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店清真寺
七里店清真寺,座落村中偏东。明正德年间修建,占地面积1.5亩。寺内建有古式礼拜殿18间,前有古棚,后有大殿,外有讲堂5间,对厅3间、水房5间、架子房2间、门楼和围墙。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后,粮站曾借用大殿贮粮。
1963年大水溢寺,大殿倒塌,。对厅毁坏。留下的讲堂,在“文革”中拆毁。
1963年盖了讲堂5间,水房2间,架子房1间。修了门楼围墙。
1987年,县粮局支援8000元,做为修建清真寺大殿时的补助。
1992年,支书杨师慈和寺管会人员筹集100000元(群众乜贴和集体款物)盖楼式仿古大殿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楼下是练武厅。
阿訇:杨振江
寺管会主任:李书义


七里店女清真寺
寺址在在男寺北邻,1992年重建,建有大殿、讲堂、水房等。
马时庄清真寺
寺址在村南偏东。始建于明弘治年问。《大名县志》有“明弘治二年(1489年)马凉由洪洞县孔家洼迁此建寺……”的记载。占地面积5亩。寺内建古式大殿11间,(即古棚3间、前殿3间、后殿5间、)讲堂5间、水房5间、对厅5间飞架子房2间。门楼上有匾,书“开天古教”。清光绪年间,被义和团烧毁。
1950年本村乡老,马九思,马申修、马允恭,马怀亮等人筹建修寺。敛“乜贴”小麦40多石(每石10斗),用了土改时留下的“果实”房产木料等,共建大殿15间,水房5间,翻修讲堂5间。
1963年大水时,淹塌讲堂,水房。1974年成为小学校。
1982年恢复宗教生活,建讲堂5间。1986年:盖水房3间。
1990年,礼拜殿做了修整。
阿訇:马全兴
寺管会主任:马金修


马时庄女清真寺
1985年在男寺北边盖水房,原8间北屋做礼拜,修了门楼、围墙,建为女寺。
师娘:马玲


龙王庙清真寺
原址在老河口南,西南街路东。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原占地面积7亩。建有古式大殿6间 (古棚出厦),讲堂3间、东屋3间、水房3间、北屋2间。有大门和二门。
清光绪六年曾重修,后经两次大水浸入,大殿等房屋倒塌。其物料被防汛用去。1979年开挖卫河时全部拆除。
1982年用水利局赔款3250元和剩余物料,在寨外街修建清真寺一座,盖大殿3间,北屋2间和大门。回族群众有了宗教活动场所。
2000年重修了3间讲堂,两间水房和寺大门。
寺管会主任:吴科
大街清真寺
大街原为大名府(路)旧址,元代有回回居官和眷属,当有清真寺。毁于水圮旧城(公元1401年)以后又建。《大名县志》记有“旧城大街一处(指清真寺)康熙五十年重修,嘉庆二十二年再修,民国7年又修,内设义学一处,有义学地”。
寺内有古式建筑大殿9间,讲堂3间、水房1间,门楼和围墙。寺占地面积5.96亩。
1958年被公社占用,公社迁走成为村俱乐部,以后为村仓库。
1963年上大水时,淹塌大殿,盖成仓库和牲口棚,由回民生产队占用。
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时,拆了仓库和牲口棚,建大殿3间,原5间北屋做为讲堂、阿訇住室和水房。
1985年修建了门楼和围墙。
阿訇:栗兆国
寺管会主任:金新岭
金滩镇清真寺
金滩镇位于大名县城东北部,是回族聚居区。此镇原有四座清真寺,为南寺、北寺、西寺和女寺。1963年因卫河修堤被毁,只有南寺一直使用。
南寺座落在金北村大街路东,相传始建于元末明初。原有碑记已失没。据历代相传,居住在金北村的杨姓,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而来。既然明永乐年间已有回族在此定居,按有回族居住必有礼拜场所的规律推断,该寺至迟建于明朝。
该寺占地面积近三亩,原有古式门楼一座,上扣琉璃瓦,脊上有兽,前门上挂有金字大匾。上书 “清真寺”。院内砖木结构古式大殿一座,长30米,宽17米,面积500平方米。大殿分为古棚、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组成。前殿正中头门上有 “普慈今世”金字木匾一块,殿顶两山均筑有兽,后殿是三攒式窑殿。殿内铺有木质地绱板。古棚是后来添建的。椽头上有民国三年的记载,前门均有花棂窗门,门前左右各有一座方石碑,大殿东北是一排七间南屋做为水房,后有后门,出后门是一大坑,名日“寺后坑”。据说是当时建寺挖土所成。寺院内南、北各有一棵直径一米左右的古槐。1968年,把北边的一棵刨掉,另一棵幸存至今。据八十多岁老人回忆,他们记事时,槐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见古槐年代之长久。
该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又加盖古棚出厦十间。
近年来,国家和县、镇、村投资进行了维修和翻建,使这座清真古寺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阿訇:张伟宪
寺管会主任:马明海




金滩镇女清真寺
1930年前后,金滩镇女乡老曾在金北付、杨、冠三姓氏家(此户外迁)礼拜。1952年在金北村西街路北建女寺,大殿3间出厦,讲堂3间,门楼等。
2011年重建大殿、水房等。
师娘:张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