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1928年设置大名专区考疑

1928年设置大名专区考疑

发表日期:2018-7-10 20:37:4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内容摘要:新修《大名县志》等作1928年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经查阅民国时期的方志、期刊,1928年大名道废后,大名县直属于省,当时并未设置大名专区。19363月方首次设置大名行政专区,初辖10县,后改辖7县。新修《大名县志》是误把剿匪区作为一级行政区域而载录入志。

 

大名县自西汉初年建县以来(时为元城县),至193711月日军侵占大名,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长达1700年,先后有30多次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设在大名县,其中两次作为国都、七次作为陪都。大名县最后一次作为区域中心是民国时期的大名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大名专区),关于大名专区的设置时间,新修《大名县志》作“1928年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辖1313县即:大名、南乐、肥乡、成安、磁县、广平、濮阳、清丰、东明、长垣、邯郸、鸡泽、曲周。(1)《邯郸历史大事编年》作6月,(2)《邯郸历史大事纪事》作19285月,(3)《大名历史大事纪事》作1928628日。(4)大名外宣资料上也采信1928年。然而,经查阅相关资料,1928年设置大名专区有误。

一、1928年并未设置大名专区

查阅民国时期的方志、期刊,均可证1928年并未设置大名专区。

民国《大名县志》的《地理志大名县沿革》中记载: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改直隶为河北省,缺裁。《建制志》大名道署条下记载十七年道缺裁,署遂废。(5)民国《大名县志》最后一次修志在1934年,由时任大名县长程廷恒组织编纂并刊行于世,若1928年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大名县志》必定会有所记载,然全书不见关于大名专区的任何资料。

民国《河北通志稿》的《地理志县沿革表》中记载:大名道:民国三年,冀南道改名。民国十七年废道,直隶于省。若于1928年设置大名专区,应该记载为民国十七年废道,改设大名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他诸如南乐县、清丰县等原大名道所辖各县均记载为民国十七年(大名)道废,直隶于省。6)没有隶属大名专区的记载。可见,1928年并未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

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后,省政府成立民政厅。19292月,在民政厅主办的《河北民政汇刊》第二期《河北省各县最近行政区划调查表》中,对大名县记载为:前清大名府首县,民国三年将原有大名、元城两县合并为大名县,隶属大名道,现归河北省直辖。对大名道旧辖南乐、清丰、东明、濮阳、长垣、邢台、沙河等37县均记载为旧日隶属大名道,现归河北省直辖。

此外,民国时期的陈铁卿《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大名道条下记载,19286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后,废道及京兆区,县均直隶于省7)。民国河北省民政厅、教育厅等出版的期刊中也可证1928年大名道废后大名县直隶于省,如河北省政府民政厅1928年创办的《河北民政会刊》,所下发的通令均为通令各县,并未涉及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时并未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这一级机构。1935年创办的《河北民政月刊》中,所发布的全省训令则是训令滦榆、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各县政府……”。(8)可见,河北省设置滦榆、蓟密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时候,没有设置大名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28年撤销大名道后没有设置大名专区是毫无疑问的。

二、大名专区的设置时间是1936

民国《河北通志稿》附录的《河北省各区行政专员》(9)对河北省设置专区的原因和过程有详细地记载。河北省最早设置行政专区在193311月,因平东、平北一带各县,经过战争,地方秩序尚未恢复,特指定为特殊区域,划分为滦榆、蓟密两个区,各自设置行政督察专员,以资镇压。职权为:督察各县行政事宜、平常涉外事务、协助地方救济、督促各县清乡、办理河北省政府和各厅的有关事项。

19363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为肃清土匪、共产党、毒品上的行政便利起见,设置3个行政专员区:尧山区、南宫区、大名区。大名区辖大名、南乐、肥乡、成安、磁县、广平、濮阳、清丰、东明、长垣十县。10月,因大名专区的濮阳县、清丰县、长垣县、东明县插入河南、山东两省之间,地近黄河,距离大名又较远,督促指挥比较困难。为便于指挥,办事灵敏,将以上4县由大名专区划出,另外设置濮阳区。大名专区改辖大名、南乐、肥乡、成安、磁县、广平6县。

1937320日,将河北全省又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区,分甲、乙、丙三等,甲等区辖9个县,乙等区辖67个县,丙等区辖45个县,于41日施行,其中,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大名县,为乙等区,辖大名、南乐、肥乡、广平、磁县、成安、曲周7县。

关于民国时期河北省行政督察区的设置,《河北通史》认为最早的行政督察区是1933年设置的滦榆区、蓟密区,19351126日两区撤销。19363月到19372月,河北省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先后建立10个行政督察区,依次是尧山区、博野区、沧县区、天津区、南宫区、大名区、河间区、获鹿区、濮阳区、宛平区,其中大名区辖6县,但没有记载具体的县名。193741日,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大名县,为乙等区。(10)除辖县数目不同外,其他与《河北通志稿》相同。

关于大名专区辖县多少,《河北通史》对大名区所辖6县没有记载具体的县名,无法与《河北通志稿》比对。查建国后新修县志,除《广平县志》记载广平县时属河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外(《河北通志稿》载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尧山县,所辖县没有广平县。且广平县与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各县相距甚远,不相临界,《广平县志》记载有误,应该是隶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他各县均记载属于大名专区,大名专区辖县应该是《河北通志稿》所载的7县。

三、误作1928年的原因

1928年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一说最早来源于建国后新修的《大名县志》,此说来源已无可考证,究其失误成因,应是新修《大名县志》误把1928年设置的剿匪区域作为行政区域而载录入志,《邯郸历史大事纪事》、《大名历史大事纪事》等没有详细考证,而沿袭误说。

19285日,冯玉祥率领的北伐军占领大名城。5日,成立国民党大名县党部及县政府,王赓彤出任大名县长,县党部由安泰和等人负责,北洋政府在大名的统治结束。620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撤消津海、保定、大名、口北四道,实行省县两级行政治理。1012日,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发表演说,拟将河北全省划分为六个区进行清乡剿匪,六区分别是保定、正定、津河、北平、大名、卢龙,各区派剿匪司令一员,由师长兼任。21日,国民革命军陆军九十七旅由丰台移防大名、广平一带剿匪,旅长孟宪吉,驻大名城内旧道署。112日,河北剿匪司令部制定河北省分区剿匪计划大纲,定河北省为七个剿匪区域,大名区由孙楚任顺德大名警备司令。这里的大名区是1928年大名道撤消后首个以大名冠名的区域,但它是为清剿土匪而划分的区域,不是一级行政区,疑新修《大名县志》是将剿匪区作为行政区域而收载入志。

综上,1928年撤销大名道后,大名县直属河北省,19363月首次设置大名行政专区,初辖大名、南乐、肥乡、成安、磁县、广平、濮阳、清丰、东明、长垣10个县,后割濮阳、清丰、东明、长垣4个县组成濮阳专区,193741日,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大名县,辖大名、南乐、肥乡、广平、磁县、成安、曲周7个县。

 

注释:

1、《大名县志》,大名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华出版社,20065月第二版,第11549页。

2、《邯郸历史大事编年》,张建华、左金涛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3、《邯郸历史大事纪事》,何兴文、白梅俊主编,邯郸文史资料第十四辑,2001年,第67页。

4、《大名历史大事纪事》,贾红军、冯克军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月,第6119页。

5、民国《大名县志》,程廷恒修,洪家禄等纂,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第89252页。

6、民国《河北通志稿》,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第193195197页。

7、民国《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陈铁卿著,1935年铅印本,第141页。

8、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河北省民政厅《河北民政会刊》1928年第1期至1930年第9期,《河北省民政月刊》,193515期。

9、民国《河北通志稿》,第2874——2877页。

10、《河北通史》(民国上卷),朱文通、王小梅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12月版,第120页。