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为张越同志送别

为张越同志送别

发表日期:2011-7-23 11:08:1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9951114日,我刚从河南进行商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回到北京,正伏在案头赶写报告,电话铃响了,是刘今生同志打来电话说:张越同志走了随后又接到杨清华同志发来的讣告:张越同志于19951112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84岁。定于1122日上午9时在北京医院殡仪室向张越同志遗体告别。张越同志病危时,我去河南未能见上一面,理所当然我要去医院殡仪室为他送别。22日那天,我很早就去了。一看到覆盖党旗的遗体,老泪夺眶横流,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张越同志的遐迩名声,大名县一带的人们早有传闻。1941年初,刚把丁、陈顽军打跑后,他调任漳河县任县长。漳河县境基本就是原大名县的老二区,地处冀、豫两省交界边陲。不仅日伪活动猖獗,而且是有名的土匪窝。张越同志在恶劣环境中,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紧紧依靠群众,英勇地对敌展开斗争。这年夏,张越同志调太行山学习,他虽然在漳河县仅有半年时间,但桩桩对敌斗争的事迹至今令人传扬。

19429月,张越同志在太行山学习结束回来,又调他到元城县接替李向哲同志任县长。当时元城县的武装力量是卫东支队,李大磊同志任支队司令员,张越同志兼任副司令员。张越同志任元城县长两年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一方面日伪军反复地向根据地扫荡、抢掠、增修炮楼、公路;另方面在冀鲁豫、鲁西北,尤其是是冀南大范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而元城县又是敌祸天灾交加的重灾县。张越同志到元城县上任伊始,群众吃糠、吃菜、断粮、断炊就普遍发生。由于饥饿所迫,人人面黄肌瘦,骨瘦如柴,挣扎在死亡线上。次年春、夏荒期间,逃荒、卖儿鬻女、饿死人事件触目皆是。最严重地方出现早死有人埋,晚死无人抬的现象。张越同志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向困难低头,遵循党的指示,勇往向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气概,他一方面发动灾民到黄河岸背粮,另一方面就地向囤积居奇的地主借粮。有这样一个事例,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张越同志在后寺庄发动灾民向地主借粮,引起恶霸地主×××的不满,他勾结孙甘店炮楼的伪军,拂晓包围了南寺庄,张越同志带领一个班的武装进行顽强抵抗,在寡不敌众危机之际,卫东支队闻讯由从善楼火速赶来解围。申镇中同志当时是二区区长,他也率基干队迅速支援,打得伪军狼狈窜回炮楼,张越同志有惊无险。

我同张越同志正式接触,要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1945514日,在我军一系列凌厉攻势的打击下,盘踞在大名古城的日本侵略军弃城向安阳方面抱头鼠窜,大名古城宣告解放。当时领导上考虑大名所处的战略地位,为积累管理城市工作的经验,决定将大名列为解放较早的县城,而建立大名市。张越同志被任命为首任市长,我是市委委员、市政府秘书。大名古城被敌蹂躏长达七年半之久,解放后疮痍累累,百事待兴,在那忙碌的日日夜夜,市委开会我俩坐在一起共议大事,市政府工作更是在张越同志直接领导下,由我负责全面具体实施,因此市政府并没有设副市长。这期间由于朝夕相处而结成亲密无间的战友。 

张越同志的党性观念、群众观念以及发扬民主、遇事走群众路线的作风是很突出的。我是当地人,张越同志一方面放手地让我大胆工作,另一方面他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总是先征求我的意见,当然我也主动向他介绍情况。我记得在张越同志主持下,有几个科长参加议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市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主要应该抓什么?大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共识:(一)我们四面受敌包围,为防止敌人卷土重来,应该坚决立即拆城。(二)镇压极少数作恶多端、不杀难以平民愤的敌特

和汉奸。(三)大名老革命较多,必须妥善地安置烈军属。

(四)大力恢复并发展工商业。(五)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张越同志把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具体化以后,提交市委讨论研究一一得到实施。总之,市政府那一历史阶段的工作成绩和收获,是同张越同志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紧密相联的。

19458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最终由中国胜利而结束。但国内并没有实现和平,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暴发了全面内战。在国内形势大转折过程中,1946年春,大名县、大名市合并后,张越同志根据党的派遣,先后任军调处安阳、永年、邯郸等地执行小组的秘书、少校参谋、中校正代表,以及沟头、沧县救济总会分联会联络处主任。张越同志在这期间多次出入敌穴,不畏艰险,机智勇敢,有谋有智地同美代表偏袒的国民党一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地斗争。大名县跑到安阳的一些逃亡地主,听到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中包括张越同志来安阳执行任务,在国民党特务组织下进行骚扰破坏,而张越同志却一直表现出遇事不惧,沉毅镇静的非凡风度和气势。

194811月,张越同志调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任秘书室主任,他到职不久,就提出调我和隆尧县长路遥同志到民政部工作,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向冀南行署发出调令。当时我在一专署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上业已决定调我到清平县任县长,我正准备上任之际,忽然又接到行署转来调我到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工作的调令。下级服从上级,组织上安排我北上,撤消了去清平县的任命。专署的马车把我从临清市送到威县行署驻地。使我最难忘的是:由于调离冀南地区,王任重同志陪我吃了一餐饭,以表欢送之意。经过多天的辗转跋涉,才到了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驻地的平山县。

我同张越同志已分离两年半之久,这次异地重逢,彼此欣喜之情不言而喻。张越同志任民政部秘书室主任,我调来任秘书,我又一次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由平山迁入北平,民政部驻在西交民巷银行工会。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础和前身,是制订政策,发布政令的最高政权机关。张越同志在这里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艺术、政策水平和组织才能。由战争转入和平、由乡村进入城市,他一直保持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我在他身边工作,当然受益匪浅。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即过渡为国家机关,民政部同时过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这年12月,张越同志由内务部调外交部。历任西欧和非洲司副司长,驻埃及大使馆政务参赞,又先后任驻索马里、苏丹、意大利三国大使。张越同志在外交战线几十年来,认真执行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

张越同志是馆陶县人,他由于在抗日战争中长期在大名县一带工作,同这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不可分的关系,他把大名视为第二故乡。张越同志与王任重同志在北京住处很近,他俩生前有一次谈及大名县工作问题,王任重同志曾说:原来在大名县工作过而现在又很关切那里情况的老同志,可以组成一个顾问小组,不定期的去大名看看,听听情况,出点主意,但切不可影响县领导班子独立自主地工作。张越同志把王任重同志这一想法曾转告我,并征求我是否愿参加这个顾问组。我表示:有人唱主角,我愿跑龙套。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虽然不了了之,但从此可以看出张越同志多么关切大名。张越同志很清楚:大名在历史上是个消费城市,商业较繁荣,然而没什么工业可言。要想使大名经济振兴,人民生活改善,必须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上生产项目。张越同志一面打算利用他长期在国外工作的有利条件,引用外资上生产项目。他在这个问题上曾献计献策,呕心沥血。凡是大名有什么问题找到他,他总是尽力而为。《大名文史资料》、《金奉公路》闪闪生辉,苍劲有力的题字,都是经过张越同志找到薄一波、宋任穷老领导分别题写的。陈镇亭、郭广运、王博亚等老同志都为党、为革命作过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晚年都背着这样或那样的沉重包袱,张越同志在驻意大利大使卸任回国离休后,多次与有关方面联系,尽心竭力设法解脱。这类事例不胜枚举。总之,张越同志在耄耋之年,仍为大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操劳奔波。张越同志溘然辞世而去,思念之情梦牵魂绕,哭诉打油诗几句,以志哀悼。

光明磊落一身正,廉洁自律尤出名。

战争硝烟不畏险,建设时期更忠诚。

外交战线一将才,独立自主立场明。

优秀党员堪楷模,老泪横流送英灵。

 

 

 

                                                              (大名文史资料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