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汇川同志于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三日,因患脑溢血,经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了。他是在家中发病跌倒后,送到医院抢救了十四个昼夜,一直在昏迷中。省级领导和亲友去看他,都未能说上一句话。据医生介绍他脑中的淤血,如手掌那样大,用药作用很小,手术也很难成功,抢救也只是为了延缓几天生命。
汇川同志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我们感到万分悲痛。为了缅怀他,特写此文,表示哀悼。并将他的生平业绩,简要介绍于后,让更多的人了解汇川同志,用他的革命精神、模范事例激励后人,把我们大名县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汇川同志是一九四○年七月大名划县后,元城县的第一任县长,他是在抗日战争形势最恶劣的情况下,来元城县开展工作的,真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他到任后,在大名县抗日县政府卫东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了元城县抗日县政府,汇川同志当时化名“李向哲”,在元城县栗汇川的名字知道的不多,而李向哲则是家喻户晓。县政府的组成:原卫东办事处主任张清华任民政科长,赵望斗任财政科长,刘敬之任文教科长,夏××任工商科长,还有建设科等,秘书是贾英。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武装建设。在刘鸣桐(刘凤舞)游击队的基础上,组成了县大队,后升为独立营。他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在运动中注意团结各阶层人士。他在任期间,在执行政策上,没有出过什么偏差,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得到了群众拥护。在使用干部上,更是任人唯贤,有效地团结了政府一班人。在刘敬宇调走后,王纪明到元城来任县委书记,在县政府公开任职又是县政府秘书。这样的交叉关系,他也处理得很好。他在元城不到两年时间,使全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论干部和群众凡提到李向哲,莫不交口称赞“李向哲”是我们的好县长。
栗汇川同志后因工作需要调到三地委工作了。
一九四九年在南下路上,又与这位老领导相遇了。我们一同到了湖南。他到津市市去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初到湖南人地生疏,在地下党的协助下,开始接收旧政权移交过来的旧机构。工作千头万绪,难度很大。依靠他的领导才能,很快打开了局面。通过培养干部,深入发动群众,进行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私人工商业改造。将一个旧津市改造成了一个工商业日益繁荣的新津市。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津市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一九五二年,苏联援建我国的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程之一的硬质合金厂(番号601厂)在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兴建了。他又从津市转到工业战线,任株洲601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工厂全套设备都是从苏联进口,并派有苏联专家来指导。在他的领导下,团结全厂工程技术人员,建厂速度之快,当时是空前的。一九五八年我去该厂参观,他接待我们非常热情,多年不见无比高兴。他亲自陪我参观了钨丝车间和合金刀头成型车间,钨丝车间从钨砂到钨丝流水作业一次成型。合金刀头成型车间,生产刀须可供全国机床切削行业使用,并有部分出口。这项工程建成后,他又走上了新的岗位。
六十年代初,他调到省卫生厅任厅长,对湖南全省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月里,他受过冲击,经受了不公正待遇。但他胸怀坦荡,在落实政策后,调到冶金部长沙勘察设计公司任经理,他和比他年轻一二十岁的党委王书记,工作配合得很好。王书记在马王堆疗养院住院时,我见他不止一次地去向王书记通报研究工作,王对他也很尊重。
一九八三年他离休了,又担任了湖南省冶金厅顾问。他注意身体保健,堪称“老当益壮”,精力充沛,拐杖与他无缘。他受河北省委、邯郸地委、大名县委党史办的委托,以他为主和唐瑞亭、张鹤亭组成三人领导小组,召集邯郸地区南下在长沙的老同志,搜集整理党史资料,每次开会在他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对过去历史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是根据当时客观历史的变迁进行评估的。他从不夸耀自己以老领导自居;他平易近人,对同志是那样热情,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领导。
汇川同志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在四十年代与元城县人民共甘苦,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仍然艰苦朴素。他逝世时虽没有留下一句话,但他的生平事迹,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间,这是块无字的丰碑。元城县人民怀念这位好县长,大名县人民同样怀念他。他是大名一带最早的抗日领导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大名文史资料第8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