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县原大名师范已停办。全县只有一中、二中两处中等学校。1956年有了大名后师,同时开办了金滩镇等六、七处乡村初级中学,是我县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一年。1958年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教育事业当然也不例外,一下子在金滩镇、龙王庙、老堤厂和宏济桥南邻原打蛋厂处办了四处职业中学,也算是教育事业的跃进吧!
我是在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事事大干快上,行行放卫星的一九五八年暑假奉调到大名工业学校任教师。
大名工业学校全名是大名县工业初级中学。校旗和篮球队员背心上都印有“大名工中”的字样(以下简称工业学校),是由县工业局主办,老堤机械厂(现油泵油咀厂以下简称工厂)出资具体负责领导,县文教局选派教师任教的半工半读学校。工业学校建立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学校负责人是郭跃武。开办时工厂派一名干部乔跃宗协助学校选址、购买一切用具和招生等有关事宜。
校址选在南关三铺村路东一所废弃了的教堂内(俗称绿大门内)。当时是生产队的饲养场,牛、羊粪满屋满院,房屋破旧不堪。经过清扫、修理,消毒后供学校使用。临街西屋四大间(原是小礼堂)做教室,北头一间是教师住室。北屋共八间,其中:西头三间是男生宿舍,中间两小间分别是教员住室及伙食部,东头三间是大伙房。东屋两间也是男生宿舍。南屋三小间是女生宿舍。院内房屋不够用又在三铺村赁了四间民房做男生宿舍。桌凳全是在当地收买的旧式条几和板凳,学校设备非常简陋。
学生来源是面向全县招生,即从当年没被录取全日制初中的考生中选了一批成绩较好的学生,又招收了些社会青年。这些社会青年持村、社介绍信,经学校简单考试、审查后录取,全校共有学生200余名,其中女生十八名。
工业学校共有四名教师,没有专职校长、主任,由郭跃武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共分四个班。第一班班主任蒋有年,同时还任一、三两班的数学课兼管全校财务及师生伙食。第二班班主任秦贵堂,同时任二、四班数学课及物理、工业知识课兼管全校文体活动。第三班班主任刘海岫,任一、三两班的语文、政治课。第四班班主任郭跃武,任二、四两班语文、政治课,并负责全面工作。炊事员三名,他们是成德、李德全和老罗。
学生学习劳动相结合的方法是:星期一、三、五是一、三两班在校学习文化课,二、四两班学生到工厂参加劳动。星期二、四、六则互换之。每天在校学习的两个班,只有一座教室怎么办?我们就采取上大课的方法。一百余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听课,分散做作业。参加劳动的两班学生,分到工厂各车间,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劳动。这些车间是:机(床)钳(安装)锻(烘炉)铸(翻砂)木(工)五个车间。根据车间的大小,活的多少、轻重分配人数不等。如机工多女生,锻工多男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使学生能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班主任教师随学生到各车间巡视,并与工人师傅联系,以便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技术进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利进行教育。这种办法很符合七师校长谢台臣倡导的“以作为学”的教育精神。
学生的生活待遇:原规定工厂里每月供给学生每人生活费七元。由学校集体掌握使用。从学生中选出几名伙食委员具体管理(他们是张琦、张培元、朱万峰、宋广业、王培元、杨元增等)。因这些学生年龄较大,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能力。他们同粮站、副食厂、供销社等单位搞得关系不错,把学生的生活调剂得很好。又自养自食几口猪,经常改善生活。在粮食指标不高的情况下,都能吃饱、吃好。有时伙食费超过七元达八元时,也由工厂实报实销了。
学生也享受了公费医疗。学生有了病或工伤,只要持盖有学校公章的处方就可到南关卫生所看病取药,每月末总算一次账,药费在工厂报销。有时每月的药费就达几百元之多,个别重病号一个月就用药费八、九十元。这样保证了学生身体健康。
在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中心工作压倒一切,秋后掀起了深翻土地高潮,我们也停了课,把学生带到三里店村东南地安营扎寨,吃住在田间,搞深翻竞赛,各班组互相挑战,呼口号,鼓干劲,搞得热火朝天。鏖战了五、六天,翻了几百亩土地,放了一个“大卫星”。刚回校后又投入了大炼钢铁运动。这项任务对我们工业学校是比较易办的。因为工厂内遍地都有碎铁,把这些废铁料弄到熔炉里化成铁水,再倒入自挖的小土炉里炼钢。碎铁用完后,厂领导从供销社拉来几排车崭新铁锅让学生砸碎炼钢(因农民都成立了食堂,这些锅没人买了)开始我们都不忍心砸,在领导催促下,学生只好用大铁锤把一撂撂的新铁锅都砸成碎片,结果炼成了一堆堆马粪渣似的废铁块!后来到十一月份,粮站把学生的粮食指标批到离城十八里的木堤村,卫河西岸的地里去运红薯,我们组织学生借来大小各种车辆全校出动去运红薯。当时刮共产风,遍地一堆堆的红薯没人往家拉,我记得只给人家打了个白条就算完了。
一九五九年麦假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停办了。停办时选了三分之一条件好、成绩优秀的学生留厂就业了。这些就业的学生后来有的成了该厂的骨干力量。有一部分进入了厂的领导班子,成了领导该厂的核心力量,对工厂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有一部分学生调到农机厂、五金厂(现扎辊厂)等单位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调到乡镇、县直机关和地委机关工作。个别的还当了领导干部。如王桂林曾任地区劳动局办公室主任,朱万峰任大名县农业局副局长。还有邢书岐、王培元、任跃宗等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回农村的学生也都利用在工业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成了农村的能工巧匠。铁匠、木工、机工、修理工都为发展我县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贡献着力量。还有的学生当了大队会计、村长、支书。成了建设农村的领导力量。几位教师仍回教育部门另行分配了工作。
与大名工业学校同时建校、同时停办、同类性质的半工半读学校还有,大名西街的商业学校四个班(现副食品公司处)(由张凤书、王维刚、韩某等任教)。龙王庙油厂(现纸厂)办的工业学校两个班(由岳同山、王占英、刘海芳任教)。金滩镇商业学校两个班(由王军山等任教)。
(大名文史资料第8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