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冯春堂,男,1953年1月出生,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原籍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197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干事,县团委秘书,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刑警队副队长,杨桥镇政府镇长、党委书记、经委主任,县政府经济协作对外开放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等职。研究大名民俗文化,作品多次发表于报刊。
大名县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至2010年底全县少数民族族别13个,总人口232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其中回族23142人,占少数民族的99.5%,占全县总人口的2.967%,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29个自然村。回族的清真寺,在大名县域内形成一大靓丽的景观。
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广大回族穆斯林沐浴、礼拜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负有举办经堂教育、传播宗教常识的使命。历史上是回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和建筑艺术的结晶。
建筑风格:一般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特征:对称、协调、静穆、朴实、大方、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
整体结构:由主体建筑的大殿(由古棚、前殿、后殿或称瑶殿组成)、南讲堂、北讲堂、沐浴室(水房)、邦克楼、大门楼等建筑物组成。
建筑规模:清真寺建筑规模的大小,一般由本寺管辖范围人数的多少和当地的经济条件来决定。
大名县从元朝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开始,明、清时期均有修建和重修。据考证,元、明代修建的清真寺有7座,清代修建的有9座,以后修建的4座,全县共有清真寺20座。现有清真寺18座,其中女寺7座。
南关东街清真寺

南关东街清真寺建于公元1519年。据《大名县志》乾隆本卷十八记: “回教之礼拜寺,治城南关东街一处,明正德已卯年建,明万历二年、清雍正十年均有重修”。寺址在一铺村,坐北朝南,北靠护城河,南临南关东街。占地面积6亩。寺内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的大殿为主体,整个院内的建筑都呈对称状,整齐肃穆。帮克楼、教长室、讲经室、水房子等应有尽有。全部建筑为一色青砖瓦房。房外有廊檐、匾额、楹联。寺大门为高台门楼,大匾上书有“清真寺”三个大金字。门内左右立着带碑楼的五方石碑。里面有凉亭,亭两侧镶嵌着石碑。二门内东是对厅,西是大殿。大殿由古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古棚内门窗前左右五方石碑,其中有明正德大名知府金贤的碑记。院内有井,井上有亭,旁有槐抱榆古树一棵。
1947年沙梦弼做住寺阿訇时,重修了一次,修建楼房8间,做讲堂和教长室。原讲堂做海里凡宿舍。对厅5间做乡老房和仓库。寺内水房8 间。
1951年何广才做住寺阿訇时,翻修了清真寺大门和耳房。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清真寺被管理区占用,1962年仍为清真寺。经1963年的暴雨和1964年的地震,大殿房损墙裂,拆去了后殿,到1967年文化革命时,除经堂楼8间、寺大门和耳房外,其余全部拆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在北京外经学院培训部主任马广德(大名金家坛人)的联系帮助下,于1987年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修寺报告,补助款30000元,南关回族群众自愿“乜帖”40000余元。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建大殿一座,由古棚、礼拜殿和瑶殿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1999年在一铺村的倡导下修建了大门和两间耳房。

2000年重修了5间水房,4间讲堂,5间对厅。
2004年重修了大殿,铺设了院落地面。


2006年修建了六角凉亭两座。

2011年建设了亡人用房4间,厨房2间。
2003年12月成立大名县伊斯兰教协会,在此办公。
住寺阿訇:杨仲立
寺管会主任:马国仓
南关东街女清真寺
寺址在南关东街路南。约建于1897年。有大殿15间,讲堂3间、水房、门楼等。占地面积6分多。曾开办过女学。学成师娘10多名。
1958年一铺村生产队占用。1963年大殿倒塌。1967年归一铺村第四生产队做仓库牲口棚占用。1988年建东寺筹款,将此处卖掉,后在东寺西邻建女寺一座,内有大殿、讲堂、水房等,2004年重修了大门。
师娘:杨春景

南关西街清真寺
南关西街清真寺座落在二铺村西,始建于乾隆5年(1741年),座北朝南,原有古式大殿11间(古棚3间,大殿8间),另有讲堂3间,水房8间,架子房6间,寺大门是高台门楼。上有金字大匾,书“清真寺”。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留做全城关范围的礼拜场所。1962年宗教活动场所改在东寺。原寺改做它用。当年二铺村盖礼堂拆了大殿,剩8间房,住孤寡老人。架子房内存放水板、架子供丧葬用。
1988年以来,二铺村群众集资乜贴款10000多元,重建了长4丈,宽3丈5尺的古棚出厦,仿古式大殿一座,占地面积156平方米。陆续建了大门楼,讲堂,水房,围墙。
2002年在武四海的捐助下重修了大殿和大门。

2011年重修了水房和亡人用房。
阿訇:杨延志
寺管会主任:杨恩祥
城内北大街清真寺
1933年城内回民筹款在满洲街购买房产建寺。时建大殿3间,讲堂3间、水房3间、架子房2间和大门。1956年迁到北街。建大殿3间,原房做讲堂,盖了门楼。
1958年,讲堂当仓库占用。大殿内存放水板,架子供回民丧事使用。其余房住五保户。
1980年,寺大门房屋租赁、房租做为补修房屋用。
2011年重建了大殿,大殿共两层,上下共六间。
阿旬:张艳宾
寺管会主任:杨建生
西杨村清真寺
西杨村清真寺,寺址在南关西杨村北,座西朝东,占地面积2亩,建于清同治年间。原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大匾,上书“治化先天”四字。有大殿10间,讲堂6间,水房4间,大门楼、小门楼和围墙。1948年翻修,改讲堂为5间。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曾做过村食堂、村办公处、小学校等用。文化革命时除留讲堂5间外,其余全部拆坏。
1987年全村群众集资“乜贴”款5000多元,重建大殿9间、水房3间,同时盖了寺大门,修了围墙,有了宗教活动场所。
阿訇:王刚
寺管会主任:杨贵增


西杨村女清真寺
寺址原在男寺偏西。清代建,大殿3间,讲堂2间,水房1间,门楼和围墙。占地面积0.5亩。1940年房屋倒塌。2002年在男寺东邻重建,建有大殿、讲堂、水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