都城,建有四殿十四门两座水关。建筑形式和规模都非常壮观宏大。宫城称内皇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建门五,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凤,西日展义,东一门日东安,西一门日西安。外城为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建门九。南三门,正南南河,东南砖,西鼓角,北二门正北北河,西北砖,东二门,正东冠氏,东南朝城,西二门,正西魏县,西南观音。又引漳入卫掘一小河西渠(今引河)贯穿全城,并修建水关,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把大名府故城建成为御敌铁壁

南宋时,大名城故城随着朝廷衰败也有些萧条,此时女真族强大起来,灭辽建金,南下攻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大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府,领开封一府及元城,大名等十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宋以后,大名府故城失去了往日的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黄河、漳河、御河(卫河)不断泛滥、淤积,多次为患大名,使大片良田荒芜;元世祖时,会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经府境,水利与水利交通与唐宋大有逊色;金元以来,数罹兵燹,多有残毁。这些因素迫使大名府走向衰落。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城废,同年在艾家口重建大名府(今大名城)。

为重塑北宋大名府之辉煌,大名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大名府故城的旅游开发。1993年第五次京津冀旅游研讨会上,大名县关于筹建大名府故城游览区的总体规划设想通过了会议专家们多方论证,并将大名府故城游览区的七个景点,列入中国旅游景区规划之内。它们分别是:

一、狄仁杰祠堂

狄仁杰祠堂旧址位于大名府西南隅,大名至金滩镇公路北侧。是进入大名府故城游览景区的第一站。

此处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狄仁杰祠堂碑一通,现已建亭保护。原祠堂位于碑刻北侧,现原址已辟为公路,现计划在碑刻南侧划地五亩迁建祠堂,总体布局是:坐南朝北,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最前部为山门及门房,以一甬道贯穿南北,中部设一六角凉亭,亭前两柱上题刻寇准楹联: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亭前是小广场,两侧各建三间厢房做为管理处、服务部。亭后便是景点主体建筑——享殿。名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享殿为三开间五脊歇山顶式绿琉璃瓦建筑,仿古水泥结构,明间塑一官服狄公像,侧配书憧仆人。梢间以唐军抗契丹为主题的壁画做装饰。享殿后面的中轴线上是祠堂碑及圆形碑亭,空间广植草坪松柏。

二、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石刻馆现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基址在狄仁杰祠堂东面,三顺公路北侧。仿古式大门,门额题刻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门前护路沟上建一座单孔桥,门内两侧为门卫、办公室、库房、陈列室、接待室。向北穿过两侧的庭院,来到小广场,向前上方望去,便可一瞻天下第一古碑五礼记碑之雄伟风采。广场东西两侧各建一亭。东一亭,可使游人领略中华第一墓志何弘敬墓志之风骚。西一亭,你能阅听到明代大铁钟铿锵浑厚的声音。大碑两侧分别为五礼记碑落成纪念碑五礼记碑文碑

五礼记碑后面十二米是环形碑廊的南廊,中轴线中建一连廊垂花门。环形碑廊是石刻馆的主体内容,全长372米,118间,廊与廊之间陈列大型石雕,空间植花草树木。

三、宫殿区遗址及出土文物展览馆

遗址位于双台村西北处,面积50000平方米。开辟这一景点,计划一是通过发掘清理,规划制作出内皇城沙盘模型,为将来更大规模的开发打基础,同时保留部分文化层断面原貌以供游人参观。二是在遗址附近修建一座现代化风格的大名府出土文物展览馆,并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四、大名府故城雄姿(关城)

能显示大名府故城昔日雄伟气势的只有城墙和关隘了。我们的开发计划是,从教善村北至铁窗口村即原上水关至观音门、魏县门,总长15公里,修复一关,二门,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修复,关墙门贯通,做到古朴威严壮观,游人可上关城游览,可下水关划船,也可在城下观光。

上水关善利骑河而建,阔30米、高15米,上设箭窗敌台,河内蓄水间植藕,关北修上城马道。

城墙高15米、厚12米(上部),马面,女墙,垛垛齐全,在原夯基上修复。

城门在原址修建,城楼上刻一组李白等游大名府故城时题诗。城门带楼全高38米。

五、临济祖庭——兴化寺

兴化寺位于铁窗口村南一里处,距府城西门500米,原有殿堂十五间、佛塔一座,因义玄大师曾在此住持而出名。计划将兴化寺按记载中规模形制修复。该遗址现存文物有澄灵塔部分石檐、附柱、塔顶及石函,原基址已无建筑。

修复计划是南北走向二进院布局,南起是山门,门内立一块重修兴化寺纪念碑,前院主体建筑是佛殿,为九脊悬山顶式三开间大殿,黄瓦蓝墙,内供释迎佛祖及其协侍。东西配殿为卷棚顶式建筑,东为慈氏阁,西为罗汉堂。后院是慧照殿(义玄纪念馆),五脊歇山顶建筑,内供俸汉白玉仿义玄禅师画像。殿东侧是修复后的澄灵塔,西为记载义玄传略的碑刻。

六、玉麒麟庄园(卢俊义故居)

庄园故址位于大名府故城东北角,现营庄村西南。卢俊义祖居北京,被称为河北三绝,威名天下。其庄园已无,仅留瓦砾土堆。

修复开发计划为,庄园整体为传统三进四合院,设前庭、后堂、厢房及花园,前厅以《水浒》故事中卢俊义为题的大型壁画为内容,也有吴用题反诗一首,间饰兵器文什,后堂建成古式家俱展室,院内置假山、翠竹花卉,后建一座园林式花园,有土山亭榭,曲桥池荷,花香境幽。与西南的古城相映成辉。

七、郭隆真纪念馆

现已建成,不再赘述。

1992年大名县文保所实测大名府故城。1993年大名府故城城址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立完整的省保记录档案。它包括大街遗址和府城墙遗址两处重点保护区,大街遗址包括大街、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45平方公里,遗址内1米以下就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尤其是官殿区遗址,存有极其丰富的文物遗存。府城墙遗址断断续续有七处,总长900余米,最宽处有20米,残高9米。城墙遗基夯土层明显,铁窗口村东南引河为上水关遗址。

北宋东京汴梁都城被开封市所覆埋,开挖极其不易。大名府故城地处平原,是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宋代都城,发掘大名府故城必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的遗缺,对我省乃至我国考古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获取重大考古成果。游业兴,百业盛。发掘大名府故城,势必促进大名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名经济的更大发展。为此,大名县于19995月向省文物局递交《大名县人民政府关于普探发掘大名府故城址重点区域的请示》。再塑历史名城大名府之辉煌,不日将临。

                                                              (大名文史资料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